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設立影視攝制服務機構 給電影產業當“保姆”

飛速奔向工業化、現代化、產業化的中國電影產業,分工越來越精細,包括取景、特殊拍攝、法務等大量工作需要協調和溝通。這些工作看似不起眼,卻會嚴重分散精力,影響攝制進度。為此,上海在去年專門推出影視攝制服務機構,免費提供115項服務,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從電影產業鏈條的上游介入,助推電影產業走向成熟。
這項舉措因何出台,有何成效,遇何困難?記者進行了調查。——編 者
伸縮炮、雲梯、吊車、洒水車、搖臂軌道、航拍八爪、直升機……
你沒有看錯,這是記者在上海影視攝制服務機構服務清單中找到的一小部分,其他首批推出的協調服務內容,涉及取景地、特殊拍攝、置景、車輛、法務等20類百余項。不少電影人點贊:這幾乎滿足了我們拍攝的所有需求。
115項服務全免費
不怕千奇百怪的攝制需求,就怕無人上門
徐崢執導的“囧途”系列第三部《港囧》日前在滬遇“囧”——在居民家取景時,鄰居以擾民為由堅決拒絕劇組進入。上海影視攝制服務機構負責人於志慶陪著劇組工作人員在居民樓下等了一天,拎去的水果都被直接扔了出來。最終,於志慶找到街道辦事處,讓他們一起出面協調,幫助劇組得到了拍攝許可。
在擔任影視攝制服務機構負責人之前,上海市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業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於志慶的生活根本不像現在這般“一地雞毛”。現在,他笑稱自己是上海灘電影行業最忙的“老娘舅”。
2014年10月27日,上海影視攝制服務機構在上海電影工作座談會上挂牌,次日正式運營,提供咨詢類和協調類兩大類服務共115項,幾乎覆蓋劇組拍攝的全部需求。這樣的影視攝制服務“窗口”,在全國是第一家。
要去監獄取景怎麼辦,怎麼取得影視劇拍攝制作許可証?按要求,所有申請“窗口”須在3日內給出相應答復。“隻要是在上海拍攝的影視制作機構、無論大小規模,都可以到上海影視攝制服務機構申請服務。哪怕是學生習作,或微電影,我們也一樣盡我們所能提供服務。”於志慶介紹。
“窗口”運營一段時間,已讓越來越多的劇組慕名而來。有個劇組,甚至一天提交了61個取景地的協調申請。記者隨意翻出一份申請單,劇組就列出了18項需協調的內容,包括要去行駛中的輕軌上拍攝、要到機場安檢口前拍攝等,不少都需要上海若干區縣或學校宣傳部、保衛處等協助。
去年底,一家公司尋上門,希望能去上海造幣廠取景。這可是國家保密單位,一般人連進都進不去。對方有所求,機構必須有所應。整整一周奔波京滬兩地,機構幫忙拿到了拍攝許可,但這家公司后來卻放棄了拍攝計劃。“雖然白忙活一場,但我們並不怕千奇百怪的需求,就怕無人上門。”於志慶說。
很多業務,服務機構現在已是駕輕就熟。如要去機場拍攝,需要給機場提交5個申請材料、走3個程序、15個工作日得到結果。服務機構還制作了一本2014版《上海影視制作服務手冊》免費發放,上面詳細羅列了上海現有的各取景拍攝地,包括影視拍攝基地、旅游景點、都市地標性建筑、古鎮老街、文化場所的地理位置與聯絡方式。還有影視設備租賃、三維拍攝、后期特效、影片修復、影視翻譯等服務機構的具體信息和聯絡方式。
據了解,機構成立至今受理545起服務,涉及來上海拍攝的100家企業,並實現了100%的受理達標率。
逼出來的好服務
整合資源、規范流程、提升效率,助推產業走向成熟
成立上海影視攝制服務機構,某種程度上說,還真是被逼出來的。
業內人士介紹,影視劇組在各地進行拍攝工作,由於分管的職能部門過於鬆散,許多攝制組隻能通過自身的朋友關系、人脈資源“各顯神通”。國外和外地劇組到上海來取景,也通常是尋找一個熟悉本地影視資源的外聯制片人,由對方出面聯系各種看景、取景的可能,流程並不規范。
上海相關部門負責人曾吐槽,自己就像是不少劇組的編外人員,大量的劇組協調工作得靠一次次打電話完成。“‘求爺爺告奶奶’或者找朋友出面聯絡。因為對劇組情況不熟悉,相關景點也不敢輕易放開,有時候干脆開個天價婉拒。”上海開聖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江傳榮曾這樣介紹。
涉及產業整體發展,政府應有所作為。參考了加拿大、意大利、香港、新加坡等地關於政府提供影視攝制服務的具體操作方法,結合上海的實際情況,上海決定建立專門的影視攝制服務機構,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從電影產業鏈條的上游介入,助推電影產業走向成熟。
“窗口”的存在,更多面對的還是產業鏈條中的中小微企業。“比如說國際合拍片的劇組、外地來上海拍攝的劇組、上海本地的小微劇組,相對來說,他們在剛剛進入上海的時候,不了解當地情況。政府做的就是購買協會服務,以窗口形式提供幫助。”上海大學教授聶偉說。
“現在遇到取景問題,劇組就可以通過服務機構溝通取景事宜,由我們來進一步協調、對接各方需求,並以完全免費的方式提供中介服務。一方面更全面地挖掘、整合了上海現有的拍攝資源,另一方面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成本也更透明。”於志慶說。
“影視拍攝流動性大,涉及面復雜,常常是想申報也不知該向誰申報。這個服務機構幫助劇組協調,是一個政府合署辦公的概念,對劇組來說是極大的便利。這也是國際上很多大城市的通行做法。”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說。
小窗口折射大挑戰
電影業手工作坊式的行規與模式不利於產業發展
事實上,即便是服務機構出面協調,困難仍然重重。成立時間短、知曉度不高,協調時多費唇舌還只是表面困難,有些涉及利益層面的問題,往往會成為提供服務的阻礙。於志慶和下屬們都碰過幾鼻子灰。
比如,由於服務機構並非各取景地單位的上級管理部門,部分單位也由於自身經營需求,配合工作的積極性並不高。有時,機構還會被誤認為是有償中介。事實上,機構提供的115項服務全部免費,涉及費用的,都由當事雙方自行協商。
“這些問題與上海影視攝制服務環境薄弱、上海影視產業鏈各環節發展不平衡有較大關聯。”於志慶分析,“哪裡有‘不可能’,哪裡才有工作提升的空間。”
小“窗口”面臨大挑戰。往大裡說,這也是中國電影面臨的挑戰。在中國電影飛速奔向工業化、現代化、產業化的今天,手工作坊式的行規與模式顯然不利於電影產業的發展。
“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並沒有鏈條上的缺失。”聶偉分析,中國電影產業存在的問題在於,大家是鬆散的利益團體,一旦遇到具體利益問題就各自為戰。就像放在一個管道裡的滾珠,跑得很歡快,但互相碰撞,沒有融合。
對於“窗口”遇到的階段性困難,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困難背后是政府職能轉化的問題。今后提供社會服務將更多依靠行業協會。由於機構剛剛建立,其職能仍需完善。”
在聶偉看來,政府要做的,除了對產業的激勵性政策外,還要加強引導,更多地扶持中小微影視公司,這樣才能促進市場的繁榮。“窗口”設置更重要的價值,也在於此。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6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