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明優勢資源帶動社群效應——訪陸先高
光明日報是一份有著悠久歷史的報紙,它聚焦於教科文衛各領域,帶有濃厚的人文和文化氣息,其主要讀者群受過良好的教育、看待問題理性、有相當的判斷能力、善待自我、自律嚴謹,這些標簽也是光明日報所傳達內容的標簽。陸先高,光明日報副總編輯、融媒體中心主任,作為服務於光明日報30多年的資深媒體人,他已深深地浸潤於光明日報的文化之中,在他的身上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這一標簽所傳遞的氣息:儒雅、善談、有思想。在他帶領下的光明日報融媒體中心,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結合拿捏得恰到好處。
在傳統的中央級大報之中,光明日報的融合發展頗具特色,它不以“大而全”取勝,它注重打造自己的“小而美”,結合自己讀者群的特征,在教科文衛領域“長袖善舞”,把這一領域的優勢延伸到互聯網世界。他們推出的“光明校園傳媒”“光明都市傳媒”“光明樂跑”等項目,都圍繞主要讀者群體進行活動策劃,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在陸先高看來,光明日報的融合發展走的是“揚其長,避其短”的路子,不求高投入大產出,而是深耕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才有了今天的光明日報融媒體。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幾年來,光明日報扎扎實實推進媒體融合建設工程,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不斷出現新的亮點,得到中央領導和業界同行的一致認可與好評。今天,我們就一起聽聽陸先高講述光明融媒的故事。
由單一產品到平台型應用
記者:光明日報的媒體融合步伐早於業內同行,最早被廣大讀者熟知的應該是光明雲媒,當時是怎麼想到要做這一產品的呢?
陸先高:光明雲媒是光明日報2010年11月正式推出的第一個移動客戶端產品。當時,關於新聞客戶端的概念還不清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剛開始出現,但我們判斷,移動互聯網是大勢所趨,未來的新聞傳播應該在手機等移動終端發力。
手機報是當時非常紅火的移動產品,但信息容量、用戶體驗已經不適應智能手機的發展。所以我們就思考,在手機端獲取新聞會成為新聞傳播主流的背景下,具體的傳播形態應該是什麼?呈現形式單一的手機報,一定會被新的媒體業態所取代,而我本身又非常認可報紙的價值,所以,我們一直在探索符合當時技術條件、又不同於手機報的新的傳播形態——這也就是日后推出的“光明雲媒”。
記者:光明雲媒推出之后,得到業內同行的肯定。相隔不到一年,光明網又推出了“雲端讀報”,這是基於怎樣的考量?
陸先高:2011年10月,光明網聯合方正集團推出“雲端讀報”。“雲端讀報”作為國內第一個移動媒體出版平台,其實是順應市場、順應行業發展需求的產物。
光明雲媒推出時,國內新聞類客戶端應用隻有幾十個,但很快,各種新聞客戶端不斷出現,尤其是各商業網站、新興的技術公司,開始推出各種聚合類的新聞客戶端,市場競爭變得異常激烈。當時我們就發現,傳統媒體靠一個單一的媒體客戶端,僅僅發布本媒體的內容,很難滿足用戶的需求,市場推廣困難,用戶黏性和活躍度也很難提高。所以,我們開始考慮要做一個平台型產品,希望通過平台的集聚效應,增強平台的服務能力和對用戶的吸引能力。“雲端讀報”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推出的。
記者:作為一個平台型應用,“雲端讀報”都具備哪些功能?推出后的反響如何?
