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第20個"世界讀書日":數字閱讀時代,中國人如何讀書

申孟哲 賀璞薇 帕哈爾丁·斯坎旦爾
2015年04月23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安徽合肥,黨員掃描“掌上黨課”二維碼。
  新華社記者 杜 宇攝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手機“掃一掃”圖書實現“雲閱讀”。
  資料圖片

  在江西撫州,數字圖書讓閱讀更便利。
  陳源茂攝(人民圖片)

  在河南南陽,農家書屋內看電子書。
  付海厚攝(人民圖片)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個在很多中國人眼裡稍顯陌生的節日,已經悄然走過了20年的歷程。

  近日,多家機構的閱讀調查已經顯示,電子書正在逐漸取代紙質書,成為人們閱讀的最主要途徑。在這個數字化閱讀、碎片式閱讀蔚然成風的時代,中國人的閱讀現狀究竟如何?和以往捧一本紙書安靜閱讀相比,現在的人如何讀書?以“80后”、“90后”為代表的年輕一代,究竟有著怎樣的讀書習慣?而已經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全民閱讀”,又在經歷著怎樣的發展?

  數字閱讀首次超過紙書        

  起床之后習慣性地打開“聽書”軟件,把昨晚沒聽完的長篇評書再接上一段﹔走去地鐵的路上邊吃早餐,邊刷app推送的早間新聞﹔在一個小時的擁擠通勤路上,進入ipad裡存放的科幻小說的世界﹔晚上休息之前,打開音樂再讀一會兒kindle才能睡著……這是家住北京的年輕白領蔡芳華對我們講述她的每日讀書習慣。

  “讀屏時代”,無論是地鐵、公交上,還是馬路邊、商場裡,抑或是更加傳統的“讀書場合”如圖書館、教室內,到處都能看到聚精會神於眼前方寸屏幕的“低頭一族”。相較於傳統的捧一本紙書翻閱品味的方式,這種更加快捷、更加碎片式的閱讀,也正在悄然成為趨勢。

  4月20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成年國民的數字閱讀率達到58.1%,首次超過了紙質書58.0%的閱讀率。而數字閱讀率的增長速度,也比紙質書的閱讀增長率高得多——從2012年到2014年,中國成年國民的數字閱讀率提高了18.2個百分點﹔同期的紙質書閱讀率,則僅僅提高了3.1個百分點。

  類似的數據也在當當網發布的《2015中國網民閱讀行為報告》中有所體現。在該項調查中,有62.2%的用戶每周都有閱讀紙質書的習慣,而有70%的用戶每周都讀電子書,並且頻率超過紙質書。

  在東北,哈爾濱工業大學圖書館則提供了一個更加直觀的數據。他們的統計顯示,近年來,該館紙質圖書的借閱量逐年下降,從2012年超過44萬冊,降至2014年的30萬冊,下降比例超過30%﹔形成對比的是,該校電子圖書的使用量則逐年遞增,從2012年的50萬冊,激增至2014年的163萬冊,在校生的人均年電子書閱讀量達到53冊左右。

  不過,在這個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共同的辭世之日,依然有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延續著傳統的閱讀習慣。

  去年4月,北京三聯韜奮書店開辦了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一年的時間,這家書店營業額比之前翻了一番。

  在上海,一年時間內累積舉辦61期的“思南讀書會”,今年把主題定為“靜心讀書”,並邀請了一批著名作家和演播藝術家,以為現場讀者朗讀文學經典片段的形式,來讓讀者靜心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

  當年輕人成為讀書中堅

  讀書,“成本最低的奢侈行為”。而隨著人群年齡的更迭,年輕一代正在成為讀書的“中堅力量”。

  《2015網民閱讀行為報告》顯示,2015年,在網民閱讀者的群體內,20—50歲的人群佔比最高,尤其是“80后”,佔據了48%的比例,成為絕對的主力人群。這些人閱讀的頻次更高,書籍的購買量和消費金額也更高。

  而在獲取信息的閱讀渠道方面,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也在改變著不同年齡層讀者的閱讀習慣。上述調查顯示,在“60后”“70后”中,超過80%的有紙質報紙閱讀習慣的人群﹔而到了“90后”那裡,這一數據已經降至不足70%。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查結果則指出,年齡越小的群體,手機閱讀接觸率越高,呈階梯遞增趨勢,18—29周歲群體的手機閱讀接觸率最高,為42.7%,與其他年齡群體拉開較大距離。

