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港囧》引發的港片思考 導演徐錚背負太多情懷?

記者 張 盼
2015年10月09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囧囧”有神真不是傳說。繼《泰囧》之后,姊妹篇《港囧》又火了。但影評人毛尖說,導演徐錚背負了太多的類型和情懷,他在片中一路狂奔好像就為了串燒香港老歌與致敬王晶。有人將《港囧》的票房飄紅歸功於片中對港片的緬懷,也有人說徐錚的成功只是因為趕上了中國電影票房井噴的好時候。中國電影正走進“美好年代”,那麼港片呢?

  香港電影在創作上擁有更多的自由,天馬行空,汪洋恣肆……但從香港市民社會中生長出的電影,娛樂化為突出特征,這一特征於無拘無束中顯現出“過度”的弊端,曾有人將此形容為“盡皆癲狂”。

  香港電影產業高度發達,高產量自然意味著高效率,但也因此難掩缺憾:電影籌備時間通常較短,構思不夠嚴密﹔后期制作時間也很有限,粗制濫造的問題時有發生。上世紀60年代武俠片最為鼎盛之際,一部電影的完成常常僅用幾天的時間,俗稱“七日仙”。但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高速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一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出口地,收獲“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港囧》帶領人們重溫了那段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從《胭脂扣》到《玻璃之城》的海報回眸,從主題曲到電影配樂的旋律復現,還直接模仿了港片中的經典橋段。主人公在香港的街巷“穿越”,回溯港片的繁華風景,帶領觀眾走向懷舊深處,體驗港片的“當年情”。

  但現實卻是,1995年香港影評人列孚感嘆“香港電影已死”,香港電影與經濟比翼齊飛的時代一去不返,承載著一代人錄像廳記憶的香港電影走向衰落。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導致香港經濟大滑坡,在香港電影一蹶不振的“世紀危局”中,2003年6月,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為香港電影人提供了北上拍片的契機,使得香港電影獲得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在“北上救市”的大背景下,香港與內地合拍片達到高峰。“事實上香港電影目前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大華語地區的電影”,有香港影人說。

  合拍片雖不絕於銀幕,但也有“水土不服”之嘆。北上的香港導演在影片中加入內地元素,出現既不被內地待見、又無“港味”的“四不像”問題。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的彭浩翔認為,內地與香港文化認同與電影理念存在差異,身處香港揣摩內地觀眾心理的行為像“隔山打牛”,難免會“水土不服”。深入影片拍攝地“接地氣”,而非“帶著香港思維和手段來修修補補”,才能拍攝出滿足內地人觀影預期的電影。

  而“港味”流失的原因則在於,香港導演在面對廣闊的內地市場時,遺失了香港的視點,使合拍片與內地片越來越趨同,更少了對香港本土的關注。有評論者指出:“並非說港片不能到內地取景或者講述發生在內地的故事,問題是影片不可沒有來自香港的視點。”

  香港電影尚在尋找與內地合拍的定位,美國好萊塢又要開始施展影響力。好萊塢電影巨頭華納兄弟與內地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近日在香港共同出資成立“旗艦影業”,開發制作華語及英語電影並面向全球市場發行。在合作拍攝“國際大片”漸成風氣之際,香港元素如何參與和立足,成為香港影人應該關注的問題。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