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跳出床榻之爭的宮斗劇才有未來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編劇梁振華認為,“宮斗”的題材,發端於蘇童小說《妻妾成群》,也就是后來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的《大紅燈籠高高挂》。“這是‘宅斗’,在一個閉塞空間中,女人們圍繞權欲,把家族歷史和上位歷史結合在一起。這是中國古老婚姻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混搭體,有欲望,有權謀,觀眾可以窺見扭曲的人性。而‘宮’,不過是放大了的‘宅’,宮斗題材與此一脈相承。”
在2010年以前,以女人為主角的宮斗劇多由港台拍攝。香港TVB在2004年拍攝的《金枝欲孽》,曾在亞洲地區掀起了一股熱潮,被視為宮斗劇的鼻祖。從2010年開始,內地的宮斗劇開始大熱,“宮”系列,《美人心計》《傾世皇妃》《美人天下》《陸貞傳奇》《美人無淚》《王的女人》等相繼播出。2012年,制作精良的《甄嬛傳》成為一枝獨秀,而《羋月傳》是頂著“戰國版《甄嬛傳》”的名號進入觀眾視線的。
“宮斗劇改變了中國的古裝宮廷戲。”梁振華介紹,以前的宮廷戲關注的是前朝,例如《雍正王朝》《康熙大帝》《漢武大帝》等,講的是家國權謀、政治民生、外交改革,各種利益的博弈、權力的更迭、派系的傾軋,蕩氣回腸,這是中國宮廷劇的第一波高潮﹔現在正在進行的第二波高潮,關注點轉向了后宮,格局相對較小,整個劇其實就講了一個故事——女人如何上位爭寵,這成為宮斗劇的全部。
目前宮斗劇的劇本,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網絡小說。《甄嬛傳》《羋月傳》《傾世皇妃》均改編自同名網文。梁振華解釋:“網絡文學有很多類型,玄幻、霸道總裁、修真,而宮斗是一個‘很多人寫很多人看’的熱門市場。很多年輕的讀者,看到這些驚心動魄的撕X,可以滿足自己的代入感。”
宮斗劇為什麼能火?梁振華分析有三個原因:一是滿足了觀眾的窺私欲。后宮帘幕重重,主流史書也很少記載這些故事,這就給了現代人編撰的空間和市場。“其實在以前的男權社會結構中,女人有權欲且敢付諸實行的鳳毛麟角,宮斗劇基本是戲劇化的虛構,甚至偏離了歷史的本質”。二是觀眾把宮斗視作了女人的奮斗史。所有宮斗劇的結局,都是一個原本純潔的“白蓮花”變成了有權謀的人,贏得天下,甄嬛、羋月無不如此。觀眾從中看到了職場,有代入感。三是宮斗劇也加入了類型元素,如懸疑、陰謀、愛情、暗黑等。
從拍攝角度,宮斗題材特別適合拍成電視劇,因為場景集中——一宮之內,矛盾極致——你死我活。然而,這也成為宮斗劇的瓶頸所在——隻在一宮之內,隻在女人之間。相比之下,《羋月傳》比《甄嬛傳》有所突破,其中有三成以上的戲跳出了狹小的宮廷,談到了外交、改革,女性的意義超出了床榻之爭,“羋月”,歷史上的“羋八子”,對秦國的崛起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說:“縱覽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發現其已經成為權謀劇,包括以女性為題材的歷史劇,充滿了血腥的厮殺。我們不希望建構的是一個沒有正義、沒有人心的黑色王國,我們不希望在俠客縱橫的江湖上,比的是誰更陰險、誰更無情。中國的電視劇在表達一種對歷史故事的敘事時,對於歷史的前進與后退,應該提供一種人類發展的文化邏輯。”
梁振華說:“宮斗戲,《甄嬛傳》其實就講了一句話:女人的天下是男人﹔《羋月傳》有所突破:女人的天下也是天下。”看多了美人爭寵,觀眾難免審美疲勞。那麼,2016年,宮斗劇該如何破局?
梁振華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與前朝勾連,“宮廷是家國春秋的中樞機構,宮中的人如果不符合這個核心價值,就有偏差”。二是與江湖、民間勾連,這就使故事跳出了宮的地點和角色的限制。三是與更深層次的人性勾連。“厮殺、詭計,宮斗劇其實把人性最骯臟、晦澀的東西都表現了出來,但在越壓抑的地方,越能找到人性的光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