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民日報海外版:閱讀何必在乎介質?

劉少華
2015年04月23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地鐵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麥 田攝

  每日上班,在擁擠的地鐵上,閉目養神不現實,想讀點東西,隻要努力尚可一試。時間久了,對地鐵上的閱讀習慣了,發現這個時代,“閱讀”二字的含義真是大大改變了。

  通常一眼望去,整節車廂裡,捧著紙質書如我者,隻有一兩人而已。其他絕大部分人要麼捧著報紙,要麼捧著手機,尤以后者為甚。摩肩接踵的地鐵上,身邊人在看什麼倒也不是秘密,絕大部分都在看電子書或者微信文章,題材五花八門,來源豐富多彩。

  總有專家擔心,人們閱讀紙質書太少,甚至據此擔心說會造成整個社會精神家園的荒蕪。還有專家擔心,電子書是一種淺閱讀,即使讀的內容跟紙質書一樣,“感覺也不一樣”。

  作為一個長期主要讀紙質書的讀者,我認為有必要給這種對紙質書不合理的“迷戀”潑一瓢冷水。我是熱愛紙質書的,但我們這些人在電子書愛好者面前,其實沒有任何優越性。

  且不說電子化的閱讀拯救了多少森林,單說這種閱讀方式本身,和紙質書比起來,到底差異在哪裡?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解決的當然是,當我們讀書時,到底在讀什麼?

  我的答案是獲取信息。書籍作為一種獲取信息的有效介質,已經存在了許多年,成為人類文明公認的偉大載體。無論長度還是深度,無論影響力還是流傳時間,書籍都在人類的信息消費史中留下了光輝的印記。但這絕不意味著,紙質書永遠是人類獲取信息的最高級途徑﹔也絕不意味著,閱讀紙質書的多少,是對人知識水平甚至整個社會知識水平的最佳衡量標准。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緊張至此,能用碎片化時間來閱讀的,依我之見,起碼態度上是勤奮的。古人比現代人閑那麼多,不也利用“三上”之功,讀一些書嗎?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古已有之,今天只是更為方便了而已。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電子化閱讀的確有著諸多弊端。比如,各種程序不斷跳出的提示,甚至僅僅是想到還有很多別的程序可以打開,就很容易讓人分心,等等。但不能因噎廢食,否認這種閱讀的價值。

  隻有用這種開放的態度,鼓勵人們主動去接受知識、汲取營養,而不是僅僅用“讀書量”來引導,才是全民閱讀的根本價值和意義所在。

  本版制圖:潘旭濤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