長征機械廠第一事業部
為航天夢筑牢后盾(行進中國·精彩故事·企業優秀基層職工先進事跡)
層巒疊嶂間,蒙蒙的薄霧還沒散去,清晨8點,距成都數百公裡的大山深處,一陣嘹亮的軍號聲打破了山裡的寧靜。在26公裡生活區班車站,一隊隊精神抖擻的職工迎著朝陽,排隊乘車進入深山,開始又一天的工作。
這裡不是軍營,但每天都會響起嘹亮的軍號﹔他們不是軍人,卻有著與軍人一樣的堅定信念和奉獻精神,這是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院長征機械廠第一事業部。
為國家做事,就要對國家忠誠
上個世紀60年代,在這片貧瘠荒涼的崇山峻嶺間,建起了國家三線地區航天產品總裝廠——長征機械廠,幾代航天人扎根深山默默用生命的光輝照亮中國的航天事業。2003年夏,長征機械廠主體調遷到成都,但部分生產任務繼續保留在大山深處,留下來的近800名員工組建成第一事業部。
那一年,靳亞軍毫不猶豫地選擇留下。2005年,靳師傅退休后剛回到成都與家人團聚,就接到“求助”電話:單位任務重,忙不過來。她拎起背包就奔向車站。9年裡她接連4次返聘,重返大巴山,繼續她熱愛和牽挂的航天事業。今年,看到廠裡忙不過來,她又簽了一年的返聘合同:“在山溝裡40多年了,閉著眼睛我都能數出這裡的一磚一瓦,太有感情了,隻要工作需要,我就會留下來。”
58歲的王自忠被稱為型號線上精耕細作的“老黃牛”,一把扳手、一把改刀,在總裝線上已經干了37年。1978年剛參加工作的一件事,他記了一輩子。那是冬夜,還是“牛犢”的王自忠加班時不小心被扳手“咬”破了手,師傅趕緊找來紗布替他包扎。
第二天上班,師傅問,零件上的血污處理了嗎?“哎呀,忘了!”
師傅揪著他的耳朵責怪:我們是為國家做事,就要對國家忠誠,一丁點兒差錯可能就會影響全局。師傅盯著他找出零件認真清理干淨。老一代航天人以國為重的信念讓他刻骨銘心。
干航天,干的就是質量和使命
“看到自己親手干出的產品成功發射,是我最幸福的事情。這輩子能干航天感到很自豪,我願意在這裡老去。”王自忠說。
總裝過程中,一點污跡、一根毛發,甚至一粒塵,都可能導致發射失敗,不能有半點兒馬虎。去年9月,一名年輕工人裝配時,不小心將一個直徑僅4毫米的墊圈掉在產品裡沒了蹤影。王自忠馬上帶領全組停工,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找,整整一天一夜,終於在一條縫裡找到了。“當航天工人,質量百分之百的成功,才能后牆不倒。”王師傅總是這樣告誡。
憑著這股“后牆不倒”的精神,“航二代”李茂華帶領和培養了一支驍勇善戰、勇於攻堅的總裝隊伍,自1979年以來,他的班組圓滿完成了所承擔的國家重點任務,並創造了質量100%過關的紀錄。李茂華也成為了總裝車間歷史上最早的一批高級技師、航天技術能手,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總裝兵王”。
現在,留守大山的第一事業部還有員工670人,絕大多數員工與家人分居兩地,許多人因為工作繁忙沒有休過探親假。然而,對長征人來說,祖國的需要就是人生的選擇。
“干航天,質量是政治、是生命、是效益,已經深刻烙在我們每一個員工心裡,融在血液裡。”李茂華說。
構筑航天夢的年輕人
懷著對航天事業的好奇,李彩萍2009年大學畢業后選擇了長征機械廠。入職培訓時,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的輝煌歷程極大地震撼了她,老航天人對國家強烈的使命感,對工作的認真、熱情、嚴謹,深深地打動了她。僅3年,這個從秦巴山村走出的倔強姑娘,成為第七研究院歷史上最年輕的型號測試指揮和勞動模范。
技術員劉邦霞是一位年輕的母親。2006年大學畢業后就到了“溝裡”。“兩年了,每年隻能跟孩子呆十幾天。女兒跟我不親,跟姑姑親。”她說,“但每次看到任務完成就特別開心,什麼煩惱都忘了。”
這裡有獨特的快樂,這裡有不一樣的生活。廠外僅有兩間商鋪的十字街道是“王府井”購物中心,生活區裡有他們的“星光大道”、一環路、二環路。每當夜幕降臨,大家抬頭看月亮、數星星、聊家常,鍛煉身體,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但最高興、最幸福的還是聽到廣播裡響起《好日子》《打靶歸來》《祝酒歌》和《祖國不會忘記》4首歌,我們知道試驗又成功了。”羅成華說。
憑著航天人的奉獻精神,長征機械廠第一事業部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工人先鋒號”“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20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