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與呈現:信息疲勞背景下的移動內容傳播新趨勢
——以雅虎新聞摘要與NYT Now為例的分析

【本文提要】互聯網信息環境的變化(從信息稀缺到信息超載)帶來了用戶信息疲勞,催生了他們對相對開放、優質和結構化的信息秩序的渴望。這推動了所謂“Curation新聞”(curation journalism,有人翻譯為策展新聞)①的出現及它與移動新聞客戶端的結合。本文分析了產生以上“新信息秩序”需求的根源、“Curation新聞”的特點,並以雅虎新聞摘要以及《紐約時報》NYT Now為例,說明了“Curation新聞”在移動新聞客戶端上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Curation Journalism 移動新聞 新聞客戶端 媒介融合
一、信息疲勞改變用戶內容消費心理
盡管在上世紀20∼30年代,信息爆炸現象就出現了,而且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急劇加速,但直到21世紀初的Web 2.0時代,普通人對信息爆炸帶來的“信息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②才有了親身感受。
在我國,如果從2002年“博客元年”算起,2015年是我國進入Web2.0時代的第13個年頭﹔發達國家進入Web2.0時代的時間則更長。走出信息貧乏的Web1.0,進入信息豐富的Web2.0,網民曾一度為之歡呼。而在10多年后的今天,每天有2.5億張照片上傳到Facebook864萬小時的視頻上傳到YouTube,2940億封電子郵件被收發﹔③中國5億微博、微信用戶,每天信息發布量超過200億條。信息從豐富到超載,其負面影響也日益讓人煩惱和疲憊,頻生擺脫之意。如在社會性媒體Twitter上,由於信息龐雜,相關性低,體驗差,其用戶黏性和新注冊用戶數量已經出現下降。為了保持增長勢頭,這些社交媒體的功能和界面變得越來越復雜,讓用戶不知所措,反過來又加劇了用戶的逃離。④
由於信息過載,網民應接不暇,其有效注意力時間(attention span)在進一步縮短。研究發現,2000年時,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12秒﹔到2012年,已經下降到8秒(作為比較,金魚為9秒)﹔互聯網上有17%的網頁,網民在其上的停留時間少於4秒。⑤隨著信息給人們帶來的邊際效應的遞減,用戶對“信息豐富”的態度也已出現了變化。筆者認為,類似於黑格爾的正、反、合的歷史發展規律,網民對信息量的態度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Web1.0階段(1995∼2002年):內容稀缺但有序,渴望獲得更多的信息﹔
(2)Web2.0階段(2002∼2013年):內容多樣但無序,喜悅於擁有更多的信息﹔
(3)We1.0+Web2.0階段(2013年∼至今):人們疲勞於過多的信息,希望找到好的應對方法,⑥催生了兼有Web1.0和Web2.0特征的信息新秩序。
以上第三階段為什麼會從2013年開始?這主要是因為Web2.0背景下網絡“新聞流”或“信息流”(news/information stream)概念在提出和盛行后,在2013年時出現衰落跡象,正被更有序的信息秩序所替代。
2009年5月,著名科技信息網站TechCrunch的一名高級編輯Alexis Madrigal撰文指出,在各種社會性媒體的推動下,網絡新聞信息不再以專門網站或網頁,而是以實時“流”(stream)的方式發布和呈現﹔“流”已經成為互聯網信息組織最重要的比喻和最主流的手段。⑦換句話說,以《紐約時報》為例,如果它的新聞出現在Twitter上,就可以稱為“流”,如果在紙質版或者其自有網站上就不能稱為“流”。
