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解放醫生 釋放資源

互聯網讓醫療飛上雲端 就醫成本下降醫患精准匹配

記者  劉  暢  王君平
2015年05月07日08: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面是醫療資源緊張不均導致的“看病難、看病貴”,一面是移動互聯技術拓展著無盡空間,在不久前發布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中,“遠程服務”“移動醫療”等提法多次出現,那麼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下,醫療行業能否迅速實現服務與管理的轉變?

  患者就醫成本下降,用大數據管理健康

  父親有鼻竇炎,老家的醫院給拍了片子,建議手術。王女士和家人都有些沒底,想讓父親來北京再看看,但又怕太折騰。后來,她用了“春雨醫生”的應用程序,找了北京某三甲醫院的耳鼻喉主任醫師,花了30元做圖文咨詢,醫生看了片子,明確說要手術,而且有資質的醫院都能做,“這下心裡踏實了”。

  去趟醫院,挂號是難題,交通、時間成本也不低。當下,像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等互聯網應用,正瞄准了這一市場痛點。

  “患者就醫包括院前、院中、院后,傳統醫療診治行為主要在院中,對院前、院后的問診咨詢、用藥指導、健康監測和干預,目前醫療體系仍未覆蓋。”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認為自己的公司正在填補這一空白。

  如果說春雨是要將醫生與患者連接在一起,備受關注的阿裡健康似乎在下一盤更大的棋。去年,阿裡健康已建立藥店O2O平台,用戶通過定位、搜索、掃碼、拍照、電子處方等多種形式,找到合適的藥店,下單購藥,物流公司送藥上門。另外,阿裡早已開始與醫院合作,通過支付手段、電子處方等方式嵌入就醫流程。4月初,阿裡雲醫院平台上線,計劃聯接全國60萬個基礎衛生醫療機構。“目前,我們已有近千家診所、醫療機構入駐。”阿裡健康CEO王亞卿談道,“阿裡的基因是做平台,我們希望以平台整合醫療資源,打通醫療、醫藥和醫保,從而緩解資源分布不均、降低就醫成本。”

  其中,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發展不可或缺。“在慢病監測、體育鍛煉、飲食習慣上,智能設備將方便患者採集數據、建立電子病歷、實現自我健康管理。”北京東方泰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偉說,互聯網能改變醫患交往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釋放更多健康服務需求。同時,健康大數據也將促進醫療事業的進步。

  解放醫生,醫患精准匹配,真正分級診療

  身為北京地壇醫院皮膚性病科的副主任,吳焱的工作強度很大,但他還是願意加入春雨醫生,在這裡,他的服務價格是100元/次。“增加收入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的確能幫到很多人。”吳焱說,雖然在醫院自己的挂號費隻有7塊,但很多人挂不上,“而智能手機、移動互聯則為醫生利用碎片化時間提供了可能。”

  不過,在醫院裡,像吳焱一樣的醫生還不到10%,最大的挑戰就是精力有限。

  “目前,我們醫療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資源緊張,醫改就是要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同仁醫院副院長徐亮覺得好醫生有限,好醫生的精力也有限,“挂我號的患者,一半以上都不需要來找我,這就是一種浪費,資源緊張不僅僅由於稀缺,還因為不匹配。”

  分級診療一直是我國醫療體系改革的重點。目前,國家已出台多項政策,如調整報銷比例、推動人才流動,加大基層投入等,“分級診療難,很大程度是信息不對稱。”王亞卿認為,互聯網醫療將實現病人的篩選,通過基本問診、影像檢測,梳理患者病情,將真正有需求的患者對接給合適的醫院。“每一個醫院不再是信息孤島,病人的數據能被記錄、觀測、分享,而且渠道暢通,病人需要時能夠獲得最優質的資源保障。這樣患者就不會盲目就醫。”王亞卿說,問診就是精准導流,以院前、院后的增量環節帶動存量,由線上帶動線下,推動分級診療,這是阿裡健康的藍圖。

  而除了資源的精准匹配,張銳認為互聯網與醫療結合,還將解放醫生、提高效率。他以春雨剛推出的私人醫生服務舉例:此前,一個內分泌科醫生管理糖尿病患者,極限是30人,而有了健康大數據,可以同時管理200多人。為什麼?一方面,精准匹配減少無效率問診,另一方面,患者健康數據信息化,血糖、血壓、飲食、運動一目了然。有了電子健康檔案和數據分析,醫生能精准干預,“互聯網是醫生智識的延伸,將大大擴展醫生的服務半徑”。

  遠程醫療推進,仍需醫保跟進,建立醫院間合理商業模式

  日前,衛計委新聞發言人曾表示不得開展網上診治,引發了人們對互聯網醫療的擔憂和爭論。目前,無論春雨、阿裡還是其他一些市場化嘗試,均未涉及醫療行為,即沒有檢查、診治、手術等。在互聯網醫療這一新提法出現前,遠程醫療同樣基於互聯技術,不同的是,遠程醫療是醫療行為,並嚴格限定在醫院對醫院之間。

  徐亮所在的同仁醫院與至少六七十家縣級醫院有遠程醫療合作。為此,醫院專設一個科室,每天三四名大夫輪值,遠程閱片或會診,一天大約有100多名患者,相比同仁醫院門診一天數千名的接待量,這個數字還是小了些。“主要是人手不足”,徐亮提出,同仁醫院本身就人滿為患,而遠程醫療的工作量、收入與門診幾乎相當,醫院自然很難分出更多精力。

  近些年,伴隨推進醫療資源均等化、影像監測技術和信息互聯技術發展,遠程醫療迅速推進,也遇到一些制約。“發展要靠兩方面,一是患者的需求,一是醫院的動力。”徐亮提到,目前,遠程醫療尚未與醫保對接,同樣的病,門診報銷,遠程醫療不報銷,患者就會有顧慮。另一方面,遠程醫療尚無清晰的責任風險機制,遠程醫療雙方的法律責任和權利義務不清晰,也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分享機制。

  “要化解風險,一是要建立標准,在診斷依據、診斷流程等方面實現標准化,有據可依。二是要有效監管,可利用第三方建立評估體系。而要實現合理的利益分成,還需要建立好的商業模式,政府與市場的力量相結合,利用市場或第三方的力量,讓公立醫院的資源效益最大化。”徐亮說。

  移動互聯技術發展,人們的健康需求提高,傳統醫療體系下資源緊張,在這樣的背景下,互聯網醫療展現出極為廣闊的市場前景。“要保障互聯網與醫療業充分對接,還需政策合理引導,鼓勵醫療資源合理流動,制定標准,寬進嚴管。”吳偉說,“同時,要讓醫保逐步投向預防階段。”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徐亮曾把推動互聯網醫療帶到了今年兩會上。“互聯網醫療終將是趨勢,未來,整個醫療行業將打破以醫院為中心,轉而以患者數據為中心,以實現人的健康為終極價值。”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7日 02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