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新疆電視台台長楊洪新:一帶一路,電視節目怎麼做

作為“一帶一路”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區域,新疆正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1970年10月1日開播的新疆電視台,已經走過了45年的歷程,頻道通過衛星傳輸實現了全疆、全國、中亞地區的多重覆蓋,在“一帶一路”經濟帶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但作為西部地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一家省級電視媒體,其發展水平和經營能力與發達省市的電視台還有不小的差距,如何在發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發揮自己的文化傳播功能,正成為新疆電視台上下一致思考的問題。
在新疆電視台台長楊洪新看來,隻要提高創新能力和制作水平,找到各種文化的交匯點和藝術共識,就能獨具一格,贏得各民族和附近各國家的觀眾,提升新疆電視台的文化傳播地位。
記者:新疆電視台面對的是多民族的觀眾,在發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您認為應該提供什麼樣的節目才能表現出自己的個性,顯示出獨特的地域特色,提高傳播影響力?
楊洪新: “絲綢之路”原本就是一個鮮明的歷史文化符號,如今,發展建設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是要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形成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為此,我們意識到,這不僅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發展機遇,也是新疆電視台的發展機遇。無論是語言還是觀眾,新疆電視台都與其他電視台不同,如何既保持地域的民族特色,又能滿足各民族觀眾的喜好,走自己的創新之路,一直是我們的思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現代文化為引領,通過節目創新,終於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文化影響力迅速提升,不但影響全新疆,還輻射到周邊國家和地區。我們先后策劃、制作、播出了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三種語言的節目,過去這類節目是各有各的觀眾,各有各的出場人物,如今我們將各民族節目高度融合,漢語節目中有了其他民族,其他民族語言節目中有了漢族,所有的少數民族語言節目都有了漢語字幕,不管什麼語言的節目都擁有各民族的觀眾,讓各民族的文化互相溝通,讓觀眾在溝通中形成共識。
記者:您說的這些節目都是些什麼內容,能具體舉例說明這些節目的感染力嗎?
楊洪新:強化對祖國、對中國道路認同的教育節目《天山大講堂》,由三種語言講述同樣內容,在同一時間播出,收視率非常高,網友“沉魚”說:對歷史文化的共識不僅可以加深對於現實問題的認識,還將有助於我們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倡導現代生活方式的維吾爾語生活服務類節目《美麗你我她》,展現了各族女性靚麗、獨立、自強的時代風採。維吾爾語求職節目《我是應聘者》,幫助幾百位新疆籍畢業生實現夢想。《幸福家庭的煩惱》講述了一個維吾爾族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瑣事,加入了維吾爾族特有的幽默感,播出以來,成為新疆地區收視率最高的影視劇節目,目前已籌拍第二季。新疆電視台創作的紀錄片18次入圍國際“金熊貓”獎各項提名,紀錄片《吾守爾大爺的冰》獲得廣州國際電影節“金紅棉”獎,紀錄片《最長的冬天》還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白玉蘭獎”。
記者:未來你們有哪些策劃?
楊洪新:今年,我們正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產品的交流平台,一大批優秀創新節目陸續登上熒屏。其中有觸摸絲路文明、用文物說話的紀錄片《讓歷史告訴未來》,“慶祝自治區成立60周年優秀紀錄片展映”,展現南疆建設成就的維吾爾語室內欄目劇《磨房村的故事》,體現塔城地區托裡縣定居興牧典型哈薩克村落的室內欄目劇《航樂村的故事》等。總之,在發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新疆電視台的創新之路將更加寬廣,節目也會越來越有感染力!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4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