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專家談雙十一變購物節:節日文化的退化很普遍

2015年11月12日13:20 | 來源:北京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專家談雙十一變成購物節:節日文化的退化很普遍

  雙十一,這個最初從網絡上誕生的光棍節,從它誕生開始,就迅速遠離了原本的意義,變成了一個購物的狂歡節。今年的雙十一,有人徹夜不眠,隻為在網上買到便宜的商品,而商家們不僅僅推出五花八門的促銷活動,甚至舉辦各種文藝節目、晚會等等,看起來真的好像變成了一個獨特而又熟悉的節日——購物節。

  我們處在一個消費的時代,消費的影響深入到社會最深的脈絡之中,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但是這真的是一個值得贊賞的潮流嗎?一直以來,對於消費文化的批評從未斷絕,一個被消費統領的時代,究竟意味著什麼?為此,北京晨報採訪了數位著名學者,共論消費時代已經由消費形成的獨特文化。

  夏學鑾(北京大學教授)

  大眾消費時代

  不必太過緊張

  美國經濟學家羅陀斯把社會經濟的成長分為五個階段,傳統社會階段、准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以及大眾消費階段。在這五個階段之外,他還提出了一個模糊的超越大眾消費階段。

  不談最后的超越階段,就目前而言,中國經濟的發展,顯然已經開始進入大眾消費階段,這個階段的前提是,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市場需求得以滿足。而大眾消費時代的到來,會帶來一系列社會變化,比如消費文化的產生,在美國,有“感恩節購物狂”的說法,在感恩節那一天,商家瘋狂打折,而消費者大量購買。中國現在顯然已經超過了美國,市場的強大形成了我們獨有的消費文化,從這個方面來看,顯然這是社會進步使然,是好事而非壞事。

  在市場不發達、產品不能滿足需求的時代,消費的目的是獲得商品,使用商品。但是在大眾消費時代,獲得商品這個最終目標的重要性在下降,而消費過程中的快樂和愉悅慢慢變得更加重要。也就是說,消費本身就是快樂,購買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人們在購買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的體驗,至於獲得商品,不再是唯一的目的。

  大眾消費的時代,每個人都是消費者,影響經濟繁榮度的更多是消費,而非生產或者別的什麼。當然,目前來說,我們的社會還剛剛進入這個階段,以網絡購物來說,還是年輕人佔據主流,成為新事物的傳播者。但是消費的主體源源不斷不止年輕人,因此,可見的未來,新的消費方式顯然會影響到更多的消費群體中。

  許多人對消費時代抱有警惕,認為會造成社會財富的浪費,而且對於個人的投資規劃等等,都會有負面的影響。確實有這方面的問題,因此應該提倡一種理性而健康的消費觀,不能過於盲目,以至於財富被浪費,未來的生活保障降低。但也要從另一面來看,即消費時代,至少說明人們有錢可花,這比想買但沒錢要好得多,同時,享受消費過程帶來的快樂,同樣也是一種滿足。所以,對於消費時代,不必太過緊張,認可時代的進步,同時提倡理性消費,兩者也並不矛盾,可以並行。

  楊陽(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消費者總是輸家

  消費是現代商業社會特有的現象,商業本身就是包括買賣等一系列的行為構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商家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要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而消費者長期的消費行為也可能會形成一種消費習慣,最終兩者結合,就容易形成一種非理性的購物狂歡現象。

  這樣的現象可以理解,但需要警惕,因為它很容易造成比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在今天這個新的傳播時代,各種顯性和隱形的廣告、宣傳、引導會進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使人們不知不覺就會陷入購物的潮流,被各種購物的暗示所影響,最終使得消費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一種帶有宗教情懷的狂歡。

  消費當然是有好處的,它可以刺激生產、提升就業、拉動內需、增加稅收等等,對經濟的增長有好處,特別是在經濟發展不太景氣的時候,消費對於經濟的推動力就顯得格外重要。同時,這種狂歡的節日式的購物,對於消費者來說,因為有各種折扣、活動,假如有一個好的計劃或者運氣,那就可以買到很多便宜的商品,節省消費支出。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購物狂歡也有不得不注意的負面影響。比如對商家而言,大規模的促銷本身利潤偏低,而且促銷之后會有一個清淡期,所以總體上來說,對於經營未必會有很大的好處。對於消費者更是如此,大量的折扣會使得消費者購買很多本身不需要的商品,買的時候覺得便宜又好,但是買回家可能就放在哪兒永遠也用不上。

