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協同:媒體智能演化路向
[摘要]智能化媒體已不僅僅局限於其平台的智能化,更是深入到整個新聞生產及傳播過程,隻有將人的智慧動能與機器的技術邏輯有效結合,才能實現功能互補與價值互補。人機協同是將雙方優勢結合后形成的一種平衡化模式,也是未來媒體智能化發展的主流路向。
[關鍵詞] 機器新聞 人機協同 流程再造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媒業的結構和生產方式發生了顛覆式變革,媒介融合與互通互聯成為媒介未來的發展趨勢,人和機器的關系也隨著技術壁壘的消除以及社會的數據化和媒介化而日益“親密”。
從媒體智能化運動軌跡中,我們可以管窺機器新聞的先兆特點與演化路徑。2012年,《華盛頓郵報》率先創造了“機器編輯”,通過“truth teller”的機器人對新聞的真實性和准確性進行核實,並將新聞報道中的文字、語音等信息與“打假”數據庫進行對比,一旦發現異常便會發出警報。2014年初,《洛杉磯時報》採用的新聞自動生成系統僅用三分鐘就將新聞稿完成並發表在網站上,成為第一家報道美國加州地震的媒體。隨后,美聯社宣布使用自動化技術報道公司業績。今年,我國也開發出智能新聞採編系統,騰訊新聞2015年9月發表的一篇標題為《8月CPI同比上漲2.0% 創12個月新高》的稿件引起許多媒體人的關注,原因是此報道末尾處的文章來源Dreamwriter是一款騰訊財經開發的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可以根據語料庫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內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從近幾年我國的媒體轉型發展來看,智能化媒體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其平台的智能化,更是深入到了整個新聞生產系統和傳播場景之中,新聞從業者和新聞智能化設備即將成為相互配合工作的“同事”。
技術邏輯:
人機協同的三個基本面向
這裡我們談到的未來媒體的智能演化包括:媒體與受眾交流平台的智能化、媒體內容生產設備的智能化以及媒體發布內容涉及的數據智能化。雖然媒體智能化的三個方面是利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不同功能,但都是基於一種人機協同模式下新聞生產的自動化和新聞結構的智能化。機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執行著不同的任務。為深入了解未來媒體智能化發展的進路,我們有必要思考人機協同的技術邏輯導引的三個基本面向:
一是“採”——場景匹配。新聞是對現實圖景的呈現,事件的物理空間與可視化場景體現出新聞的真實狀態和視覺體驗。對一些難以抵達的現場和角度,運用“機器人”進行拍攝採訪,將成為未來媒體發展的新方向。默多克旗下的《日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時代華納公司等傳媒巨頭幾年前就開始使用具備拍攝功能的小型無人機採集新聞,以此重新定義“新聞體驗”。2015年“9•3大閱兵”中央電視台也採用了先進的“天鷹”“飛貓”和“航拍陀螺儀”等智能設備,抓拍到記者難以拍攝到的鏡頭,未來在地震、雪災、礦難、戰爭等危險事件中採訪,“機器記者”大有用武之地。
二是“寫”——價值匹配。機器新聞是通過技術邏輯對數據和事實按照預設的價值框架進行標配,從而生成自動化的新聞模型。業界專家沈陽教授從數據、知識、觀點和整合的關系角度理解,認為機器新聞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結構標准對觀點進行故事化敘述”。喻國明教授認為,“機器新聞寫作”顯性特征之一是“對於海量的內容生產實現智能化標簽、聚類、彼此匹配”。通過對機器新聞寫作流程的簡單梳理可以發現,“機器人寫手”是基於語料庫資源的數據統計與運算,從海量的數據中提取所需要的價值信息和核心觀點,並自動形成新聞報道角度,甚至形成故事化符號模態,然后利用系統既定的新聞報道模板生成新聞。美聯社採用wordsmith技術平台能夠接收APIs、XML、CSVs、spreadsheets等在內的任何格式,“然后通過算法找出數據特點趨勢與內容來龍去脈,生成敘述性的長短文章、報表、可視化圖形”。 隨著數據成為新聞中越來越重要的資料,機器對於數據的處理能力也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媒體用機器自動生成新聞,以增加效率,降低成本,拓寬市場。
