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利用互聯網對個人和群體進行的惡意傷害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社會問題

虛擬世界何以制止欺凌行為 加強治理已是當務之急

駐日本記者 田泓 駐法國記者 王遠 本報駐美國記者 陳麗丹
2015年05月13日08: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近年來,網絡上的惡意攻擊,諸如威脅、辱罵、勒索等現象越來越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青少年中,“網絡欺凌”危害日甚,不僅污染了以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為主要載體的網絡文化,而且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傷害。美國、日本、法國等已將預防與治理網絡欺凌現象納入法律軌道,並制定了嚴格的網絡行為規范。

  網絡欺凌是網絡時代的伴生現象,是指利用互聯網對個人或群體進行惡意傷害的行為。這一現象在青少年及未成年人中多有發生,且危害較大,由於侮辱性的信息極易散布,常常對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影響其健康成長。隨著社交媒體的盛行,網絡欺凌已經演變成全球性的社會問題。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在美國社交媒體用戶中,69%的人表示“曾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人用刻薄惡毒的語言攻擊他人”,這一數字在青少年用戶群體中高達88%。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去年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法國6歲至18歲的年輕人中,12.5%的人曾有過在網上遭遇攻擊的經歷。

  青少年遭受網絡欺凌尤為嚴重

  “晚上回家,打開電腦,經常看到論壇裡一些辱罵我的語言。”法國女孩維克圖瓦回想起初中時一段痛苦的遭遇:“這件事讓我很多年都感到抬不起頭,完全失去了自信。”

  法國教育部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18%的初中生曾收到來自互聯網、手機短信的侮辱性信息,這一數字在兩年內增長了5%。這份調查指出,遭遇過網絡欺凌的年輕人,更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自殺的傾向比其他人高出3.17倍。

  在日本,校園欺凌是個老問題,近年來,欺凌現象又蔓延到網絡。因網絡欺凌而導致學生自殺或流血事件時有耳聞:長崎縣一位小學六年級女生因不滿同學在網上留言板謾罵自己,用刀將其刺死﹔奈良縣一位13歲初中女生因兩名同學在社交網絡上對其家庭進行侮辱,從公寓跳樓自殺身亡。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相關調查,日本中小學生網絡欺凌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一、利用留言板、博客、個人主頁公開同學個人隱私信息﹔二、將誹謗或中傷同學的信息制作成電子郵件,發送給其他同學﹔三、利用網絡論壇或網絡游戲上的聊天工具發布惡搞同學的信息、暴力動畫或不雅視頻﹔四、一些學生發送匿名信息給同學進行恐嚇或要挾。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美國超過40%的青少年受到過網絡欺凌侵害,有的受害者甚至因此患上精神疾病,身心受損。美國“無懼互聯網”項目負責人帕斯卡爾·加羅分析認為,比起在學校走廊裡的刁難和捉弄,社交網絡上攻擊信息因為長久難以抹掉,讓受害者防不勝防、心力交瘁,而且由於遭受網絡欺凌的青少年往往不願意把事情告訴別人,使得這樣的心理痛苦不易被察覺。

  加強預防治理已是當務之急

  為遏制網絡欺凌,法國的刑法明確規定,精神上的欺凌行為將受到懲罰,最多可被判1年監禁和1.5萬歐元的罰款。凡是在通信軟件、電子郵箱、博客、社交網絡等平台遭受威脅、辱罵或勒索等欺凌的青少年,都可以撥打免費熱線電話進行匿名舉報。

  法國教育部今年2月以來採取了更為具體的措施打擊網絡欺凌行為。比如與“電子童年”協會合作組織了一系列旨在提升高中生防范網絡欺凌能力的討論會,通過放映宣傳短片、讓學生談體會等現場交流,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身邊的欺凌行為,勇敢對網絡欺凌說不,保護受害者。

  日本很早就制定了《青少年互聯網規制法》和《青少年有害情報規制法》。2008年,又制定了《青少年互聯網環境整備法》,其中第十四條規定了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學校和家庭對防范學生受到有害信息侵害負有責任與義務。手機公司、網站等通信服務提供商有義務為青少年提供過濾軟件,免費進行過濾服務。日本政府規定,一旦發現誹謗中傷留言或接到受害者投訴,通信服務提供商要及時採取刪除有害信息等措施。

  日本文部科學省制作並發放了面向學校和教師使用的《應對網絡欺凌指南和事例集》,指導教師加強對校內網絡的監管。一旦發現網絡欺凌,迅速採取對策安撫受害學生,對攻擊別人的學生進行干預和矯正。各地教委開辟有“24小時網絡欺凌咨詢”專門熱線,向學校派遣專家進行指導。家長則應對孩子使用網絡和手機加以限制,及時發現不良苗頭。

  文部科學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要求學校加強對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學校充分利用道德課程等對學生進行網絡行為教育,諸如遵守網絡使用規則、講究上網禮儀、規避風險、保護個人隱私及防范人權侵害等,以此提高抵制網絡欺凌的自覺性。

  目前,美國已有22個州的反欺凌法將網絡欺凌納入在內,絕大多數州的學校也都針對網絡欺凌問題制定了相關學生守則。網絡欺凌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美國還在試圖通過科技手段解決這一問題。社交媒體網站開始正視這一威脅,推特於今年4月修改並拓寬了對網站暴力威脅行為的定義范圍,同時正在測試一款檢測攻擊言論並限制其傳播范圍的新產品。近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向美國羅格斯大學撥款約12萬美元,幫助其研發出一套可自動檢測出網上欺凌言論的系統。2013年,新澤西州一家公司為青少年開發了一款可匿名舉報欺凌行為的手機應用,該款軟件已在13個州的80多個學區得到應用。

  (本報東京、巴黎、華盛頓5月12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3日 22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