“新聞流”極度崇尚“現在”(nowness),因而信息均以逆時間線呈現——最新發生的新聞被視為最重要,出現在頁面最上方,得到最明顯的呈現。這樣做,有其合理性。如果信息無限豐富、海量而且更新迅速,新聞的“發生時間”應該就是最優先的選擇標准。但是這樣做也存在弊端。首先是新聞的“質量”退居其后﹔其次,閱讀“新聞流”,讓讀者產生一種感覺,覺得自己似乎是站在城市過街天橋上看下面川流不息的車輛。對車流中的任一輛車(新聞),你的視線都無法停留太長,你也不會有一種“完成”的感覺。互聯網信息洪流生生不息,任何內容都是永遠的beta版(即測試版本),網民在消費信息時,再也不會有“今日事今日畢”的成就感。正如Alexis Madrigal所說,現在閱讀《尤利西斯》都比閱讀互聯網要容易。因為至少《尤利西斯》有邊際,內容可以讀完,而互聯網上的內容無窮無盡,無邊無際,你永遠讀不完。很多人面對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常常驚喜、焦慮、害怕(即所謂FOMO,fear of missing out)、矛盾、疲憊、無奈以至最后干脆放棄。網民們熱切期待著高信噪比的網絡應用,特別是移動網絡應用的出現,幫助他們重新做回信息的主人。
二、移動信息新秩序:從聚合到篩選,從信息到知識
對信息的“群體過濾”(collective filtering)的需求和機制在網絡空間一直就存在,如“大眾點評網”或“豆瓣”等信息互薦網站,但這些網站並不能完全解決信息過載的問題。到2013年前后,有人提出“長新聞”(long-form journalism,通過紙質小冊子或Kindle閱讀器發布的長篇優質新聞)和“數字齋戒”(digital Sabbath)等概念,並出現了一些幫助網民過濾信息的網站和工具,包括改良的RSS新聞聚合器,它們后台聚合社交媒體內容,前台是以傳統紙媒形式呈現的移動平台客戶端,如Flipboard、Pulse和Zite﹔基於用戶行為數據的新聞客戶端,如“今日頭條”,號稱“你感興趣的才是頭條”。各社交媒體也開始提供各種形式的聚合新聞。
但這些機制或工具,其內容或者靠用戶自我選擇,或者靠算法自動實現,均缺乏專業把關,造成信息龐雜,與用戶的相關性低,同質化嚴重﹔內容的推送也多為隨機,排版混亂,可讀性很低。所以網民在對以上工具和服務的新鮮感喪失之后,便很少再打開它們,造成內容到達率極低。
在這種背景下,也就是在2013年左右,由專業新聞生產機構支持的強調信息過濾、分析、整合和結構化呈現的數字“Curation新聞”應運而生。⑧同時也出現了一批便利網民和新聞記者對網絡信息進行“curation”的網站,如storify.com和scoopit.com等等。
“Curation新聞”,有人翻譯為“策展新聞”,強調對新聞的專業篩選和視覺化呈現。作為新聞實踐,其歷史與新聞業一樣悠久。它類似於我國門戶網站上的“新聞策劃”,指記者和編輯對不同來源信息進行的閱讀、選擇、排除、組織和集中呈現的過程。不過,過去的“Curation新聞”主要發生在專業新聞機構內部——記者和編輯閱讀和挑選大量媒體內部生產或者通訊社提供的信息,然后將它們組合成一篇“干淨”的新聞報道,最后作為成品展示在紙媒傳播給讀者﹔這樣的篩選過程是封閉的,不為讀者所知曉,更無讀者參與。現在,由於有了更多的公開的數字化新聞來源,新聞的篩選與呈現變得前所未有的便利,內容生產者可以檢索、挑選、整合、呈現和鏈接多種內部和外部新聞源,指引讀者自己去閱讀,新聞生產也因此變得更加透明和更具參與性。
如前所述,“Curation新聞”注重對新聞的“專業篩選”與“視覺化呈現”兩個方面。
在“篩選”的方面,要把握好“內容專業性把關(封閉性)”與“內容的多源頭選擇(開放性)”兩個方面。
市場化媒體或新媒體一般會自詡自己能“提供讀者想知道的內容”,並貶低非市場化媒體或傳統媒體隻會“提供它們認為讀者應該知道的內容”,但“Curation新聞”則重新強調后者並引以自豪。首先,這是為提高新聞質量所必須做的﹔第二,正如黑格爾所言,中世紀人們習慣做晨禱,而現代社會人們則習慣讀早報。在信息時代,數字讀者的信息消費仍然具有規律性,⑨因此強調新聞質量,降低信息數量,使得新聞推送更有規律性,這也是對用戶“信息過載”的一種反撥。第三,內容把關的相對封閉性與對其他多種權威新聞源的開放性引用,兩者能彼此互補有無。