三是“播”——需要匹配。如何快速通過需要匹配凝聚注意力,是數字化時代媒體競爭的重要策略。智能化媒體的突出優勢就是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受眾的精細化需要,並通過技術邏輯將受眾的需要與媒體的內容生產建立起對應關系,實現精准傳播。智能化媒體可以通過機器進行后台的數據收集、監測和分析,將用戶分類,在不同的時空場域為不同用戶或用戶的不同需要推送信息,提高用戶的媒介使用頻率,讓用戶產生對媒介的依賴。機器的作用是一個大型的數據庫和數據處理器,新聞機構通過機器獲得海量且精確的用戶數據。
不可否認,機器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傳播方式,並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機器的生產效率遠遠高於人力,使出版業內容生產自動化的夢想變為現實。現如今,其他種類的商品生產早已實現自動化和批量化,新聞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文字、視頻、音頻、動畫等多方面的內容和多種媒體的載體形式,仍具有機器所不能替代的獨特性。事實上,從內容創作到內容生產的改變已經將新聞寫手拉下神壇,如果不能搭上智能化快車,媒體就難以持續發展。同樣,如果拋棄人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承擔文化使命和產業功能的傳媒業也難以繁榮。機器收集、歸納和分析的基礎是人統籌和控制作用的發揮與延伸,因此,“機器記者”與新聞從業者之間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功能互補。
兩面效益:
機器新聞的突破方向
正如一個銅板的兩面,機器新聞很好地解決了信息的寬度、速度、精度和效度等問題,《洛杉磯時報》、美聯社等機器新聞的先行者在快速生成、海量發布、精准傳播、裂變效果、低成本等方面凸顯眾多優勢。但是其機器新聞很難解決信息的向度、深度、溫度等問題。
首先,“機器記者”難以體察傳播的向度。雖然智能化媒體可以通過大數據對新聞信息進行背景、故事、知識、觀點的匹配和補充,但是對於媒體意識形態功能、產業功能以及專業主義功能在本土化語境中的博弈狀態與延展方向等,難以通過技術框架得以感知與確認。比如機器新聞對於中心工作的報道、主旋律的倡導等如何體現官方邏輯、專業邏輯與市場邏輯的協同就很難把握。無怪乎機器新聞目前大多運用在經濟、金融、自然災害等領域。
其次,機器新聞的縱深化遭遇一定的壁壘。新聞的基本規律是“用事實說話”,機器新聞通過標配可以疊加很多事實元素,拉長信息鏈條,增加信息寬度,但是對於事實意義的開掘、環境與心靈的觸碰、歷史與現實的勾連、多元因象的交織與修辭張力的體現等,還難以克服機械運動與算法邏輯的局限。因此,“機器記者”採寫新聞的效率固然提高了,但是其使用的固定模板無法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反應,對現實圖景的呈現易於平面化和淺表化,難以抵達思想的深層意蘊和真相內核。
再次,“機器記者”對於新聞人物和事件溫度的感知能力相對較弱。新聞報道需要客觀公正,但並非沒有態度和傾向性。對於現場情緒的判定、正義的秉持、丑惡的鞭撻、情懷的彰顯以及對於當事人的情感流向,都能測試出記者感知溫度的能力,正如鳳凰衛視曾子墨所言:“一個記者就是他所供職的那個傳媒平台為觀眾、讀者找到的一支溫度計,不同的溫度計,測出的溫度不同。”“機器記者”設定的技術框架和算法運用缺乏現場感知和情感捕捉能力,難以為受眾找到那支體現傳播主體之於報道對象溫差變化的“溫度計”。
同時,機器新聞目前的技術還不成熟,尚處於剛剛起步階段,需要不斷完善。因此,機器新聞要突破解決信息的向度、深度、溫度等問題,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就目前的科技發展狀況來說,人機協同是未來媒體發展的主流方向。
路徑探索:
人機協同對傳媒業的新要求
智能化媒體與新聞從業人員之間的優勢互補、價值互補決定未來媒體的走向是人機協同發展,這種趨勢對傳媒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與專業技能、傳媒機構的流程再造與工作重點提出了新要求。