陸先高:“雲端讀報”是一個移動媒體出版解決方案,不僅集成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全媒體傳播手段,率先採用定時推送和離線閱讀技術,並免費為傳統媒體提供技術和運營服務。這樣,對有資質的新聞機構來說,其原創內容都可以利用“雲端讀報”提供的平台,零門檻、零成本地推出自己的移動媒體產品,並將其送達用戶。對用戶來說,可以通過一個客戶端軟件,看到各種報紙雜志的內容,讓“一端在手,讀盡天下報”的想象變成現實。
“雲端讀報”的問世,實現了光明日報媒體融合由單一產品到平台系統的升級,同時也有利於降低其他媒體進入移動互聯網的門檻,讓我們可以凝聚更多的媒體資源,共同開拓市場。因此,“雲端讀報”推出后,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被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列為2012年度工作要點中唯一一個重點支持的移動媒體項目,並被列入北京市出版工程。最高的時候,有150家媒體入駐“雲端讀報”,客戶端的安裝量也達到了2300萬。
但是移動互聯網的競爭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支持,在這方面,我們顯然無法與商業公司進行競爭,所以后來發展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這個經歷,讓我們能夠更清醒地認識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推出更有針對性的產品。此后我們與微軟Skype合作,並推出“時光譜”新聞信息服務,也跟此有關。
記者:光明雲媒3.0和光明校園傳媒是光明日報融媒體中心的最新成果,請陸總給我們分享一下。
陸先高:光明雲媒3.0實際上是我們根據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兩微一端”的傳播特點,並結合自身發展移動媒體的經驗教訓,從功能、內容、服務等各個方面,對媒體客戶端進行重新定義的產品。
在功能上,光明雲媒3.0打通了“兩微一端”,用戶除了可以查看光明日報原版文章外,還可以直接查看光明日報官方微博和系列微信公眾賬號的內容,還可以直接報名參加“光明樂跑”等線下活動。在內容上,它主要突出了光明日報的思想理論文化特色。在新版中,新聞只是背景屬性,所有的新聞資訊均集中在“要聞”一個欄目中,主要精選當天最重要、最受關注的新聞,推送給讀者﹔開設“時評”“思想”“人物”等欄目,突出時政評論和思想理論文章的特色﹔同時還新增了“聆聽”欄目,推出《之江新語》等一批音頻節目。在服務上,通過與技術公司合作,光明雲媒3.0集成了情景電商、圖片識別等功能,使它具備更強的服務性。
光明校園傳媒則是光明日報結合媒體融合,為進一步鞏固和發揮光明日報在教育領域的傳統優勢,推出的新的融合媒體形態。我們通過在學校各樓宇安裝媒體屏、戶外增強現實互動屏,並開發配套的移動應用——麥芽校園,形成專門為高校師生服務的垂直媒體網絡。
光明校園傳媒除了播放時事新聞、解讀教育政策、發布創業就業信息之外,還通過個性化的播控技術,為所在高校提供自主發布校園信息的權限,強化項目的服務功能。此外,我們還不斷開發各類技術應用,為校園活動提供支持。比如,我們已經開始為高校提供視頻採編播服務,幫助學校提高視頻節目的制作能力,建設校園新媒體。
“圈子”文化帶來社群效應
記者:現在報業集團或報社內部的新媒體部門叫法五花八門,請問光明日報的融媒體中心是如何定位的?
陸先高:光明融媒體中心是在中央推進媒體融合建設工程的背景下,光明日報為實施這一工程而設立的機構,它是光明日報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職能是光明日報媒體融合建設工程的技術性支撐平台。它並不側重內容的生產,而是在母媒體即光明日報和光明網的內容支撐下,通過融媒體中心這一技術平台的加工整理,以適應新興媒體傳播渠道和終端的特性來發布,增強其在新媒體領域的傳播力。
我非常強調這一點,它是一個技術性支撐平台。媒體融合的最大內涵和核心要義,就是把傳統媒體的流程、生產能力轉化為新興媒體領域的傳播力。我們一直是這麼理解的,也是這麼操作的。
記者:那我們該如何理解“融媒體”這一概念?
陸先高:有研究機構給“融媒體”這樣定義:融媒體是媒體實驗室中,媒體形態和技術與另外一種媒體形態和技術的融合,是一種技術概念,並不是一個純產品。我們經常表述一個產品為融媒體產品,“融媒體”一詞在此成為一個修飾語。所以,說“融媒體”是新媒體並不准確,因為它包含了報紙、網站、“兩微一端”以及一些線上線下的活動組織。
記者: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興起,新聞客戶端競爭異常激烈,請問光明日報是如何突出重圍的?