此前,“Curation新聞”中“篩選”的“封閉性”和“開放性”曾長期被專業新聞媒體視為相互矛盾,不可調和。如《紐約時報》就一度不能接受在自己的內容發布平台上引用和鏈接其他新聞來源,因為:1.它認為隻有自己才是最好的新聞來源,2.這麼做會造成讀者的流失,為他人做嫁衣。由於有這些顧慮,傳統媒體曾一度熱衷於在開放的互聯網上建立封閉的空間,一直不願意在自己網站上整合、呈現和鏈接其他新聞源,期望能借此將讀者“鎖定”在自己的網站上。然而,多信源意味著新聞的豐富度,網民很難被鎖住——他們會徑直轉到能滿足他們需求的其他網站上去。
美國“杰出新聞項目”主任Tom Rosenstiel 曾指出,“我之所以上某個網站,是因為其能為我提供‘一站式’(waystation)的服務。如果該網站是一個死胡同,那麼他對我的用處就不大。⑩作為網民,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自己喜歡訪問的網站要麼其本身能提供我們所需的全部信息﹔要麼其能通過超鏈將我們指向所需要的信息。在信息爆炸而媒體資源有限的時代,專業新聞媒體要完全實現前者幾乎不可能,因此隻能在保持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強化后者,即所謂“集中力量於自己最拿手的,剩下的則通過超鏈來實現”(Cover what you do best; link to the rest.)[11]。如今,傳統媒體對“Curation新聞”的採納的深化體現了它已經完成了內容選擇上“從封閉到開放”的思想解放,也意味著記者和編輯的角色出現了變化,由從前主要對內容“把關”(gatekeeping),即完全由自己挑選,編輯、審核和發布新聞,轉變成“Curation新聞”中的“望關”(gatewatching),即在“把關”的同時,整合其他同行或公民生產的新聞)。[12]換句話說,“Curation新聞”的“視覺化呈現”方面,就是要通過對所選新聞的充分“布展”來提高新聞的傳播率、到達率。
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有必要區分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訊息(message)和知識(knowledge)。一般而言,數據指未經加工,人無法直接閱讀和理解的內容﹔信息是經過初步整理的內容﹔訊息是針對特定對象具有特定意義的內容﹔知識則是經過提煉和系統化的內容。如前所述,在Web2.0時代,數據或信息稀缺問題已經解決,而如何對數據和信息進行深度加工,使其成為訊息和知識,提高它們的傳播效率,則已成為內容生產者的當務之急。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行方式是“提高信息與信息接收者之間的相關性,即在對的時候,對的地方以對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對的信息”。這種方式的實現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在宏觀層面,內容提供商可以通過移動終端(智能手機),基於強大的算法獲得和分析用戶行為數據,並結合用戶地理位置來實現這一目標。目前這一點已基本實現。在微觀層面,即用戶閱讀內容(一篇文章、一個視頻等)時,採用一種微觀閱讀環境中的信息架構設計(inform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展示信息。這時的內容呈現需要滿足幾個要求:相關(relevant)、易查(accessible)、結構化呈現(structural)、易於理解消化(digestible)。
與基於“用戶行為算法”推送的聚合新聞不同,由專業新聞機構生產的“Curation新聞”帶著專業新聞工作者的新聞敏感性、解釋力和表現力等附加值,是傾向於成為“知識”的信息。
