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抗戰年代的詩意青春——評電影《穿越硝煙的歌聲》

饒曙光
2015年09月29日08: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經過煤油燈下的徹夜創作,《游擊隊歌》終告完成,打開房門,雪花漫天飛舞,與新生的音符一起在賀綠汀的心上躍動。

  與時下大熱的青春片相比,影片《穿越硝煙的歌聲》表現的革命青春更具崇高情懷,這顯示了創作者將理想追求、愛國情懷與當下年輕觀眾對接的努力

  《穿越硝煙的歌聲》是一部視角獨特、風格鮮明的抗戰題材電影。影片突破了以往作品從政治和軍事角度切入抗日戰爭的慣常做法,將目光聚焦於投身抗戰的文化精英,講述了音樂家賀綠汀青年時期創作《游擊隊歌》等抗戰歌曲,以音樂為武器進行救亡的革命往事,從藝術家的個人成長折射出全民族抗戰的滾滾洪流。

  影片以賀綠汀創作《游擊隊歌》的傳奇經歷為軸,將鏡頭聚焦在賀綠汀的青年時代,並根據時空變化將故事分為三個段落:一是上海階段,賀綠汀在音樂界聲名鵲起,憑借《牧童短笛》蜚聲國際,后投身影壇創作了《四季歌》《天涯歌女》等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並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與日本琴王“斗藝”,塑造了一個富有愛國熱情的青年藝術家形象。二是抗戰爆發后,賀綠汀放棄優渥的生活,告別妻女,同師友參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劇隊,奔赴延安途中遭遇日軍轟炸。在食物短缺、生活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演出,這是賀綠汀革命意志成長的階段。三是到達山西臨汾根據地之后,賀綠汀被游擊隊抗戰的英雄事跡所感動,創作了戰歌《游擊隊歌》,歌曲廣泛傳唱,產生了很大影響,終成“紅色經典”。

  通過時空轉換,影片表現了賀綠汀“音樂要從民間來”這一創作思想的不斷深化,展現了一個文藝青年成長為文藝戰士的蛻變過程。影片中眾多人物形象都較為出彩,他們在民族危亡時刻毅然決然投身抗戰洪流,讓青春在抗日烽火中得到洗禮,彰顯了時代召喚下進步青年的集體成長歷程。從這個角度講,《穿越硝煙的歌聲》不僅是一部抗戰題材電影,也是一部詩意化的青春片,體現了創作者將革命精神、愛國情懷和崇高理想與當下年輕觀眾對接的努力。

  觀看這部影片,也能感受到創作者風格化表達的藝術功力。電影用心挖掘題材的獨特性,充分運用音樂元素進行主題表達,將《游擊隊歌》中樂觀的節奏轉化為電影中激昂的抗敵精神,渲染了全民抗戰的歷史氛圍。影片還採用大量賀綠汀的早期音樂作品,通過《牧童短笛》《搖籃曲》寫出初到上海的明快,《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則是家國遭難時的哀吟,再到輕快樂觀的《游擊隊歌》鼓舞士氣,音樂運用與情節推進相得益彰,賦予了該片獨特的文藝氣質,讓觀眾從熟悉的歌聲中回到激蕩人心的抗戰年代。電影音樂的巧妙使用,還有效地促成了人物形象塑造。其中《天涯歌女》的多次變奏更是呼應不同空間中人物的心境轉折。此外,影片剪輯緊湊流暢,賀綠汀挺身而出代替張一凡與日本琴師“斗藝”的場景,動作性剪輯將文人斗琴拍出了劍客對決般的快感與氣勢。

  《穿越硝煙的歌聲》表達的是藝術與時代的共振、與人民的交融,影片中青年們甘洒熱血、力挽狂瀾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是應該得到傳承光大的精神財富,也是當下中國電影應當努力開掘的文化資源。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29日 23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