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劉慈欣《三體》獲雨果獎 中國科幻如何"做好自己"

戴凌青
2015年08月31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劉慈欣憑借其《三體》系列第一部英文版獲得第七十三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獲得這一世界科幻文學的最高殊榮。

  法國一位科幻作家曾這樣認為:“從一開始,科幻小說就和科學的國度聯系在一起,同時一個科學的國家也是一個富有的國度,因此科幻小說與發展中國家仍保有距離。”劉慈欣獲得科幻文學界的最高榮譽,可以說是打破了這一帶有“歧視性”的論斷,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在中國,科幻文學也擁有生長的豐厚土壤。

  其實,中國古代也有“科幻”——當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幻文學。比如大家熟悉的成語典故“杞人憂天”,當時有宣夜、蓋天、渾天三種不同的宇宙理論,宣夜說認為:“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擔心日月星辰浮在氣裡是否會掉下來,這才有了《列子》所塑造的憂天的“杞人”這一文學形象。武俠和中式奇幻,本質上也是中國傳統知識體系下的“科幻”,2001年《臥虎藏龍》獲得雨果獎最佳電影劇本算是一個佐証。

  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現代科學體系和理念的出現,使得科幻文學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引領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歐美國家,擁有更多科幻文學的資源,而更加注重總體規律而非未知領域的中國傳統科學,則與現代科幻存在某種程度的隔閡。這也造成了中西方對科幻文學的不同態度:在西方,科幻是大眾的通俗文學,科學內置於科幻之中,科幻則是科學炫技的舞台﹔在中國,不少“科幻迷”把科幻簡單等同於“魔幻”,而忽視了這背后的科學知識基礎。甚至有很多成年人認為科幻和科普都是針對青少年的,成年人看科幻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劉慈欣就曾坦承,自己以前在單位不敢說自己看科幻、寫科幻。

  由此可見,發展科幻文學,最重要的還是要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其實,從更高層面來看,科幻文學往往是通過對未來世界的想象,來反思當下文明,這才是科幻文學超越科技的意義所在。從這個層面來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與科幻文學不僅不相沖突,而且是科幻文學發揮想象力的資源寶庫。《三體》裡面提出的“宇宙社會學”,不就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印記嗎?

  這是中國科幻文學的獨特優勢所在。向前看,“中國正在走向一個全新的地位,在世界上逐漸走向前沿”﹔向后看,數千年相沿不廢的傳統文化,為科幻文學的意義建構提供了優渥的思想滋養。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正是中國科幻文學“做好自己”的最大底氣所在。相信,《三體》之后,會有更多中國科幻文學登上世界舞台。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31日 05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