1.媒介素養和專業技能的維度重構。對於媒介素養的闡釋,從魯賓的“能力模式、知識模式、理解模式”到李•雷恩尼(Lee Rainie)和巴瑞•威曼(Barry Wellman)的“網絡化個人主義”時代具有的“新媒介素養”,是智能化媒體演進過程中新聞從業人員媒介素養的基礎。智能化媒體能夠完成部分的新聞採訪編輯工作,並且通過海量的數據分析對受眾進行精准定位,並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從業者的媒介素養要從對傳播工具的認知與應用拓展到工作伙伴的維度建構,其專業技能還要與“機器記者”在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的分工合作中協同創新,共同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影響媒體的發展走向。2014年,美國波音特傳媒研究學院對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從業者應具備的職業技能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熟悉數據和統計知識、具備基本的編碼知識被納入新聞從業者的核心培養體系。由此可見,智能化新聞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同時,機器新聞的興起對人的素養和技能也提出了特定的要求。
2.人機協同對新聞機構流程再造的新要求。從產業鏈的角度分析,人機協同流程再造有兩種模式:一是外包模式,即由媒體公司提供數據資料,交由指定的智能化公司進行數據分析和新聞生產,最后由媒體公司進行新聞發布。二是內嵌模式,即將技術工具內置於智能設備之中。目前普遍採用的是由智能化設備公司根據需要在機器中植入相應的芯片,功能包含數據分析、自動化寫作和新聞編輯等,由媒體公司購買或雙方合作,利用機器進行流水線生產。不論哪種流程再造模式,由於智能化媒體的參與,新聞從業者的角色和任務都會發生改變。隨著人機協同程度的不斷加深,新聞機構的內部分工將進一步細化和分解,新聞從業者的職能也將重新界定。
3.未來媒體智能化路向的實現要點。一方面要優化人機協同的工作體系。將人和技術工具的功能進行最大化互補,建立完善的採編與傳播協作流程。目前的機器新聞只是一套固定的模板程序,無法生產多種題材和形態的新聞文本,難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未來應豐富數據的呈現方式,提高機器對數據分析的精確度,豐富數據分析角度,挖掘數據分析深度,讓數據變得“有血有肉”﹔另一方面要堅守新聞的意義,保持新聞的品格。媒體智能化過程實質上是傳媒業技術創新、提高效率、重塑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但不能忘記“新聞是如何出發的”。兼具傳播信息與文化使命、政治屬性與經濟屬性的新聞媒體,仍要堅持追求新聞的本質,堅守新聞的價值,保持新聞的品格。機器新聞的技術邏輯是挖掘數據的相關關系,其優勢是帶來海量數據,但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問題:我們掌握的數據越多,關聯出的數據就越多,最后會形成一個過於龐大但不一定是我們所需要的數據群。因此,在未來媒體發展中,新聞價值的判斷依舊需要依靠新聞直覺,需要依靠記者編輯通過多年來學習和累積的新聞專業素養去捕捉,而不能僅僅依靠冷冰冰的機器去分析。依靠機器雖然可以提升新聞採寫效率,增強數據收集、挖掘、分析能力,但是隻有人類特有的思維和情感才能生產出有“人情味兒”的新聞,才能更符合受眾的期待。
數字化時代,機器取代了許多過去需要人力的工作,為人們減輕了負擔,提供了方便。正是在智能化與人類日益“親密無間”之時,新聞從業者才有了加強獨立思考、提高新聞專業素養和數據應用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感。機器新聞雖然彰顯了諸多優勢,但也存在難以突破的壁壘,隻有將人的智慧動能與機器的技術邏輯有效結合,才能實現二者功能互補、價值互補。在媒體智能演化過程中,我們要謹記,機器只是輔助人的一種高效工具,人始終是新聞生產和傳播的主體,既不能一味地抵觸新技術帶來的變革,也不能讓機器完全取代人力。人機協同是將雙方優勢結合后形成的一種平衡化模式,也是未來媒體智能化發展的主流路向。
(作者:漆亞林,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陸佳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專業研究生)
【本文系《中國報業》供稿】
參考文獻
[1]機器人也能寫新聞了!媒體記者會被取代嗎?[EB/OL].人民網-輿情頻道,2015-09-18.
[2]“機器新聞寫作”帶動傳媒新變局[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5-11-17.
[3]金兼斌.機器新聞寫作:一場正在發生的革命[J].新聞與寫作,2014(9).
[4]李蘇.機器新聞發展的市場進路與反思——以Autamated Insights公司為例[J].新聞界, 2015(18).
[5]郭雲麒.我國新聞實踐“大數據”應用熱的批判性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1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