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綜藝引入日韓"練習生"模式 偶像養成迎野蠻生長?

2016年01月11日07:1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偶像養成,將迎來野蠻生長?

  圖為《燃燒吧少年》第八期中,李宇春戰隊的五位少年。

  “音浪太強,不晃會被撞到地上!”台上的五位黑衣少年一邊熱舞,一邊重復演唱這首《音浪》中的rap唱段,並腦洞大開地加入游戲“植物大戰僵尸”的舞蹈動作。這是上周六在浙江衛視播出的《燃燒吧少年》第八期中,李宇春戰隊五位少年的開場表演。一曲唱罷,台下粉絲瘋狂尖叫。

  除了《燃燒吧少年》,其他多家衛視也都推出了偶像養成節目:安徽衛視《星動亞洲》將在猴年春節后迎來第二季,湖南衛視將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分別推出《夏日甜心》和《元氣美少年》,浙江衛視將推出《蜜蜂少女隊》……偶像養成,大有貫穿2016年電視綜藝熒屏之勢。然而在業內看來,如何避免此類節目“野蠻生長”,才是最值得關注的。

  現象

  引入“練習生”模式

  偶像養成節目常見於日韓,“練習生”制度就是這種文化的表現。作為日韓挖掘新藝人的一種方法,幾乎每個娛樂公司都有新秀儲備,公司會定期進行選秀,表現出色的練習生可以得到出道機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娛評人表示,明星片酬居高不下,素人(來自於日語,指非專業人士)又扶不上牆,因此當下急需打造一批新的優質偶像。

  《燃燒吧少年》的模式,通俗講就是通過PK賽制選出想要的少年偶像。兩位“掌門”李宇春和舒淇,訓練各自的少年團隊,由龍丹妮、蘇芒、華少三人組成的“boss團”為選手打分。“總體上選手們的成長,遵循一個模式,草根——雛形——半專業——比賽——成團——專業。”該節目出品方天娛傳媒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趙暉說。

  以往,內地選秀類節目偏重一夜成名,或者是相對成熟的藝人展示才藝,但以《燃燒吧少年》為代表的偶像養成類綜藝,除了採用日韓傳統的練習生選拔機制,還將后台的一切,以真人秀方式搬上熒屏。節目在制作過程中毫不避諱選手的稚嫩和不足,將掉話筒、耍花槍等失誤都毫無保留地呈現,而對台下培訓和日常生活的記錄也十分深入,全方位展示每一個少年的才藝、情商和個性。

  原因

  將獨立粉變成團隊粉

  一線電視台紛紛出爐如此多的偶像養成類綜藝,正是看到了市場的“錢景”。早前已有一批自制的小規模偶像養成類節目在國內視頻網站上線,比如愛奇藝推出的《流行之王》和《愛上超模》,雖然口碑和關注度算不上火爆,但卻為這類節目大舉進軍電視圈完成了熱身。

  在樂正傳媒研發咨詢總監彭侃看來,如今國內選秀節目形態正在面臨調整,“80后觀眾已經‘老’去,95后們正嗷嗷待哺,SNH48、TFBOYS等組合在年輕人中擁有強大號召力,針對當下年輕人的偶像養成類節目扎堆兒出現就不奇怪了。”

  據趙暉介紹,《燃燒吧少年》的選手與核心粉絲基本是90后甚至00后的獨生子女,平日裡可能給人一種“不好管”的印象,但在節目中,這些孩子為了團隊不斷做出犧牲,讓觀眾有很強的代入感。“偶像的養成和粉絲一定是同步的。”他強調。隨著節目的播出,《燃燒吧少年》中的每位選手都已積累了一定粉絲,“對團隊概念的強調,讓原先的獨立粉絲變成了團隊粉絲,聚合效應更強了。”

  走向

  誰有“黏性”誰勝出

  同類節目集中出現,引發同質化競爭是難免的。彭侃直言:“觀眾們可能會很快產生審美疲勞,最后,同類節目大部分消失,隻剩下一兩檔最好的節目。”

  競爭,說到底是對粉絲的爭奪。《星動亞洲》總導演李詩竹坦言,《星動亞洲》在去年播出第一季后,曾被觀眾評價選手水平較差,他承認這一點,但他也指出,練習生制度非常枯燥和嚴格,比如選手三個月才能和家人通一次電話,而許多中國選手在第一季中非常不適應,但在即將播出的第二季中,這些選手有了質的提升。同時,《星動亞洲》第一季相對比較封閉,第二季會讓觀眾更多地參與進來。

  為了增強年輕粉絲的黏性,《燃燒吧少年》更是煞費苦心。人氣選手趙磊曾演唱的洗腦神曲《普通Disco》就來自人氣視頻彈幕網站bilibili。趙暉解釋說:“年青一代中有大量二次元人群,節目要有高關注度,在內容上就必須互聯網化。”此外,制作團隊還推出了深度定制衍生節目,在騰訊視頻設置《少年頻道》,讓粉絲們看到“小鮮肉”們更加真實的一面。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評價,盡管偶像養成類節目同質化競爭不可避免,但對中國的藝人培養體系建設來說,還是有積極的意義,“練習生制度的引入提高了藝人打造的含金量,但中國本土化藝人培養體系建成,還需要很久,肯定不能隻靠搬抄別人的模式。”(記者 徐顥哲)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