自2012年左右至今,“Curation新聞”已經普遍為發達國家的專業新聞媒體所採納。《紐約時報》在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推出的核心客戶端就包含了編輯們認為重要的其他來源的新聞內容﹔[13]紐約時報網站的《科技與比特》欄目也有篩選自其他媒體的內容﹔2013年,貝佐斯在收購《華盛頓郵報》后對該報員工發表講話時說:“今后我們的讀者從《郵報》購買到的將不再是一篇篇單獨的新聞報道(story),而是一個個新聞組合(package)。” [14]他所謂的“新聞組合”實際上就是“Curation新聞”。后來《華盛頓郵報》即開始實施“Curation新聞”報道,如2013年7月其對美國亞特蘭大大熊貓產雙胞胎的圖片報。[15]在英國也有不少這方面的實踐,如《衛報》2012年7月對英國街頭暴動的報道﹔[16] BBC在2013年3月對敘利亞暴力沖突的報道[17]等等。
2014年初,“Curation新聞”被進一步推向深化,與智能機移動應用相結合產生了移動“Curation新聞”,其代表為Circa、[18] “雅虎新聞摘要”(Yahoo News Digest)和《紐約時報》的NYT Now。它們一推出便在用戶中迅速擴散,在西方新聞業界產生的廣泛的影響。這裡我們主要介紹“雅虎新聞摘要”和NYT Now。
三、“Curation新聞”案例1:“雅虎新聞摘要”
作為一互聯網原生公司,雅虎卻一直對新聞業饒有興趣,虎視眈眈。早在2004年,就有傳言說雅虎可能會收購《紐約時報》,引起了《紐約時報》的警覺。然而雅虎卻對此毫無顧忌,近兩年內已經挖走《紐約時報》的眾多業務骨干,並將其中之一任命為雅虎新聞總編,同時也在移動新聞上推出了一個以“Curation新聞”為主要特色的“雅虎新聞摘要”客戶端(YND),思路新穎,好評如潮。
YND的原名叫Summly開發者為當時年僅17歲的在校學生尼克·達洛伊西奧(Nick D’Aloisio),當時他的開發初衷是為了解決自己信息過載的問題。Summly使用所謂“遺傳算法”,能夠自動將長篇新聞內容濃縮成要點呈現。2013年4月,雅虎以3000萬美元收購Summly。在2014年“消費電子展”(CES)上,雅虎將其改為現名后隆重推出﹔同一年,YND即成為App Store的最佳應用。YND具有以下特點:
1.為用戶提供他們“應該知道的”內容,信息推送有質量、有規律、有限度
在“Curation新聞”的指導原則下,YND作為新媒體不僅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強調新聞專業人士對內容的把關能力。它珍視並尊重一百多年來人們形成的早晚讀報的習慣,每天在算法挑選的基礎上,人工挑選和編輯新聞內容,定時向用戶分早上和傍晚兩次發送新聞摘要,總共16條。YND聲明,這些信息是YND的編輯認為當天最重要的,用戶“必須知道”的內容。
2. 新聞內容視覺化呈現,有結構、原子化,易讀性高,提升了信息傳播效率
YND在“Curation新聞”的第二個方面,即視覺化呈現上做得非常突出。每條新聞都是一個濃縮的信息包,每個“包”裡都包含“主體信息”和“背景信息”兩部分,編排都遵循相對固定的結構化模板——由不同的“原子”即“信息單元”組合構成,包括主打圖片、“高亮”引語、新聞標題、全文摘要(200字)、新聞圖片、社交媒體權威內容、新聞地圖、新聞視頻、維基百科條目、其他權威新聞源(10條)等。這些“原子”全都為編輯精心挑選,組合后形成一篇完整報道,每一個原子的內容都可以打開或折疊。用戶閱讀時可以做到“豐簡隨君”,各種“原子”之間不是相互競爭,而是共同襯托和補充說明新聞的主體。這讓用戶投入很少時間便能對當天的重要新聞迅速了解,做到心中有數,成竹在胸。正如一位網友評價指出的:“新聞本就是一種典型的多層次的信息形式﹔將海量信息進行有效的重新結構化,盡可能優雅地展現給閱讀者,不僅降低了讀者的閱讀難度,也更加能夠突出新聞主體,同時兼顧信息完整性,達到由淺入深,全面但不失條理的閱讀體驗。” [19]如此,YND從內容結構上大大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使新聞得到了高效的傳播。
另外,YND的界面設計也用心獨具,美觀大方、色彩鮮明、布局合理、切換流暢﹔而且整個客戶端的風格、色彩、圖標、動效設計都與雅虎的其他客戶端產品設計保持了一致,很好地傳播了Yahoo的品牌,體現了開發者的良苦用心。2014年它因此獲得了“蘋果設計獎”(Apple Design Award)。
