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件參數創新空間有限 智能手機拼什麼
■智能手機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目前軟硬件參數的創新空間已經有限,隻有將創新重點放到體驗優化上,才能打動用戶
最近,智能手機消費者們可能有些目不暇接。在華為、索尼、三星等智能手機制造巨頭紛紛推出新機型的同時,樂視、360、格力等一些互聯網企業和家電企業也紛紛跨界,試水智能手機市場。
在智能手機上,什麼樣的創新能打動人心?從新品手機的體驗報告及一些消費者的購買動機來看,提及最多的不是像素、分辨率等硬參數,反而是一些合乎心意、感覺便利的細節。比如國內市場銷量剛剛躍升為第一的華為,其新品手機的延時攝影及指關節雙擊截屏的功能,就構成了不小的吸引力。在當下智能手機市場發展愈加成熟的背景下,讓創新落在實實在在的消費者體驗優化上,顯得尤為重要。
一方面,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智能手機軟硬件參數的創新空間目前已經有限。智能手機的生態系統日益完善,操作系統不斷升級,APP(應用程序)內容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屏幕逐漸變大、變清晰,相機像素甚至逼近單反。但是,顯示屏再大就不利於手握,像素越高也並不一定意味著拍照效果越好。總之,參數升級帶來的體驗優化已經明顯不如以前,並且使用經驗越來越豐富的消費者也更加挑剔,對新功能的實用性考量更多——比拼參數絕不是未來智能手機的制勝之道。
另一方面,隨著智能手機功能的擴展和進化,也必然要求更加重視消費者的實際體驗。智能手機正在成為人類連接互聯網的神經中樞:導航定位、移動支付、身份認定、語音溝通、購物游戲……這一平台承載了幾乎所有的移動互聯網入口,在智能手機行業有自己的領地,就等於獲取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比如,可以在智能手機平台上推廣自己的軟件和應用商店等內容獲取流量。這也是許多企業跨界殺入智能手機行業的原因——不光為了賣手機,更是為了賣自家的內容和服務。要“放長線”,不僅需要用戶“動心”,更需要其“忠心”。培養用戶使用黏性,培養智能手機品牌忠誠度,除了比拼手機質量,還有每一次創新所帶來的體驗優化。
在智能手機市場日趨飽和的今天,隻有將智能手機的創新落實到體驗上,才能讓用戶更動心。而且,隻要是有益於用戶體驗的創新,就不怕微小,“細節決定成敗”同樣適用於智能手機市場。支持指向性錄音功能、提升WiFi接入效率、提供無線充電解決方案、縮小邊框提升手機“顏值”、提供“護眼模式”……許多智能手機廠商正在這些“體驗細節”上下功夫。有人說智能手機的創新已經觸到了天花板,其實不然。沖著體驗去創新,於細微處下功夫,也許能在智能手機的紅海中闖出一片藍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8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