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以“互聯網+”推動金融業穩步創新和轉型發展

賴小民
2015年09月11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互聯網+”行動計劃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互聯網創新能力和“乘法效應”的前瞻性認識,以及對借助互聯網推動傳統行業改革創新的高度重視。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面對資本監管加強、利率市場化加快、金融市場准入開放、金融脫媒加劇等新的形勢,金融業轉型發展的要求日益迫切,實施“互聯網+”戰略是金融業的必然選擇,也是金融業實現創新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轉型的有力手段。

  互聯網金融在過去兩年裡成為炙手可熱的概念,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這正是“互聯網+”在金融領域的一次實踐。互聯網金融既不是金融電子化,也不是簡單地利用互聯網銷售金融產品,而是金融服務和互聯網服務的深度融合。“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合”則“生”,“和而不同”則“生生不息”,互聯網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已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社會價值。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才剛剛起步,在利潤驅動、同業競爭、需求驅動的作用下,未來的金融行業必然要適應這種跨界趨勢,在跨界的環境下不斷演進和發展。“互聯網+”將不斷推動互聯網和金融行業的無邊界融合,打造互聯網時代金融創新的新范式。

  2015年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關鍵一年,“互聯網+”戰略的逐步落實為傳統金融行業全面部署互聯網金融注入動力,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也逐步建立,相關法規也將逐步明確,互聯網金融將迎來自己的轉型之年。在全面深化“互聯網+”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互聯網金融勢必會向規范化、正規化的方向發展。在社會各個行業中,金融業的信息化程度可以和互聯網、計算機行業媲美,具有充分的“互聯網+”實踐條件。金融業的信息化始於電子化交易,網上銀行、網上証券交易的出現遠遠早於互聯網金融概念的產生。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大型金融機構大多有專業的信息科技團隊、數據中心,具備打造或對接互聯網平台的技術能力。在“互聯網+”時代,傳統金融機構應抓好以下核心優勢,牢牢把握“互聯網+”的重大發展機遇:

  一是傳統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務的專業性上無可替代。金融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有多大利潤,就有多大風險。當前,以網絡借貸為典型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中持續高企的無風險利率不具有可持續性,其集聚的風險值得警惕。相比而言,有長久經營歷史的傳統金融機構在專業性上具有絕對優勢。二是金融業務范圍廣闊,而當前的互聯網金融主要服務於消費端,仍有很大拓展前景。當前流行的網絡理財、P2P網貸等模式在本質上都是聚焦在海量長尾客戶身上借助平台效應形成募資來源。在面向高淨值客戶和機構客戶的資產管理、資產交易,以及互聯網征信等方面,“互聯網+”的價值還並未充分挖掘。三是傳統金融機構具有覆蓋面廣闊的分支機構,是O2O戰略的最佳實踐者。互聯網平台的一個核心價值是以消除信息不對稱來促進交易的達成。在非標業務、高淨值客戶服務等方面,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難以通過互聯網平台來解決。傳統金融機構運營多年、分布廣泛的線下經營場所成為互聯網本身無法提供的重要資源,可借助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2O戰略實現全方位、多元化、一體化的金融服務模式,打造真正的價值閉環。

  當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傳統金融機構還需要向互聯網行業甚至民間創業者學習,互聯網有自身的運營機制、運作方法,這些都是傳統金融機構並不熟悉的。傳統金融機構面臨的關鍵挑戰是能否在下一輪金融創新中掌握主導地位。互聯網行業有很強的用戶黏性,在有剛性需求的網絡平台上,用戶遷移的意願不大、遷移成本較高,這都給新平台的起步造成困難。同時,互聯網行業有很強的壟斷特征,以打造價值生態為目標的平台在發展成熟后往往有很大的議價權,依附於這些平台的金融機構要警惕在互聯網金融產業鏈中淪為下游產業。

  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與以往高增長相比出現較明顯的下調。中國經濟已進入“速度增長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新常態,實體經濟增長面臨很大挑戰。“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因此,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戰略轉型,還是互聯網公司在金融業務上的新興布局,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都首先務必要緊緊抓住服務實體經濟這個基石,牢固樹立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思想,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實現互利共贏。其次,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要牢牢把握風險底線,堅持合規經營,要以穩步的創新來實現進一步發展。互聯網金融若背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宗旨,“為創新而創新”,不但會推高資產泡沫、降低資金效率,還會為整個金融體系埋下風險隱患。中國實體經濟當前需要“更切中要害、更周到、更雪中送炭”的綜合金融服務和高效的運轉機制。以“互聯網+”推動金融業轉型升級就是要利用好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這些有力工具,不斷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發掘消費增長點,服務更加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同時,要充分發揮網絡平台靈活、快捷、覆蓋面廣的特點,更好地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等關乎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和穩定社會全局的需求。

  中國華融從1999年成立之日起便帶有服務實體經濟改革脫困的先天基因,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運行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和“安全網”作用,為國有銀行、國有企業改革脫困作出了重要貢獻。商業化轉型以來,中國華融已具有多元化、寬領域、全牌照的金融服務功能,形成了以不良資產管理為核心,融銀行、租賃、証券、信托、投資、基金、期貨等多元化金融業務為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可以通過打業務“組合拳”的形式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在新形勢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有著作為“救助型金融提供者”“結構調整加速器”“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的使命與責任。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實踐充分証明,創新是促進企業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是加快行業變革的源泉和靈魂,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中國華融作為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代表,將繼續豐富創新發展理念,在信息化、網絡化引領產業創新的浪潮中,借力於現代信息科技,積極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努力推動傳統金融業和互聯網等現代科技的融合,切實服務中國實體經濟,為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11日 14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