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數量多經典少雷同化 抗戰影視劇,如何走向經典 

記者  劉  陽
2015年07月16日08: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國內的電影銀幕和電視屏幕上,幾乎每年都不乏全新創作的抗日戰爭題材影視劇作品。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電影和電視劇產業的發展,此類題材的影視劇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同樣屬於世界反法西斯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國觀眾對國外電影《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電視劇《太平洋戰爭》等作品的認知和熟悉,顯然遠遠高出了國內的作品。數量龐大的創作背后,國內抗戰題材影視劇如何才能走上經典化之路?

  數量多、經典少,問題何在

  《百團大戰》《根據地》《戰火中的芭蕾》《誘狼》《開羅宣言》等10部重點影片、《東方戰場》《東北抗日聯軍》《巨浪》《黃河在咆哮》《吉鴻昌》等12部重點電視劇,共同構成了電影電視劇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宏大陣容。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介紹,在今年集中展播、展映的這批抗戰題材重點影視作品中,電影《百團大戰》和電視劇《東方戰場》尤其引人矚目,二者在視野的拓展、史實的開掘、史詩性場景的塑造、藝術的表達等方面,均較以往的同類題材影視劇作品有所進步。

  一直以來,抗戰題材都是中國影視劇創作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1931年,幾乎就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同時,抗戰題材的電影作品就開始涌現。幾十年來,《風雲兒女》《地道戰》《雞毛信》《鐵道游擊隊》等影視作品成為一代代中國人難忘的記憶。近些年,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電影和電視劇創作日益繁榮,每年都有不少抗戰題材的作品出現。

  “在近年來的創作中,隨著史料的開掘,中國抗戰的各方面力量在影視劇中都得到了反映,這其中不僅包括正面戰場和后方戰場,甚至還包括了老百姓的‘草根’抗日故事,這其實也是一種創作觀念的進步。”文藝評論家范詠戈說。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也表示,在一些重點作品對抗戰進行史詩性表現的同時,近年來,一些影視劇在藝術表現方式上別出心裁,如電影《君渡君渡》《劉老庄72烈士》等,都作出了新的探索。與此同時,過去影視劇創作少有涉及的飛虎隊、中國遠征軍等題材,也開始進入創作者的視野,未來的抗戰題材影視劇或將為觀眾認識和了解歷史提供更加多樣化的角度。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雖然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數量頗多,有的作品也體量龐大,但回顧過去許多年的作品,真正能夠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卻並不多。尤其對於年輕觀眾來說,提起反法西斯題材的影視劇,國外的電影《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電視劇《兄弟連》《太平洋戰爭》,則成了其心目中的經典。與那些被全世界觀眾銘記的作品相比,中國的反法西斯題材影視劇究竟存在哪些差距?

  影視劇應避免雷同化

  “有人說,這兩年觀眾冷淡了抗戰題材的國產影視劇,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正是因為抗戰題材影視劇在創作上過多的雷同化的情節,才讓其失去了很多忠實的觀眾。”范詠戈說。

  任何歷史題材的藝術創作總有其發展和成熟的過程。蘇聯的反法西斯題材影視劇曾經受到全世界觀眾的喜愛,而事實上,它也經歷了藝術創作上的巨大轉變——從全景式、史詩式的大制作,發展到從基層官兵視角出發的“戰壕真實派”,最后后者幾乎完全取代了前者。

  “表現戰爭,最終是要表現戰爭中的人。從生硬再現,到藝術再現﹔從宏大的戰場,到人性的刻畫……這其實就是藝術創作逐漸成熟的過程,而從中不難發現,類似《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樣的電影之所以受到觀眾的喜愛,也正是因為刻畫出了戰爭中人性的復雜。”范詠戈認為,當前中國的抗戰題材影視劇創作顯然還沒有做到對人性的深入開掘和表現,而是局限在已有的題材范圍內加入“打打殺殺”。“創作者懶於了解歷史,不願意真正走近歷史,視野和題材上的雷同也就不可避免。現有的影視劇所觸及的歷史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從佐証歷史的角度看,抗戰影視劇還有欠缺。”

  當然,近年來也不乏在創作上另辟蹊徑,並在播映期間備受關注,甚至形成社會話題的抗戰題材影視劇,如電影《風聲》《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電視劇《懸崖》等。雖然這些影視劇中的一部分在播映過程中一度引發爭議,但總體上仍然得到了許多觀眾和業內人士的認可。“它們從一開始就非常強調其市場定位,所以在整個項目運行的過程中都會注入很多的商業元素。比如,創作中從一個觀眾感興趣的角度切入、拍攝中使用明星、採用更多的社會營銷策略等。在不違背大的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可以說這類影視劇很好地拓寬了抗戰題材的藝術表現緯度,從而讓歷史、藝術和觀眾真正實現了互動。”影評人虞昕說。

  “傳統的正面表現戰場的影視劇,只是這類題材創作的一種方式。”饒曙光認為,影視劇要真正在社會上產生影響力,就必須在思想和情感上實現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從被動觀看轉變為主動觀看。“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播映讓觀眾了解和認識歷史,僅僅依靠政府的呼吁和推動是不夠的。從創作、發行到播映,都需要從業者用更多的智慧,積極採用市場的方式,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警惕走向另一個極端

  關於抗戰題材影視劇,近幾年被詬病最多的問題就是一系列抗戰雷劇的出現。彈弓打飛機、手撕鬼子、石頭砸飛機……盡管從2013年開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就開始對不尊重史實、過度娛樂化的電視劇進行整治,但兩年多來,此類電視劇並沒有在電視屏幕上絕跡。

  業內人士分析,對於不少電視劇出品方來說,抗戰題材電視劇的拍攝在當前具有相當強的操作優勢:題材容易通過、拍攝周期短、拍攝成本低……因此,一些不負責任的出品方不惜在內容上以“奇”取勝,而一些播出平台為了提高收視率,則利用部分觀眾的獵奇心態,任由抗戰雷劇大行其道,這正是抗戰雷劇屢禁不止的利益邏輯。

  “另一種不好的現象是,明明可以用少量篇幅就能講明白的故事,為了賣更多錢,非要‘注水’抻得很長。”范詠戈感慨,“某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用了整整一集的篇幅表現‘百樂門’夜總會的歌舞升平,讓觀眾不知道出品方用意何在。”

  “出現這樣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商業利益的過度追求。從隻重說教、不重市場,到隻重商業、不重歷史,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是我們在抗戰題材影視劇創作中必須警惕和克服的。”饒曙光說。

  此外,饒曙光還指出,對本民族抗戰歷史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所佔地位的認識不足,也是影響國內抗戰題材影視劇創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抗日戰爭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歷史,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巨大援助。但是,在過去的影視劇創作中,創作者對於這些歷史問題的思考顯然不足。中國影視劇創作的全球化視野和歷史深度,確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6日 19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