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2014年報顯示,互聯網已成為資本市場的“新風口”,但並非所有企業都能輕鬆搭車
年報裡的"互聯網+" 互聯網等新興行業"成績單"搶眼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宋嵩制圖 |
新增長點破繭而出
互聯網等新興行業“成績單”搶眼
近日,上市公司2014年年報披露完畢。梳理年報,除了各家上市公司經營指標的變動外,“互聯網+”這一詞匯頻頻出現,吸引了很多投資者目光。
在2000多份年報中,“增長王”的桂冠就被一家互聯網公司摘去。創業板公司東方財富的年報顯示,2014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65億元,同比增長3213%,位居2014年上市公司淨利潤增幅之首。不僅如此,今年一季度,這家公司仍繼續保持業績同比大增超過10倍的迅猛態勢,顯示了互聯網公司的高成長性。此外,東方財富近日還宣布擬收購同信証券100%股權,由此成為一家互聯網券商。借助互聯網金融、參股券商等消息,復牌后的東方財富短期漲幅近2倍。
年報是上市公司一年的“成績單”。隨著上市公司群體不斷擴大,年報數據已成為觀察過去一年國民經濟運行整體情況的一個重要窗口。互聯網公司的良好業績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方向和正在形成的突破口。
深交所綜合研究所副所長闕紫康說,當前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受益於國家信息化進程加速推進和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催生的增量市場,2014年深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上市公司收入增長21.94%,淨利潤增長29.92%。其中,互聯網行業表現突出,2014年相關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速為41.59%。
不僅是信息技術產業,“轉方式、調結構”對不同行業景氣度的不同影響,已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中有充分體現。以深市上市公司為例,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一部分行業業績下滑甚至虧損。與此同時,新興產業、消費升級行業發展勢頭良好,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信息技術業、汽車制造業、文化傳播業利潤增速分別為56.83%、21.49%、36.36%和35.93%,高於深市平均水平。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郝旭光分析,去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環境較復雜,一方面,下行壓力仍較大,部分行業的困難愈加顯現﹔另一方面,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逐步深化,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形成中。很多產業的需求結構、生產結構、產品結構、商業模式正發生轉折性變化,一些新的增長點破繭而出。這些新興產業面臨的市場前景廣闊,體現在相關上市公司業績上,也是加速增長的態勢。
傳統公司擁抱“互聯網+”
服裝、家電、百貨、鋼鐵、能源和醫療等行業紛紛“觸網”
5月5日,LED企業鴻利光電發布公告稱,公司將通過向開曼網利增資,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力爭成為LED行業金融服務的領跑者,逐步建立公司LED主業+互聯網金融+車聯網的生態平台。
年報顯示,在互聯網產業蓬勃興起的大潮中,那些本身就處於互聯網產業的公司繼續加碼投資,在互聯網領域延伸產業鏈。不僅如此,更有很多原來與互聯網產業不搭邊的上市公司,也在奮力與互聯網融合。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娛樂、互聯網+交通能源、互聯網+鋼鐵煤炭、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家電……幾乎每個行業的上市公司都在積極尋求“觸網”的可能。
傳統上市公司“觸網”路徑多種多樣,例如,通過自身搭建電商平台加入互聯網圈。今年2月份,寶鋼股份就參與設立了上海歐冶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金融數據處理、金融軟件開發、產業投資及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業務。隨后,歐冶金服又與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上海誠融動產信息服務有限公司,運營動產質押信息平台。
央企巨頭也在積極向互聯網進軍。中石化有關負責人近期表示,今年將全面啟動基於互聯網的車聯網、互聯網金融等六大創新業務。去年8月,中石化與騰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今年還將借助阿裡等企業在雲計算、大數據方面的技術優勢,對部分傳統石油化工業務進行升級,打造多業態的商業服務新模式。
郝旭光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這成為不少上市公司積極“觸網”的重要推動力。
目前看,傳統企業進入互聯網領域的方向,大多還是圍繞其傳統主業來布局。比如,宋城演藝以現金及發行股份的方式並購國內知名互聯網視頻網站六間房,實現線下演藝和線上娛樂的O2O融合﹔重慶百貨出資入股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向消費者提供信貸等金融服務,更好地服務公司主營業務,提升公司營業收入……
當然,也有一些上市公司以跨界的姿態擁抱“互聯網+”,新業務與其傳統業務幾乎沒有關聯。曾經的“煙花第一股”熊貓煙花近年來不斷加大進軍互聯網金融的力度,股票簡稱也已更改為“熊貓金控”。
跨界轉型不是玩概念
最重要的是借力“互聯網+”尋求主業突破,讓業績獲得實質性提升
“互聯網+”的浪潮給資本市場帶來了巨大活力,也讓一些身處“夕陽產業”的上市公司煥發了新的生機。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夠搭上“互聯網+”的快車?上市公司進入新領域前需要做好怎樣的准備?如何克服缺乏經驗、人才不足等短板?一些企業試圖尋求轉型,卻並未如預想的那樣順利,這提醒人們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
中科雲網的跨界轉型就可謂磨難重重。靠餐飲業起家的湘鄂情,由於主業受到沖擊而想借互聯網熱潮轉型大數據、新媒體服務,公司更名為中科雲網。但是2014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面臨業績巨虧和債務違約的局面。2014年公司虧損6.8億元,淨資產為-8641.8萬元,已經持續兩年虧損,現金流極為緊張。
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樹翀認為,傳統行業積累了一定資本后,希望在資本市場實現新的升值無可厚非,但並不是說建立了公司網站、搭建起電商平台就叫實現“互聯網+”。“互聯網+”不僅是企業內部在管理方式、生產流程等環節實現互聯網化,也需要企業在打通上下游供應鏈等方面實現對外的互聯網化。
郝旭光認為,“互聯網+”不能成為“+互聯網”,只是給自己貼上一個互聯網的標簽。有些公司熱衷於追逐市場熱點,但單純更名后並無實質性進展。雖然上市公司股票搭上“互聯網+”概念,短期內股價暴漲,但如果不能實現自身經營戰略和商業模式的質變,也隻能是一時熱鬧,對企業長久發展沒有太大益處。
數據顯示,2014年新進入“互聯網+”領域的傳統行業上市公司中,“互聯網+”新業務的業績還未能在年報季報中顯現。72家通過並購等方式進入“互聯網+”的上市公司中,有47家公司業績增長,25家業績下滑,還有一些企業業績虧損。
闕紫康說,近年來上市公司並購活動持續活躍,並購中的風險控制、后續整合以及並購成效仍需進一步觀察。2014年深市個別公司出現並購標的業績不達預期導致上市公司業績下滑、並購中的業績承諾未能實現,以及溢價並購后標的業績下滑計提商譽減值等問題。雖然是個別現象,但需要引起注意。
李樹翀認為,企業借助互聯網實現產業升級是必然趨勢,但同時也要注意“量體裁衣”。不同行業的經營環境差異很大,企業不能盲目跟風“互聯網+”,根本上還是要看能否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發展。
郝旭光表示,從企業發展角度,最重要的是充分考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借力“互聯網+”真正尋求主業上的突破,通過互聯網在設計、制造、生產過程的綜合運用,推動產業升級,從而帶來企業經營業績的實質性提升。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1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