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教育部連續10年發布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更多網絡熱詞記錄社會變遷 規范網絡語言使用成共識

記者 趙婀娜
2015年10月16日08: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教育部15日召開發布會,發布《2014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根據報告,2014年,熱詞熱語勢頭不減。一大批反映社會百態的詞語活躍在社會語言生活中,成為年度社會變化的記錄儀。“法”“反腐”“失”“馬航”分別領銜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

  10年提取年度新詞5264個,規范網絡語言使用成共識

  這已是教育部、國家語委連續第十年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活狀況報告。10年來,報告共提取年度新詞5264個,這些詞語記錄了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據了解,教育部陸續設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網絡媒體、有聲媒體、教育教材、少數民族語言等中心,每年採集逾10億字數據,為社會語言生活監測與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專家指出,近10年是社會轉型期,也是網絡文化尤其是自媒體開始盛行的時期。從網絡論壇,到博客、微博,最后到微信,媒體平台的變化也帶來了語言的變化。在調查博客語言使用狀況時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社會”“問題”“國家”位於男性網絡使用詞前列,而女性使用的高頻詞則是“女人”“男人”“愛情”“孩子”。此外,在網絡時代,數量多、使用小眾化成為新詞語的一大特點。

  傳播快、消亡快、生命周期短也是這一時期新詞語的特點。據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有聲媒體語言分中心負責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侯敏介紹,年度新詞語往往在第二年時就有1/3不再出現,成為“隱退詞”。另外,表達事件的詞語和表達新概念的詞語多,是這一時期新詞語的特點,這也是相當一部分新詞語很快隱退的原因之一。

  《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已經走入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第二十一個年頭,網絡語境中孕育出的網絡語言已成為漢語系統中比較活躍的一部分,但由於網絡“虛擬社區”和自媒體“缺少把關人”的特性,網絡低俗語言大量出現,並從網上蔓延到網下。

  據介紹,低俗網語不僅在網絡上高頻使用,也在報紙、廣播電視中暢游,不少詞語的使用頻次不亞於網絡。如2014年產生的“逗比、逼格”等。其中,“逗比”在2014年度國家語言監測語料庫中出現了1117次,比火爆的“微信紅包”使用頻次還高。

  有專家稱,“人艱不拆、喜大普奔、童鞋”等詞不算粗鄙,只是造詞不太符合規范,或僅是諧音戲謔,適用場合受限而已,像“山寨、給力、秒殺、點贊”等,是很好的網絡新詞,一般來說,使用應該不受限制,得體就好。至於生命力是否長久,需要時間檢驗。

  《報告》指出,網絡語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規范網絡語言的必要性正逐漸得到社會認同。

  我國高校“一帶一路”小語種數量不足,培養模式相對單一

  《報告》顯示,當前,我國高校“一帶一路”小語種數量不足。“一帶一路”覆蓋的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5個地區的官方語言數量超過40種,而我國2010年—2013年高校外語專業招生的語種隻覆蓋其中的20種。

  “一帶一路”小語種在校人數偏少。2010年—2013年,已招生的20個“一帶一路”小語種中,11個語種的在校學生數不足100人,希臘語、希伯來語、孟加拉語和尼泊爾語等8個語種的在校生均不足50人。

  有專家指出,我國小語種培養模式相對單一。目前,“一帶一路”小語種的課程設置一般採用語言學和文學教育相結合,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得學生知識結構單一,不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大批既懂外語又有其他專業基礎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有專家建議,調整小語種人才培養體系,形成多元化的培養模式:一是小語種附加通用語模式。二是小語種附加區域研究模式,學生除掌握某種語言外,還要對語種所在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有深入了解。三是小語種附加其他專業模式,學生既精通語言,又熟悉金融、交通、網絡、新聞、法律等專業。

  此外,我國已經為12個民族制定了16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建立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以及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朝鮮族、彝族等傳統通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規范標准。未來,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仍是努力的方向。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16日 12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