四、“Curation新聞”案例2:NYT Now與NYT新聞客戶端
2015年2月,在一次媒介技術會議上,《紐約時報》的首席執行官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指出:“決定新聞業未來的戰斗將發生在智能手機上。” [20]這顯然是他對《時報》2014年4月以來在智能手機上的“Curation新聞”創新所做的一個注腳。
《紐約時報》目前有兩個新聞客戶端:《時報》核心客戶端和《時報“現在”》(即NYT Now)[21]。這兩個客戶端最近動作頻頻,引人關注,均體現了“Curation新聞”對移動客戶端的滲透。我們這裡主要分析NYT Now的“Curation新聞”特點,以及《時報》核心客戶端的“Curation新聞”改版。
1.NYT Now的推出背景
2014年4月2日,經過9個多月的研發,《紐約時報》發布了NYT Now移動新聞客戶端,為用戶提供他們“每天必須知道的內容”,培養潛在的數字版訂戶,也成為《時報》最新移動互聯網戰略的典型象征——“Curation新聞”、移動優先、收費、情境式廣告和個性化聲音。Now目前每月訂閱費8美元/月,2015年4月《時報》宣布它將改為免費。[22] Now在推出一年內吸引了2萬名訂戶。參考《紐約時報》當下90萬的數字訂戶(15美元/月)以及龐大的手機用戶群,這個數字還很低,但是用戶互動和黏性都很高。
NYT Now的推出有幾個背景。第一個背景當然是我們前文提到的用戶對信息超載的疲憊感,不再贅述。
第二個背景與《紐約時報》付費牆的成功相關。《紐約時報》的付費牆策略的實施可以分兩個階段:“付費牆1.0”(Paywall 1.0)時期,針對桌面互聯網,策略是讀者付費即可以閱讀《時報》網站的全部內容(all-access),這一做法簡單易行,但對用戶區分不夠﹔“付費牆2.0”(Paywall 2.0)時期,針對不同數字平台(桌面和筆記本電腦、iPad和智能手機等)進行計量收費,收費方式更加精細復雜。《時報》2011年開始建立付費牆時充滿風險,但4年來效果令人滿意,數字版用戶穩定增加,現在已達90萬,各項指標均表明對內容收費是正確的,表明讀者對《紐約時報》的認同而且願意為之買單。《時報》因此信心大漲,試圖由防御轉為進攻,希望在移動(特別是智能手機)互聯網上主動出擊,開發收費應用,吸引年輕讀者。
第三,數據顯示,NYT網站有超過50%的訪問量來自移動平台(多為年輕讀者),但很多年輕讀者並非不喜歡《時報》的內容,而是覺得訂閱其完整數字版價格太高,所以敬而遠之。因此,《時報》認為有必要開發出一系列付費的輕型移動應用(如新聞、觀點和美食等等),吸引那些不願意為全數字版付費的年輕讀者。
第四,在推出NYT Now之前,《紐約時報》曾經在NYTimes.com上推出過一個博客欄目,名為New York Today(今日紐約)。[23]該欄內容主要是對紐約市5個區的報道,報道風格輕鬆可讀。數據顯示,該欄目的內容和風格非常受讀者歡迎,所以《時報》從New York Today的成功獲得了靈感,這也為開發一個風格類似的收費客戶端提供了實際操作(內容和風格)層面上的參考實例。
2.NYT Now“Curation新聞”的特點
NYT Now目前隻有iPhone版,內容包括三個部分:新聞簡報、要聞、時報精選。編輯團隊包括15~20名專業編輯,另有10人負責廣告經營。內容以自產自銷為主,以社交媒體的精選內容為輔,均是《時報》專業編輯認為用戶當天“應該知道的內容”。目前,通過NYT Now,付費讀者一天可以閱讀30∼50篇《紐約時報》自產文章,約佔《紐約時報》每天生產文章總量的10∼15%。
(1)簡報(Briefings)。該部分的表達風格與前述New York Today非常相似——主要是軟新聞,博客化,風格清新可讀,這也是NYT Now的核心風格。“簡報”強調信息發布的規律性,每天發布四次(早、中、晚、午夜),氛圍如與讀者進行的不穿西裝、不打領帶的輕鬆聚會。如用戶打開應用時,會看到友好的招呼:“早上好!”或“晚上好!”等,然后是2∼3段文字,向用戶報告“今天我們注意到的一些重要新聞”。
