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黑龍江首家“農村淘寶”落戶明水縣

“互聯網+”催生貧困縣創業熱 年入百萬不是夢

記者  袁  泉
2015年05月25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喬衛奇在家中打理網店。
  本報記者 袁 泉攝

  不通鐵路,沒有高速公路,以農業為主……這樣一個貧困縣,人們街談巷議的卻是電子商務、網店創業、O2O、綠色食品這些時髦的名詞。

  近日,阿裡巴巴旗下“農村淘寶”(村淘)的第三十六家縣域服務中心正式落戶在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該縣是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扶貧連片開發重點縣,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曾倒數第一。要實現脫貧,明水縣希望借助“互聯網+”實現彎道超車。

  縣裡的公共場所將實現免費WiFi覆蓋

  “在公路修通前,我們縣的崇德鎮被人稱作‘絕情谷’,農民不論賣糧賣牲畜、就醫看病都要繞道鄰縣,單程要走2個多小時。”明水縣委書記路百勝說,即便到現在,明水縣仍有57個村被省扶貧辦確定為扶貧開發重點村,低於國定標准的貧困人口達4.68萬人,還有51個村沒有完成農村電網改造任務。

  為了讓農民盡快脫貧,明水縣確定了以電子商務推動現代化大農業進程,把綠色食品產業作為電商發展的主導產業,把銷售具有無公害、綠色、有機標識的雜糧、畜禽、瓜菜產品作為主攻方向,全面建設全程可追溯的農副產品基地。

  去年,財政部、商務部下發了《關於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通知》。隨后,明水縣出台了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方案,支持電信運營商加快寬帶互聯網建設,實現全縣村屯寬帶網絡全覆蓋,縣裡的公共場所實現免費WiFi覆蓋。

  “單靠賣商品糧很難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隻有增加附加值,用綠色產品帶動農業產業,才能實現致富夢。遠離城市,缺少工業,原先看是劣勢,現在看反而是發展綠色農業的優勢。”明水縣縣長洪非說。

  在興仁鎮,記者走進“明綠康源”綠色食品種植基地。這裡共建設了土豆、蒲公英等9個綠色食品基地,總面積超過5000畝。在中控室,通過農業管理監測系統,工作人員可以實時監測大氣和土壤溫濕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消費者隻要用手機掃一掃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整個種植環境就可以一覽無余。

  “電子商務正在倒逼農產品的生產。要實現增收,就必須進行基地建設、生產標准化、品牌打造和可追溯體系建設。通過大數據的方式,我們知道了該種什麼、怎麼種、怎麼銷售才能更賺錢。”洪非告訴記者,目前,明水縣已落實綠色農副產品網銷直供基地85個,總面積13萬畝。

  一年網購超兩億,年入百萬不是夢

  “在家上網開店鋪,事業家庭兩不誤。”電商正取代化肥種子、家電農機,成為遍布明水縣的路邊和院牆牆體廣告的主體。在這個僅有37萬人的農業縣,報名參加免費網店培訓班的就有數百人,電商創業成為了當下的熱潮。

  從縣城到對面城村,在顛簸的鄉間公路上開車要走40多分鐘。抵達后,記者正好趕上“農村淘寶對面城村服務站”的開張促銷,喇叭裡歌聲不斷,場面不遜於趕大集。服務站建在村民喬衛奇家的小院,主要業務是代買、代賣、繳納水電費、話費充值等,附近兩三個屯子裡的2000多人就是他的客戶群體。

  一個貧困縣的消費能力能有多強?“現在人們買啥都上網。日常的除了水果,甚至連衛生紙都上網買,都是正規廠家生產,價格還便宜。”喬衛奇說,越是在交通閉塞的農村,大家網購的熱情越大,“有的家庭一年消費一兩萬,大姑娘小媳婦買化妝品也是一年上千塊。”根據淘寶網的數據統計,明水縣2014年一年的網購額超過了2億元。

  除了代購,喬衛奇還開起自己的網店“對面小城”,主營五谷雜糧、豆類、大米和干貨。“小粒黑豆的花青素含量比一般黑豆多50%。”喬衛奇打開一個網頁,上面銷售的“小粒綠芯黑豆”每市斤10.99元,十斤包郵。提供貨源的是賈德明,按照每市斤5元的價格賣給喬衛奇。

  “從前市場上曾經炒作過這種黑豆,人們大量種植,卻銷售不出去。糧販連2塊錢都給不到,我敢冒險繼續種,因為喬衛奇給的價錢讓我滿意。”賈德明說,“去年種了100多畝的黑豆,純利潤能達到10多萬元,今年打算擴大種植面積。”

  從2013年的慘淡經營,到2014年的紅紅火火,喬衛奇的網店已經成了明水縣眾多創業電商的樣板——2014年“對面小城”的銷售額突破100萬元。“一天能有10多單,平均60多元一單。一個浙江的客戶買了1.5噸的雜糧,一單就是一萬七八。現在我的店已經有固定的大客戶了。”他說。

  提供免費場地、免費培訓,扶助大眾創業

  為了加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明水縣把開發區內2000余平方米的“中小企業園”改造成“電商企業園”,劃分出運營服務、創業孵化、產品展示、倉儲物流四個區域。“這些設施都免費提供給縣裡網店創業者,目的在於聚集網店規模集群,培養電商人才集群。”明水縣科技局副局長李艷軍說。

  記者在園區見到了明水縣電商協會會長姜大星。從2013年開始,他從單純地向網商供貨,逐漸意識到電子商務蘊含的巨大機遇,更意識到抱團發展的意義。“我們自己有1000多畝的網貨種植基地,都是減化肥減農藥的。政府給我們免費提供場地,還免去了水電費用。現在報名參加培訓的有200多人,還有專門負責對外營銷和推廣的人員。”

  姜大星告訴記者,免費的培訓分為初級班、中級班和提高班。“初級班主要教授如何建立網店,以及在網上如何銷售退貨等,中級班涉及店鋪的裝修,高級班教授產品的包裝和設計。”他說,我們還設有電商沙龍,創業者可以坐在一起進行交流,涉及物流運輸的時候,還可以抱團洽談,降低運費。“客戶主要集中在南方,現在我們和物流公司協商,江浙滬皖我們可以做到一塊錢一公斤。以后業務量越大,我們的議價能力就越強。”

  “有的產品最近銷售不好,老師告訴我主要是每單8元運費的設計不合理。”於秀偉是興仁鎮石人村農民,因為一次車禍造成左臂殘疾。因為他擅長用電腦,對網店也有一定的了解,便辦起了一個主營雜糧銷售的網店“自然的味道”。除了參加培訓,於秀偉還能把經營中遇到的困難,隨時向老師和其他入園創業的電商請教、探討。

  “目前,明水縣的農村規模化養殖和種植大戶數量還不多,農村電商發展中的缺渠道、推廣難、運輸慢等難題都存在。”路百勝說,“我們要用‘互聯網+’的思維破解難題,激發農業產業發展的活力,最終讓我們縣徹底脫貧。”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5日 13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