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反轉新聞”越來越多,用網友自己的話說,就是“打臉”的事經常發生,而且反轉的速度越來越快。每一次驚悚的“新聞反轉”,都是對輿論生態和公信力的破壞。媒體搶新聞,輿論評是非,這本身沒錯,但前提是要以事實為依據,做到客觀公正,這個底線必須遵循,否則就是跑偏。

眾聲喧嘩,誰是“反轉”始作俑者
  • “反轉新聞”是新媒體時代出現在輿論空間中的新現象。面對一條新聞,輿論都把矛頭指向了某一方,可劇情突然發生逆轉,輿論的態度也立刻隨新聞“劇情”的逆轉而轉向,往往轉換速度極快,讓很多人猝不及防眼花繚亂。
      “反轉新聞”的共同特征是:吸引輿論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戲劇性反轉以及公眾態度的反轉。隨著事件細節和真相的不斷發掘,劇情突然發生逆轉,輿論的態度也立刻隨新聞“劇情”的逆轉而轉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間成為被唾棄者,被攻擊的作惡者立刻成為被同情者,瞬間發生了180度的情緒大挪移。而導致這些“反轉”發生的始作俑者,其實可能是這個輿論場中的每一個人。

    • ■追求速度報道片面的新聞媒體
        在新媒體時代,作為傳統把關人的新聞媒體對“速度”的過度追求,導致碎片化消息的過早傳播以及過早“站隊”,一旦報道被証實與事實不符,往往就會產生“反轉”。比如在“男子開房就被抓,警方錯錄涉毒者信息”事件中,杭州日報在缺乏查証的情況下,僅憑杭州警方提供的信息就發出了“影帝”微博,最后不得不向當事人致歉。
    • ■不明真相急於站隊的普通網民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這在方便了信息傳播的同時也增加了把關的難度。一些發布信息的網民本身對事件就沒有足夠的了解,想當然的“看圖說話”。而更多的人在針對新聞發表觀點的過程中“貼標簽”、“站隊”、草率下結論、說話偏激等等,這更加激化了輿論。
    • ■故意欺瞞吸引關注的當事人
        而有時一條新聞發生反轉,往往在於源頭就並非真實。以剛剛發生的“女子救女童被狗咬傷”事件為例,當事人男友承認女友見義勇為的事確屬編造,因為缺少治病的錢,為向各個媒體求助時引起關注,他擅自加上了女友救人的情節。
抽絲剝繭,各方合力拒絕"打臉"
    • ■新聞媒體——加強把關力求真實
        媒體需要從頻頻發生的反轉事件中吸取教訓,增強免疫力,避免過度迎合自媒體的傳播屬性。尤其在信息“把關”上進一步提高審核力度,同時提高編輯記者的人文素養,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活力和張力。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很多新聞剛發生時,真相並不會全部呈現,需要媒體及時跟進,以專業精神抽絲剝繭,厘清線索鏈條,不斷挖掘與平衡多元化聲音,揭示真相,提高公信力。這才是媒體在推動事件真相中所應起的正向作用。
    • ■社會公眾——耐心等待不跟風盲從
        對公眾而言,面對一條新聞事件,不要急於發表意見,這一點十分重要。在如今的網絡信息海洋裡,網民應該明辨是非,少一些人雲亦雲,學會冷靜分析,不要一哄而上倉促判斷、迫切歸因歸咎,搜一搜新聞消息的來源是否權威,理一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邏輯是否清晰完整,尤其是雙方當事人的說法是不是都具備,根據碎片化的信息去判斷。練就一雙能穿透“信息霧霾”慧眼的同時,不妨給事實的全呈現更多時間與耐心。
  • 很多事件剛發生時,真相並不會一下全部呈現,需要媒體不斷挖掘和官方的持續公布,真相才會逐漸顯現。在網絡社會中,公眾的情緒很容易被變換的標簽牽著鼻子走。而先入為主,既定的思維模式也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很多時候,影響我們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維定勢和頭腦中的刻板印象。另外,面對一些熱點話題,民間輿論躍躍欲試,卻不夠成熟,隻能轉化為網絡吐槽和圍觀。
      在當下的中國輿論場,要求信息不出現錯誤是非常困難的,新聞反轉劇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對此,最合理的態度應該是,通過各方理性的應對,及時澄清、誠懇回應、用証據說話,從而盡快還原事實、扭轉輿論,將正面信息傳遞給公眾,從而將事件造成的負面輿論影響降到最低。

媒體評論
■北京青年報:不斷反轉的新聞中,有多少真相
  新聞為何產生反轉?一個原因是碎片化信息與刻板成見的結合。第二個原因是記者報道失實與對公眾焦慮的刻意迎合、刺激。
  因此,在審視新聞反轉現象時,既要看到傳播者把關意識的缺少,也要看到人們內心存在的刻板成見與情緒焦慮。隻要上述兩種東西還在,新聞反轉的現象在自媒體時代就不會絕跡。而始作俑者,可能是當事人,也可能是記者。【詳細】

■京華時報:真相反轉后誰該反思
  在沒做任何採訪、求証的前提下,草率發布消息並配上有明顯傾向的評論,明顯有違客觀、中立的原則,這正是如今相關媒體飽受指責的原因。網絡圍觀者的反思也必不可少。在參與公共討論時,摒棄先入為主的偏見、不被情緒左右、不偏信單方面信息,這一點並不難做到。
  世界有時如你所見,有時卻非你所見。面對一些比較敏感或復雜的事件,如果媒體不再急著“搶新聞”,如果公眾不再急著“一吐為快”,大家都多一點耐心,給真相一點時間,整個社會的理性水平或許會有顯著提升。【詳細】

■中國新聞出版報:逆轉新聞頻繁出現說明了什麼
  就概念而言,逆轉新聞並不准確,說它是反轉新聞也未嘗不可。逆轉的不是新聞,而是新聞記者的報道角度和結果。
  新媒體的媒介素養比傳統媒體的媒介素養更難以培養,因為我們很多人也變成了信息的傳播者,而不僅僅是被傳播者,網絡上魚目混珠的狀況讓普通的讀者更不容易辨認真假。更重要的是,許多觀眾會形成一種新聞預期,希望看到更多具有戲劇性的新聞。這種不正常的心理預期也會給新聞記者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壓力,導致他們的自選動作出現某種變形。【詳細】

■中國青年報:“新聞反轉劇”背后的浮躁標簽戰
  新聞反轉不是事實的自然逐漸呈現,而是標簽的變換。因為很多人浮躁,不看事實和是非,隻根據事件當事人的身份去站隊。可在新聞中,身份是很容易發生變化的,因為一個人有多重身份,是患者,也可能是官員,假如隻根據身份去看,態度很容易發生變化。
  網絡傳播之所以熱衷於貼標簽,是因為這方便讀者偷懶。事實很復雜,一些人不願意深入細致地探究,貼標簽的行為可以代替復雜的思考過程。所以,在缺乏獨立思考精神的輿論場裡,標簽傳播會被很多人採用。它簡單,直接,不需要真正動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