  “‘80后’、‘90后’作為與網絡共同成長的一代,具有更多的網絡性格和更強的網絡適應性,因此比生長於印刷時代的‘60后’、‘70后’更傾向於選擇電子閱讀的方式。”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

  在京工作的媒體人華司文則告訴我們,工作后的讀書時間更為零碎,但也更加自主了。“上下班路上,吃飯的間歇,以及睡覺前,是幾個主要的讀書時間。”他說。

  網易去年的一項調查也顯示,“移動閱讀”使用場景分布最頻繁的,就是“床上”和“地鐵�公交上”。

  通過大數據,我們也能看到不同的年齡、地域帶來的閱讀內容的多元化選擇。

  在湖南長沙市圖書館,最受歡迎的借閱圖書,是玄幻、言情、穿越、宮廷類網絡休閑小說。而諸如《紙牌屋》、《何以笙簫默》等電視劇的熱播,也帶來了原版書籍的走紅。

  當當網的閱讀報告也顯示了這一點。在銷售最熱的作家榜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和因為《平凡的世界》熱播而重回大眾視野的路遙,實現了從“60后”到“90后”的“通吃”﹔同時,《紅高粱》、《狼圖騰》等書,也因為電視劇、電影的熱播受到熱捧。

  讀者的閱讀選擇分野也是顯而易見的。報告顯示,在“60后”“70后”那裡,古典文學、巴金、金庸等更受歡迎,而在年輕一代人眼中,以韓寒、郭敬明為代表的“青春文學”顯然更有市場。

  同時,在“60后”那裡,閱讀比例最高的是保健、旅游類書籍﹔受年齡增長、家庭組建等影響,“70后”“80后”則開始更多地關注親子、育兒類書籍﹔而更加年輕、以學生群體為主的“90后”,閱讀比例最高的則是青春文學、旅游、運動、美妝等書籍。同時,進入職場上升期的“80后”,則青睞經管、外文、傳記、文學類書籍。

  全國不同地域,購買書籍的傾向也不太一樣。當當網去年發布的全國圖書消費報告顯示,北京、上海、雲南、廣西的讀者喜歡購買旅行類圖書,而青海、遼寧等地的讀者買得最多的是小說,教育大省山東的讀者買得最多的則是教輔資料,而在湖北、西藏,銷量最多的卻是字典。

  各省的讀書熱情也能從這份報告中窺視一斑。去年,廣東、北京、江蘇、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網絡購書購買力名列前茅﹔而在過去的五年中,購書增速最快的,則是新疆、內蒙古、河南、西藏、江西等省區。

  線上線下互動的閱讀方式

  在中國,數字閱讀究竟有多火?

  從數據就能直觀看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移動閱讀的用戶規模已達到2.42億。這意味著,有接近一半的用戶通過手機看書。網易雲閱讀的報告則稱,中國人2014年電子書總閱讀量已經超過14億冊,換成紙質書,首尾相接相當於繞赤道8圈,而紙書還原成樹木,相當於綠化了兩個北京城。

  張頤武表示,數字閱讀的蓬勃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在很多年前大家也都有所預見。對此我們應該保持冷靜的態度,一方面要鼓勵數字閱讀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應對紙書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切,二者皆不可廢棄。

  “數據說我國的人均紙質書閱讀量低於發達國家,這種情況是歷來就存在的,必須正視。對此,我們應試圖建立一種好的書評機制,加大對紙質書閱讀的宣傳力度。但從另一方面來講,中國的網絡閱讀是全世界發展得最為充分的,呈現出一個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活躍的發展態勢。其實,無論是數字閱讀還是紙書閱讀,都是閱讀的一部分,只是兩者所依附的媒介平台有所不同。在發展趨勢上,紙書閱讀所佔的比重可能會逐漸變小,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兩者還會平行地發展,紙書還不會被數字閱讀所取代,只是數字閱讀的便捷性會使其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張頤武說。

  “互聯網+”的模式,也在催生著傳統的變革。

  中國最大的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在擁有3000萬冊紙質文獻總量的基礎上,已經配備了1000多TB的館藏數字資源,並與部分省市圖書館建立了資源共享渠道﹔而在“慕課”方式的啟發下,國家圖書館也開辦了“國圖公開課”,將此前積累的1000多小時的講座內容經過信息化編排,開放在互聯網平台上供讀者使用。

  2015年,“全民閱讀”已經連續第二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我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個轉型升級的階段,這就會對國民素質和文化修養有不斷提升的訴求,這也是中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通常來說,經濟發達地區的讀者普遍對文化的需求會更強烈。因而,實現‘全民閱讀’還需要全面的經濟發展作為支撐。”張頤武說。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