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扎堆挑起國產片票房大梁 呈現“兩極現象”

![]() |
|
![]() |
|
青春片火起來容易,一直火下去難。如果能解決目前存在的創作層面上的問題,青春片就可以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國產類型片,如果不能,也不會消亡,但會冷下去、“泯然眾人”。青春片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借鑒賀歲片和商業大片的發展歷程看,多則三五年、少則一兩年就會有答案﹔換言之,青春片用於嬗變、用於給自己正名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這段時間青春片扎堆,涌現出《何以笙簫默》和《左耳》等片,雖然挑起了國產片票房的大梁,但也沒少挨罵。一邊是口碑差,一邊是有觀眾,青春片一如青春,呈現出經緯分明、色彩鮮明的“兩極現象”。
(一)
青春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網絡電影《老男孩》,那是典型的青春懷舊片,口碑也不錯,但真正引爆青春題材的還是2013年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7億多票房至今沒被超越。當然,《致青春》之后青春片就陷入了“叫座不叫好”的怪圈。
青春片屬於中小成本電影,投資不多,拍攝周期不長,但有市場,性價比高,像去年的《匆匆那年》,票房近6億,制作投資還不到4000萬,所以青春片很快就成了氣候,這是不以個人好惡為轉移的。
由於青春片是新興電影,類別劃分還不成熟,但大致可分為校園青春片和社會青春片。前者的愛情故事主要發生在上學期間,像《同桌的你》﹔后者像《何以笙簫默》,主要的愛情故事是在學子們離開學校、踏上社會之后。青春片最大的優點在於愛情的純真和純情,最大的特征是講述現實語境中學生的初戀和青春成長——這點有別於一般的愛情片。
(二)
青春片的目標受眾是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他們正在長大,但還有些懵懂——這裡有一個誤區,很多人覺得青春片的主角若是“85后”,那就是主打“85后”觀眾,是“90后”就是給“90后”觀眾看的,其實不是這樣,青春片不是某代人的情感回憶錄。青春片有點像瓊瑤的言情小說和金庸的武俠劇,可以影響幾代人,而不限於某個年齡段的青年人。
當然青春片有懷舊的觀眾,他們倒是可以按年代來劃分。對這些過來人而言,青春片裡有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純情,所以往往能引起懷舊。尤其是當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和婚姻被非感情因素左右,幸福指數和安全感不高的時候,這種懷舊往往能給心靈打開窗口。
初戀、青春成長、懷舊是能帶給人美好情愫的,但青春片為何又遭遇罵聲一片呢?當然,這罵聲有善意的、有惡意的,但不管怎樣,青春片自身是有問題的,最突出的要數情節俗套和人物不真實了。
出國、車禍、墮胎、父母破產等橋段在青春片裡比比皆是,備受詬病,尤其是墮胎,引來惡評一片。連蘇有朋談到《左耳》時,也以片中沒有墮胎來表明影片的與眾不同。不過《左耳》裡沒有墮胎但是有車禍啊,而且還是兩次,所以還是沒能跳出窠臼。青春片的人物也不夠真實,很多觀眾往往是一邊欣賞著青春的顏值、懷舊著自己當年的純真,一邊對故事中的人物不以為然: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根本不這樣,沒那麼開放,沒那麼多事兒……影片太假了。
這些都是表面上的問題,青春片真正致命的是熱鬧背后的選題危機。從創作的角度看,青春片之所以火了,是因為找到了一個新的題材領域——校園青春和愛情,但這個面太窄了,受制於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受制於小學——中學——大學的成長歷程,不能天馬行空地想象和構建,所以青春片往往借助於車禍、墮胎等來推進劇情——老耍“三斧頭半”當然成問題了,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觀眾對青春片的要求可不低。對於科幻片和超級英雄片,觀眾消費的是造夢和奇觀,對故事的真實性、個人行為的合理性不會太較真﹔而青春片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青春,也容易拿自己的真實青春去對比,甚至“對號入座”,所以青春片更加眾口難調。
(三)
青春片要重樹形象,洗刷掉一身的口水,甚至污水,沒有捷徑可走,題材再不好拓展也得拓展,也得去求新求異求變。《左耳》在這方面做得不錯,影片找到了學校和社會之間的“灰色地帶”,講述了所謂的好孩子和壞孩子間的愛情,是有新意的。
除了拓展題材,青春片還應推進類型化,盡力打造成熟的類型片。題材畢竟是受限的,但類型化可以在同類題材上做文章。像呂克·貝鬆監制的《颶風營救》系列就是典型的類型片:片中不是女兒被綁架,就是妻子遭遇不幸,《颶3》裡女兒已懷孕,估計《颶4》就該是這孩子被綁架了——創新不足,但還是可行的。
當然,國產電影不太推崇這種類型化和模式化生產,也沒有這個傳統,除了早年的賀歲片,最適合類型化的商業大片十多年來沒有大的進步。張藝謀、馮小剛、姜文這些大導的片子,從內容到形式都不相同,同一個人的大片風格也不一致,何談類型化?但話又說回來,青春片有年輕優勢,而且已被逼到了這份上,就不怕失敗,去啃啃這塊硬骨頭,去闖闖,看看能不能闖出條新路。
青春片在努力前行的同時,也得注意不要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像《何以笙簫默》,片方面對網友的吐槽,聲稱很多槽點是預埋的——如果這不是“自黑”和自嘲、而是實情的話,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槽點可以引起吐槽,用吐槽提升關注度是拉高單片票房的有效手段,但損害的是品質,給青春片的形象抹了黑,是急功近利、甚至殺雞取卵的表現。
青春片火起來容易,一直火下去難。如果能解決目前存在的創作層面上的問題,青春片就可以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國產類型片,如果不能,也不會消亡,但會冷下去、“泯然眾人”。青春片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借鑒賀歲片和商業大片的發展歷程看,多則三五年、少則一兩年就會有答案﹔換言之,青春片用於嬗變、用於給自己正名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