  更重要的問題是,消費者永遠算計不過商家,特別是現在網絡購物發達,一般來說,像雙十一這樣的購物節狂歡往往是通過網絡購物實現的,那麼,從商品來說,有多少假貨、以次充好的東西,從服務來說,龐大的工作量必然會降低服務質量,也就是說,不論是商品質量還是服務質量,在這樣的購物狂歡中都很難保証。那麼消費者究竟是佔便宜了還是吃虧了,就是一個很難判斷的事情了。

  消費者永遠是對的,這句話沒錯,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在這個傳播媒介更發達、影響更深遠的時代,相對於商家,消費者卻總是輸家。所以,還是要主張理性的消費,不要被各種消費的明示、暗示所影響。

  歐國立(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警惕消費帶來傷害

  消費文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客觀和必然的現象,即消費和某種社會文化結合在一起,產生的獨特的社會現象。

  比如光棍節,原本是人們在網絡上的一種自我調侃,但是和消費聯系在一起時,就變成了一個新的龐大的消費市場。商家借這樣一個名頭,目的在於擴大自己的市場銷售,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由此造成的影響,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了這個潮流之中,最終形成了購物的狂歡。

  目前來看,這樣的狂歡,暫時還是以年輕人為多,同時,它具有一種羊群效應,比如朋友圈裡,看別人在那裡晒購物單,自己可能也會加入其中。這樣的現象未來可能還會更多,商家還會想出更多的辦法,借各種由頭去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

  很難簡單地說這是好是壞。從個人而言,消費是一種權利,不論是自主的消費,還是受到影響之后的消費,都沒什麼可指摘的地方。對社會來說,消費的擴大,會帶來經濟的增長以及對社會各個方面的推動,也有它的好處。但是好處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商品是合格的,也就是說,商家賣合格的商品,消費者買到符合預期的商品,一個願買一個願賣,合理公平,沒有問題。

  但這樣的情況顯然不可能完全實現,特別是像這麼大規模的銷售活動中,是否會有假冒偽劣,是否會有商家用欺詐的方式欺騙消費者,這樣的報道不少,管中窺豹,至少可以見到這場狂歡中不那麼合理的一角。

  另外一個問題是,消費一旦形成潮流,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社會文化,那麼就很有可能導致很多人產生沖動消費的問題,看見別人買,自己也買一大堆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特別是在群體效應之下,對於個人來說,沖動消費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害,影響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這是需要警惕的。

  張曉明(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多一些購物節也很好

  現代以來,節日文化的退化是很普遍的現象,不僅僅是雙十一這樣的新的自發的節日,包括傳統的節日中,那些傳統活動減少的厲害。

  這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我們對於傳統過分地否定有關。當然現在已經恢復了一些,前幾年幾乎退化得沒有了。結果就是,人們一旦休息,就不知道該干什麼好了,除了吃飯就是逛街,現在好一點,旅游、包括購物的越來越多,甚至大部分節日都慢慢有了很強的購物色彩。

  這未必就是壞事,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從投資推動轉向消費拉動,但是究竟怎麼拉動,也還沒有好的方法,投資都會,但是如何促進消費,恐怕很少有辦法做到。所以說,像雙十一這樣的購物節,不論是對社會還是個人,都是有好處的,應該鼓勵。

  消費文化,從定義上來說,應該分開來看,一種是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可以說是消費文化產品,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會產生的需求,在這方面,不管是不是集中消費,都是值得鼓勵的,讓人們在過節時多一些文化活動,多一些可以滿足文化消費的產品,是很多的事情。另一方面,消費文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消費的文化習慣,每一個民族可能都有不同的習慣,從這一點上來說,消費文化也沒什麼不好。

  今天我們說消費文化,可能更多時候是從后一種出發,即消費的文化習慣。事實上,目前的狀況是,老百姓消費的方式過於單調,水平較低,花費較少,這和我們的傳統有關,也和當前的社會發展階段有關,但提升消費也確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那麼如何才能拉動消費,鼓勵人們更多地消費呢?而像雙十一這樣市場自發形成的、以消費為主要特點的節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多一些也沒什麼不好。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規范市場的問題,讓消費更放心、更自如,不要讓欺詐行為傷害消費者,傷害市場公平,不要讓集中消費變成集中欺詐。這很重要,但這並非是消費本身的問題,而是市場規范的問題。消費要鼓勵,市場規范也要更加嚴密和完善,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好的消費環境。

  北京晨報記者 周懷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