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冥王星撞上社交媒體 科普也可新媒體營銷
美國天文學家克勞德·湯博85年前發現冥王星時,他大概不會想到,這顆距離太陽59億公裡之遙、一度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的孤寂小星球,會在這個夏天和我們如此親密。
改變這一切的,不僅僅是太空探測器,還有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媒體。在太空中穿梭了九年半的“新視野號”,實現了科學家們對冥王星的探測﹔社交媒體隻用了一個小時,就讓遙遠的冥王星走進了普通人的視野。
7月14日,比官方網站提前一小時,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在Instagram網站上公布了首張冥王星的高清照片。不是發布會,不是報紙,不是電視,也不是官網,而是在一個圖片社交網站上,人類第一次清晰地看見了這個孤獨星球的模樣。很快,這張照片被點贊19萬次,收獲1萬多條評論。
不只是美國。冥王星幾乎一瞬間刷屏了世界各地的社交媒體。比如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發布的一條科普文《湊齊“全家福”》,集合了曾經的太陽系九兄弟“証件照”,很快就被轉發5000多次。
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傳播,讓高冷的科學“飛入尋常百姓家”,是科普方式的一種創新。以NASA為例,有媒體報道,這家航天機構設有專門的社交媒體團隊,在超過12個平台上運營了近500個社交媒體賬號。他們甚至給火星探測器“好奇號”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用第一人稱和用戶交流,圈了不少粉絲。
更值得關注的是故事的后續。首張靚照公布后,捧著一顆心和人類初次見面的冥王星,打動了科學家,更打動了普通人。無論是天文學家還是科學“小白”,無論是“專業咖”還是“零認知”,都不遺余力地轉發、評論、點贊。可以說,不是NASA,也不是任何媒體,就是你我,是萬千網民,讓神秘的冥王星變得生動有趣萌萌的,打造了一場全民科普的盛宴。更而甚者,冥王星也成為眾多網絡營銷的新寵兒,各種有關的無關的產品都拿著冥王星的照片做起廣告和營銷,刷爆了人們的朋友圈。
社交媒體時代裡的科普,與其說是“互聯網+科普”,不如說是“互聯網+人”,營銷也成為科普的新手段。多向、開放、平等、創新、去中心、去渠道,每一個人都是被科普的對象。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社交媒體時代,需要權威的科普機構去偽存真。就在冥王星走紅的兩周后,社交媒體上開始流傳一篇奇文“NASA再爆猛料:首次偵測到開普勒—452b信息流”。后經民間專業科普機構果殼網鑒定,這是一則虛假信息。還有在微信朋友圈屢見不鮮的養生偽科學,也需要專業的“謠言粉碎機”。
“互聯網+人”,討論的不再是科普工具的問題,而是要形成一個自我循環、自我造血的科普系統。在這個系統裡,科學工作者、科普機構、媒體、大眾,形成科普共同體,相互連接、良性互動、彼此激發、創造價值。就像在冥王星的科普過程中,科學機構發布消息,受眾自發進行二次傳播、三次傳播,甚至N次傳播,不斷激發了人們對科學、對太空的探索興趣,也引燃了互聯網上營銷的創意和點子。
冥王星的發現者湯博,小時候最喜歡的一件禮物是叔叔送的望遠鏡。100年過去了,人類有了互聯網,每一個人都可以足不出戶,看得更高、更遠。如何在互聯網上傳播知識,營銷或許是個新思路。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06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