(2)要聞(top news),主要是硬新聞,數量在6篇左右,但在頁面下部提供了更多新聞的鏈接,同時包括重要的評論。
(3)時報精選(our picks),這部分充分體現了《時報》身段的降低和新聞的篩選及呈現特性。《時報》承認在自己之外也有其他值得閱讀的新聞源,因此它以專業眼光挑選自認為最好的新聞,將其鏈接到NYT Now中,提供給讀者,來源包括Wired、路透、CNBC、《今日美國》《衛報》《福布斯》等傳統主流媒體,有時甚至包括知名專家的最新博客文章。
不過,NYT Now雖然在“內容專業篩選”上發揮了《紐約時報》的傳統優勢,但在“內容視覺化呈現”上尚用力不足。由於有“雅虎新聞摘要”的視覺新聞傳播作為成功先例,《紐約時報》已經宣布將對其核心客戶端進行改版,並在“內容視覺化呈現”上下猛藥。
3. NYT核心客戶端的“Curation新聞”改版
如前所述,在NYT Now發布一年以來,盡管付費用戶剛到2萬,但用戶互動和黏性都非常高,這背后的原因是NYT Now的內容生產和呈現都專門為手機平台設計,採納了“Curation新聞”模式,積極響應了智能手機用戶的信息需求。所以NYT Now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本身吸引了多少用戶,更在於它的運行為《紐約時報》的智能手機戰略提供的寶貴的經驗——“Curation新聞”及其具體實施方案。
2014年底,鑒於NYT Now的相對成功,時報將NYT Now的“簡報”功能引入到其核心客戶端上,獲得了大量好評。2015年2月,《紐約時報》的首席執行官馬克·湯普森宣布對《時報》的核心客戶端進行改版,將“Curation新聞”全面引入到后者。
我們知道,傳統媒體發布數字新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紙質媒體內容原封不動發布到網站,但這種做法早已被証明是錯誤和失敗的﹔不過,這種錯誤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仍在被某些媒體重復著,這次是從網站復制到智能手機上。《紐約時報》的核心客戶端也一直是這樣。這樣的客戶端在內容發布過程中盡量自動化而剔除人的因素,讓內容從網站主頁這一上游向客戶端這一下游自然流動。這樣做固然節省成本,但導致的結果就是,報紙網站和客戶端的同質化,兩者不僅內容相似,而且標題、字體、圖片、摘要等都是同一的。這時,編輯對整個新聞發布流程的干預僅僅是挑選哪些稿子發布在網站上,哪些稿子發布到客戶端上。“在手機成為我們最重要的發布平台時,我們在內容發布上並沒有更加重視和定制,而是背著雙手在看。”《紐約時報》的移動平台高級編輯山姆·多爾尼克(Sam Dolnick)說。[24]可見,以往的新聞客戶端的設計指導思想是:網站為主,客戶端為輔,后者為前者服務。但是“媒介即訊息”,不同的媒介對相同的內容均會有不同的塑造。既然智能手機已經主流化,人們的智能手機使用時間超過了桌面電腦,這時候自然需要一個以智能手機為核心考量的內容發布戰略。
新的主流平台需要新的戰略——手機新聞已經不能再僅僅充當媒體拿來吸引讀者到其“主站”去的誘餌,手機新聞本身必須成為媒體的“主站”。因此,《紐約時報》決定改造其數字新聞部,專門為移動平台定制新聞內容和呈現方式。一是強調“篩選”,讓“人的因素”重新回到新聞的把關和呈現中,同時鏈接更多非《時報》生產的優質內容,提升用戶閱讀體驗﹔二是更加重視移動“Curation新聞”中的“視覺化呈現”特征,如編輯會根據新聞的重要性程度決定投入不同的資源來呈現它。對於重要的調查性報道,既然生產它已經投入了大量資源,它的呈現就值得投入更多資源,因此將會使其更加視覺化,如使用更大的圖片,更悅目的字體,更多的視頻、音頻等,幫助優質新聞完成傳播的最后一英裡,獲得更好的效果。在蘋果推出智能手表(Apple Watch)之后,《紐約時報》已經開始為這一平台生產“一句話新聞”,[25]這說明,這一深具“內容意識”的百年大報已經開始具有鮮明的“平台意識和用戶體驗意識”,而且在內容、平台和用戶三者的交叉點上(即“Curation新聞”)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五、結語:“篩選”與“呈現”將成為移動新聞的主流
