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告別野蠻生長,“互聯網+”才有藍海

陳凌
2015年05月12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對優步的調查,對無資質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的禁止,正體現了“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辯証

  近期,兩則關於“互聯網+”的新聞,引人思考。一則是,繼優步(Uber)廣州分公司被調查后,其成都分公司再次遭遇監管部門的聯合執法。另一則是,國家衛計委表示,除了有資質的醫院開展的遠程醫療,不允許在互聯網上開展涉及醫學診斷的醫療。一查一禁,監管部門的“緊箍咒”,看似無情,其實卻是為了“互聯網+”有更大的藍海。

  事實上,無論是專車服務,還是互聯網醫療,都是共享經濟的一種。從本質而言,共享經濟是對“無形之手”的優化,一方面,喚醒沉睡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連接“信息孤島”,匹配供需關系,降低交易成本。其優點顯而易見:打開手機,幾分鐘就能叫到車輛,方便,還有優惠券﹔網上診療,既能免除患者排隊之苦,也能擴大醫生的服務半徑,實現分級診療。獲得群眾青睞,實屬自然。

  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如同一個硬幣有兩面,機遇的出現也往往有風險相伴。以專車服務為例,與傳統出租車相比,不少專車平台對司機的篩選並不嚴格。由於門檻低,有些專車司機尚屬“新手”,有的車輛則沒有保險。且不說安全問題得不到保証,一旦消費者權益受損,平台責任不明,如何維權更會成為下一個難題。不少運營商更是以專車之名,將私家車納入其中。這也難免引人質疑:專車是否就是“黑車”?

  不僅是專車服務和互聯網醫療,其他“互聯網+”行業,同樣面臨類似問題。電商迅猛發展,可假貨也肆意橫行﹔互聯網金融火熱,“跑路潮”卻頻頻出現……一個在“互聯網+”初興之際就流行的段子,很能說明問題:披上了“互聯網+”的外衣,算命的改叫分析師了,八卦小報改叫自媒體了,忽悠改叫互聯網思維了,放高利貸改叫資本運作了。有網友因此調侃,“互聯網+”是個筐,好壞都能往裡裝。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隻有告別野蠻生長,“互聯網+”才能邁向藍海。

  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對優步的調查,還是禁止無資質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其目的,恰恰是要給東流的江水筑牢堤壩,為茁壯成長的樹苗鋤去雜草。而這體現的,也正是“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辯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不是不要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調控,很多時候反而有助於克服市場失靈。《貞觀政要》曾載,唐太宗得弓數十張,但工匠以為均非良弓,原因在於,“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對於“互聯網+”而言,監管的意義,正是要繩正木心,讓樹木能成為良材,良材能鑄就良弓。

  當然,堵不如疏。發展的問題,隻有在發展中才能解決﹔成長的煩惱,隻有在成長中才能化解。一禁了之,對於監管部門而言,似乎是最省心省力的辦法,可群眾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運營商的困難得不到紓解,反而會滋生更大的社會矛盾,得不償失。對待新事物,包容才有發展。當年,“傻子瓜子”風靡一時,引發爭論,還是小平同志一錘定音:“讓‘傻子瓜子’經營一段,怕什麼?”

  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要不要監管,而在於如何監管。從在源頭上,厘清專車服務和互聯網醫療的法律身份﹔到在管理中,嚴肅查處非法運營﹔再到革除行業弊端,推進改革,啃下“硬骨頭”,惟有以改革的方式、法治的思維,創新監管手段,才能跟上“互聯網+”的速度,為發展開拓出更廣闊的藍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2日 05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