陸先高:光明日報作為中央級媒體,本身具有特殊屬性,教科文衛、意識形態等是其傳統的優勢領域。光明網作為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定位非常明確,思想、理論、文化是我們的優勢。在做好綜合性媒體的同時,又要突出自己在科教文衛領域的核心價值,充分發揮優勢,拓展產品特性。此外,光明日報的品牌、影響力以及最核心的價值,在客戶端上必須有所體現。所以,我們給光明雲媒的差異定位為文化屬性。
在整個媒體融合過程中,我們都在思考如何在客戶端的森林裡沖出一片天,擴大新聞客戶端的傳播力。所以,在推廣領域我們動了一些腦筋,在大家都推出手機客戶端時,光明雲媒還推出了智能電視版。我們與創維、海信等主要電視廠商合作,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重新編排后,進行預裝,相當於電視多出一個頻道。
光明雲媒智能電視版作為一個媒體融合產品,實現了手機、PC和電視屏三者之間的無縫連接。我們還通過與中國有線網絡合作,將內容推送到有線電視領域,實現內容的跨媒體、跨終端傳播。
記者:光明日報在媒體融合建設中收獲頗豐,您認為根本原因是什麼?
陸先高:說到底,客戶端並不是傳統媒體的一個單向傳播功能,它的優勢不在於簡單的內容傳播,而是要在具有核心理念、核心價值觀的獨特內容引領下,凝聚用戶,核心目的是打造自己的“圈子”文化。
我們一直圍繞意識形態、教科文衛等傳統特色內容,把光明的品牌和影響力優勢發揮到極致,然后通過提供一些新的渠道或產品,來滿足這批用戶在新聞、文化等教科文衛領域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將受過良好教育、有一定文化品位、有獨到判斷力的人群集聚起來,形成一個“圈子”,打造社群效應。
各元素默契配合推進媒體融合
記者:您多次提到理念、流程、技術、產品、人才、渠道、市場和資本是媒體融合的八個方面。人才作為其中關鍵一環,光明是如何布局的?
陸先高:光明日報的媒體融合發展,可以說是充分發揮了現有採編隊伍的重要作用。光明日報很早就在全社實現了人員上的媒體融合。光明日報記者同時也是光明網記者,見網稿件可依據情況,選擇署名光明日報記者或光明網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向光明日報官方微博投稿,也會計入工作量。光明網的記者也可以為光明日報供稿,同樣在工作量統計中有所體現。光明網的“光明網評論員文章”欄目,由光明日報評論部主筆,被中央外宣辦評為全國互聯網新聞品牌欄目。光明日報的“網言”欄目,由光明網負責編輯,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肯定。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媒體在內容的生產、制作、設計、發布、傳播等各環節不斷變化,對媒體從業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媒體融合發展所需的人才,很多是現有傳統媒體缺乏的,如技術開發、產品設計、用戶體驗方面的人才。特別是融媒體中心作為一個技術性支撐平台,技術型員工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一直都非常重視技術人才的引進,並組建了一支了解媒體需求、適合媒體發展需要的技術隊伍,這也是我們在媒體融合領域能夠先發制人的關鍵。
記者:光明日報在新聞人才的培養方面有哪些舉措?
陸先高:我們都在說新聞人才過剩,其實這是一個偽概念。新聞學子走出校園,不適應社會,主要是因為新聞學院培養的人才跟業界需求不吻合,對接不到位。所以,我們也正在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合作,分別共建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加強業界與學界互動、教學與科研貫通、理論與實踐結合,搶佔新聞傳播教育和媒體融合研究先機,力爭把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建成“媒體融合教學研究水平領先、在一些研究領域有突出優勢和重大理論與應用性成果”的全國示范性新聞傳播教學研究基地。我們還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合作,培訓全媒體記者、全媒體編輯,更新現有採編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全媒體採編能力。
記者:媒體融合一路走來,網站、“兩微一端”是其階段性成果,您認為它們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陸先高:在這幾個傳播渠道中,網站在媒體融合中應該發揮主體作用。網站好比一艘航空母艦,任何試圖拋棄網站,直接轉戰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的想法,都是舍本逐末。網站是整個新媒體領域集信息搜集、聚合、整理、歸類的基礎工程。“兩微一端”沒有了網站,就像戰斗機沒有了航空母艦,戰斗力可想而知。所以,媒體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系統中的各個元素扮演著不同角色,隻有默契配合,媒體融合工程才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您認為媒體融合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陸先高: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是以產品為軸心,重組資源,核心是要解決在新媒體新技術日新月異的局面下,如何通過融媒體產品,創新和拓展傳播渠道,發揮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本文系《中國報業》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