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媒體走轉改】問需式精准扶貧“讓農民說了算”

2016年01月14日17:00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問需式精准扶貧“讓農民說了算”

中青在線畢節1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袁瑞)“你問我打工好還是養牛好?當然是養牛好嘍!”向中青在線記者說起自己辭工回貴州山溝養牛的經歷,48歲的張祥華很開心。因為剛剛打掃完牛舍,他的頭發有些蓬亂,但眼神精亮,顯得對未來充滿信心。

張祥華是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埡關村村民。就在去年下半年,在浙江金華一家鎖廠打工4年的他從老家親戚口中,得知了一個好消息,“聽說村子裡有了很多新政策,貸款也很方便!還有什麼‘扶貧套餐’”!好奇的張祥華於是回村子看看究竟,誰想“這一看就沒再走”。

對於張祥華口中的“扶貧套餐”,畢節市政協黨組書記、七星關區委書記宮曉農給出了答案。這叫“一市五金多套餐”,指的是七星關區從去年8月起推出的一套精准扶貧做法:即由政府出資金、出政策、出思路,根據貧困農戶的情況、致富意願、致富能力等個體差異,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問需式”原則,讓貧困戶自選扶貧項目、因戶施策。

“‘一市’指的是建立‘免費苗木超市’,‘五金’指建立大病醫療抵墊周轉基金、產業發展扶持基金、精准扶貧風險兜底基金、小額貸款貼息基金、壯大產業發展擔保基金,‘多套餐’則是根據貧困戶實際需求推出的精准扶貧多套餐。

記者了解到,由於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荒坡、荒地較多,埡關村大多數農戶選擇了“一市五金多套餐”中的養牛套餐,即每戶貧困戶貸款2.4萬元,貼息3年,購買2-3頭能繁母牛進行喂養。

張祥華正是選擇了養牛套餐。他在去年十月份,花近2萬元買了兩頭能繁殖的母牛。他還給中青在線記者算了一筆賬,“從前在外面打工,每月拿兩千多塊錢的工資,而養牛每頭母牛3年可產2頭仔,按每仔1萬元計算,每戶每三年能有4萬元收入。即使是小牛犢市價也有5千到6千。”

但是兩頭牛的收益聽起來並沒有打工多?對記者的疑問,張祥華坦言,“眼下手頭沒有多余的錢,家裡三個孩子,大女兒已出嫁,兩個兒子在外打工,手頭都不寬裕。”

因為養的牛少,家裡存在人力上的浪費,收入也難上去。而像張祥華這樣的貧困戶不在少數。於是,埡關村大灣組16戶貧困戶通過協商,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以實現規模化養殖、產業化發展。“大家輪流飼養,我空閑的時候,還可以打其他短工,相當於兩不耽誤”,張祥華對自己的現狀很滿意,但“將來肯定要擴大(養殖)規模”。

同樣,在畢節市撒拉溪鎮興隆村,40歲的村民徐萍也申請到了“扶貧套餐”。她通過貸款10萬入股養雞場,“每月從養殖場領取工資3千多元,同時每年分紅2萬4千元”,徐萍現在過上了既打工又當老板的日子。

在畢節,精准扶貧產業發展基金對能帶動一定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企業及種植養殖大戶給予補助:如對10萬羽以上的蛋雞養殖場每隻雞補助15元,50頭牛以上的養殖場每頭牛也給予相應的補助。 同時設有兜底基金打消困難群眾對產業發展風險導致返貧的擔心。如選擇“養牛套餐”,可申請貼息貸款2.4萬元作買牛本錢,如果牛因不可抗力生病死亡,則政府實行全額兜底。

在畢節,得益於政府“問需式”精准扶貧的村民有很多,他們通過養牛、養羊、養雞、種樹等,靠著勤勞與勇氣,盤活了山村經濟。

畢節扶貧,由政府“配餐”走向百姓“點菜”,推動脫貧對象由被動的扶貧政策的接受者、受益者,轉變成為扶貧項目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據悉,截至目前,七星關區已有8000多戶群眾踴躍“點餐”。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日前,中央網信辦發言人、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局長姜軍在貴陽時談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

貴州,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貧困人口超過600萬的省份,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精准扶貧工作正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

隻有圍繞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運用互聯網思維,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開展精准扶貧,准確理解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准扶貧”的新思想新要求,有效推進精准扶貧,才能讓貧困地區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畢節七星關區的經濟形態,讓我們看到全區2018年提前實現全面脫貧目標的無限可能。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