考察國內新聞客戶端,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在新聞的“篩選”和“呈現”上各有所失,影響了新聞的到達率。一類如“今日頭條”、網易、騰訊和鳳凰網客戶端等,在內容的“篩選”方面用力不足,將其選擇權過度置於讀者身上,以讀者需求為中心推送內容,最終使得讀者陷入量大質差的信息海洋中,導致其閱讀興趣下降,客戶端打開率低,信息傳播率很低(當然,這些客戶端採取網絡內容抓取和推送,這也導致其在“呈現”的方面無所作為)。
第二類,主要是傳統專業新聞媒體的客戶端,在“篩選”上相對好一些,有相對高質量內容推送,但在“呈現”上基本無所作為,內容的“呈現”不夠結構化。如“澎湃”新聞客戶端,內容呈現與紙媒幾無差異,長篇大論,同一媒介、同一字號、同一顏色,一路到底。試想,讀者在紙上尚且沒有耐心讀完的長文,在晃眼的手機屏幕上又如何有耐心讀完?所以,這第二類客戶端同樣造成了信息積壓,打開率低,信息傳播率也很低。
而“雅虎新聞摘要”、NYT Now以及《紐約時報》即將改版的核心客戶端都以移動“Curation新聞”為其新的增長點,因為它們都意識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民已經普遍因信息過載而備感疲憊,因此都在發揚專業內容生產者的優勢,結合移動平台的多媒體和小屏特征,通過“篩選”(專業新聞把關能力+內容的相對開放性)和“呈現”(新聞內容的結構化展示),有規律、有限度、有質量和有結構地發布和呈現新聞,讓在信息海洋中深具“失控感”和“無力感”的用戶重新找回“做回自己的主人”的感覺。它們的創新未必是移動新聞的唯一正確方向(和在桌面互聯網時代一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新聞業的未來同樣充滿不確定性),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無論新舊媒體,存活下去的首要前提是把握用戶心理,積極響應和滿足用戶需求。
(鄧建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Curation的動詞是curate,意為“仔細挑選出各種物品然后精心展示,以獲得最佳的效果”。其意思包括兩方面含義:專業挑選和精美呈現﹔常常用在博物館業中,如博物館員或館長為curator。由於很難為Curation Journalism找到精簡合適的漢語翻譯,本文隻得在少數必要處使用“Curation新聞”,在其他多處均使用其意譯。
②“信息超載”的概念由埃爾文 ·托夫勒在其上個世紀70年代出版的《未來的沖擊》(The Future Shock)一書中首次提出。
③引自:《哥倫比亞新聞評論》:http://www.cjr.org/the_kicker/leave_curation_alone.php
④引自:http://www.nytimes.com/2014/02/06/technology/twitters-share-price-falls-after-it-reports -4th-quarter-loss.html)
⑤引自:http://www.statisticbrain.com/attention-span-statistics
⑥鄧建國:《 罅隙微光:〈紐約時報〉引領下的美國報紙網站收費潮》,《新聞記者》2013年第2期
⑦引自:http://techcrunch.com/2009/05/17/jump-into-the-stream/
⑧這裡我以發表在2013年1月發表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上的一篇相關評論為標志,參見:Steven Rosenbaum,Stop knocking curation http://www.cjr.org/the_kicker/leave_curation_alone.php
⑨如有數據顯示,人們一般在早晨和傍晚對新聞信息的需求量最大,而白天多半是使用社交媒體或者游戲。
