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畢節七星關區的問需式扶貧
中新網畢節1月14日電(記者 劉旭輝)“幾年前常年在外打零工,沒有固定的收入,如今在家裡養牛也能掙到錢。”貴州畢節七星關區的張祥印向記者描述著家鄉的變化。
1月13日下午,全國網絡媒體“扶貧攻堅看貴州”採訪團走進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深入探訪這裡頗具特色的精准扶貧模式。
張祥印是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埡關村養牛基地的一名養殖戶,此前,為了生計,張祥印多是依靠外出務工補貼家用。他介紹,選擇重操舊業返鄉養牛,是因為家鄉政府推出的“一市五金多套餐”的扶貧政策。
“區內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畢節市政協黨組書記、七星關區委書記宮曉農把當地的貧困原因列為三點,一是因病致貧,佔28.08%﹔二是有勞動力但缺資金、缺技術、沒有發展思路而致貧,佔37.38%﹔三是其他綜合因素致貧,佔34.54%。
在總結以往扶貧工作經驗、充分調研論証、分析致貧原因的基礎上,七星關區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貧專項資金”的構想,總結提煉了“一市五金多套餐”問需式精准扶貧新機制。
具體來說,“一市”,指的是建立“免費苗木超市”﹔“五金”,指建立大病醫療抵墊周轉基金、產業發展扶持基金、精准扶貧風險兜底基金、小額貸款貼息基金、壯大產業發展擔保基金﹔“多套餐”則是根據貧困戶實際需求推出的精准扶貧多套餐。
針對有勞動力但缺資金、缺技術、沒有發展思路的貧困戶,七星關區因地制宜制定了10項“扶貧套餐”,收錄了能繁母牛、綠殼蛋雞、黑山羊、設施蔬菜、脫毒馬鈴薯等10個方面的種植養殖項目,對選擇“扶貧套餐”發展產業的貧困戶給予2-3年的全額貼息扶持。
去年9月,張祥印就發揮以往養牛的經驗優勢,在家鄉點了政府推出的“養牛套餐”,現在,他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了。
“貧困戶養牛,每頭能享受2.4萬元的貼息貸款,我申請了兩頭能繁母牛,下了小牛崽就是錢。”張祥印對“養牛套餐”的經濟效益很有信心。同時,他介紹,政府還專門組織技術人員、獸醫等舉辦培訓班,對養殖戶進行養牛相關技術的培訓。
“雖然有經驗,但是養牛還是個技術活,有專家指導心裡踏實多了。”張祥印說。
同樣是通過“一市五金多套餐”的政策,七星關區撒拉溪鎮興隆村興聯牧業養殖場,目前已完成投資8000多萬元,飼養蛋雞從20萬羽迅速增加到78萬羽,日產蛋達50余萬枚。養殖場一位從事撿蛋工作的女員工告訴中新網記者,自從在這裡打工,每月的工資在3000元左右,自家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目前,該養殖場已吸收100余戶農戶入股,其中25戶精准扶貧戶向農商銀行貸了5萬元入股養雞場,每年可拿到3萬元分紅,是一筆比較可觀的收入。據悉,整個養殖場中,正在甩掉貧困帽子的群眾多達百余人。
由政府“配餐”走向百姓“點菜”,推動脫貧對象由被動的扶貧政策的接受者、受益者,轉變成為扶貧項目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截至目前,畢節七星關區已有8000多戶群眾踴躍“點餐”。
宮曉農表示,由“大水漫灌”轉向“精准扶貧”,創新機制按需扶貧是必要手段,“一市五金多套餐”扶貧模式,實現了由政府“配餐”到百姓“點菜”的轉型。預計到2018年,全區12個貧困鄉鎮、258個貧困村實現省級“脫貧摘帽”,23.18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