⑩引自:Extra! Extra! We Still Want News March 282008 http://www.onthemedia.org/ transcripts/2008/ 03/28/05
[11]2015年3月16日,美國南加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數字新聞部主任馬克·庫珀(Martin Cooper)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師生交流時,我引用了這一觀點,得到他的贊同。另可參考:鄧建國:《妨礙我國網絡新聞發展的幾個認知和行為誤區》,《新聞記者》2009年第5期.
[12]Bruns, A. (2003). Gatewatching, not gatekeeping: 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 quarterly journal of media research and resources10731-44
[13]參見: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2/10/02/us/politics/what-romney-and-obamas- body-language-says-to-voters.html
[14]引自:http://onlinejournalismblog.com/2013/09/30/curation-tools-tips-advice-journalism
[15]如:http://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giant-panda-at-zoo-atlanta-gives-birth-to-twins/ 2013/07/16/aacdd856-ee26-11e2-bed3-b9b6fe264871_gallery.html
[16]參見:http://www.theguardian.com/uk/series/reading-the-riots[17] 如:http://www.bbc.co.uk/news/world-middle-east-18255521
[18]Circa新聞(Circa News)客戶端,有專門編輯們從眾多的新聞源中精心篩選,並且以卡片的形式呈現給用戶。
[19]佚名,如何評價Yahoo News Digest 的設計?引自:http://www.zhihu.com/question/ 22509822
[20]參見:http://recode.net/2015/02/25/new-york-times-ceo-mark-thompson-on-the-papers-digital- future-the-full-codemedia-interview-video
[21]其他的客戶端,《時報“觀點”》、《時報“美食”》等,均在實驗階段,調整平凡,尚無太多經驗沉澱總結),所以本文目前不關注。
[22]參見:http://www.capitalnewyork.com/article/media/2015/04/8565393/emtimesem-plans -make-nyt-now-mobile-app-free
[23]《今日紐約》(New York Today),見:(http://cityroom.blogs.nytimes.com/category/new-york- today)
[24]參見:http://recode.net/2015/02/25/new-york-times-ceo-mark-thompson-on-the-papers- digital-future-the-full-codemedia-interview-video
[25]參見:http://www.nytco.com/the-times-rolls-out-one-sentence-stories-on-apple-watch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