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打造史詩巨制 投資1.6億主演94人拍攝227天

張嘉譯與劇組人員慶祝殺青。
歲末年初,北京一隅。隨著血染的青磚在炮火中化為碎末,史詩傳奇巨制《白鹿原》的最后一個鏡頭拍攝完成。這部總投資逾1.6億元、改編自陳忠實同名史詩巨作的電視劇終於順利殺青。
該劇由陝西光中影視投資有限公司、新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佳和暉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知金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和東陽三尚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西安曲江光中影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承制。
該劇劇本由申捷操刀創作,劉進執導,劉惠寧任監制,張嘉譯擔綱藝術總監。張嘉譯、何冰、秦海璐、雷佳音、翟天臨、李沁等94位主演,與400位幕后工作人員組成的主創團隊,與總計達40000多人次的群眾演員們一道,用227個夜以繼日的緊張拍攝、先后10次的大規模轉場,創造出電視劇拍攝史上的一個傳奇。
94位主演及40000多人次群演助陣
在電視劇《白鹿原》最后一天的拍攝通告上,密密麻麻地寫著94位演員的姓名和與他們相對應的角色名稱,這是劇版《白鹿原》的主演團隊。其中既有張嘉譯、何冰、秦海璐、劉佩琦、雷佳音、翟天臨、李沁這些觀眾耳熟能詳的演員,也有飾演不同年齡階段白靈、兆鵬等角色的小演員們,而據統籌介紹,參與演出的群眾演員總計也已達40000多人次。
《白鹿原》拍攝條件異常艱苦,“夏拍冬”、“冬拍夏”的情況時常遇到。盛夏的藍田熱浪滾滾,日最高氣溫一直保持在32℃以上,地表監測溫度甚至超過了68℃。開鐮收麥、交農罷工、刑審田小娥等百人、千人大場面戲分都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完成拍攝。雖然准備了防暑降溫的各種措施,但依然還是有群演或主演中暑暈倒。對此何冰卻說:“力量是在拍攝中一點點積蓄的,你費的辛苦,你下的勁兒,未來將全部在畫面裡,一點兒都不會遺失。”
400余人拍攝團隊,10次全組大轉場
電視劇《白鹿原》不僅劇組演員人數眾多,拍攝團隊也同樣規模龐大。“差不多連工作人員、演員,所有在組的大概400人。”作為該劇的藝術總監,張嘉譯除了對參與拍攝的演員們表示感謝,對幕后團隊始終如一的堅持更為動容。“拍這麼久還能有這樣的堅持,放在現在來說真的是很難得。”
據悉,劇組特意請來民俗專家全程把控拍攝細節﹔服裝團隊為“鎮嵩軍”的服飾遍尋史料、公開求助﹔化妝團隊每天都要重新完成次日老年妝皮膚的制作﹔道具組採用古法制成的紙幡毀於一場大風,隻得連夜重做﹔美術團隊早在2014年8月便開始取景搭建,以精致古書裝點白靈閨房、以厚重灰色襯托白家凝重、以瓷版畫彰顯鹿家的闊綽……全組“手藝人”般精益求精的苛求態度便體現在這些細枝末節上。
導演劉進坦言:“我第一回拍這麼長的戲,這也是我見過的電視劇裡最復雜的戲,場面大、人物多,可以說每天都很難拍。”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劇組,從藍田開始,經三原、南京、上海、合陽、晉城、太谷、磧口、回到藍田,再最終返回北京,全組10次大轉場,足記遍布京滬陝晉蘇各地。
15年白鹿夢圓,逾1.6億投資獲總局重點扶植
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七個月的艱難拍攝完成了這部電視劇版《白鹿原》,但鮮有人知,劇版白鹿夢的實現實際上耗費了十五年。“從2000年拿到原著小說的電視劇改編權到2010年通過審批,2012年得以立項,之后歷經三年劇本改編、籌備、組建團隊……”回顧起十五年的圓夢之路,該劇總監制趙軍感慨頗多,十五年間的坎坷讓他對這部劇的情感非但沒有降低,反而越來越深:“鄉土意識伴隨一生,我想對這個項目最有感情的就是陝西人,時間和費用上不計成本的投入就是為了力求打造文化精品。”
也許正因主創團隊的執著尋夢,才有了今朝的白鹿夢圓,也讓劇版《白鹿原》收獲了各方的支持和關注。12月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其官方網站公示了2015年優秀電視劇劇本扶持引導項目評選結果,27部優秀電視劇劇本得到扶持,而其中以《白鹿原》為代表的五部作品獲得重點扶持。作為該劇的主演和藝術總監,同時也是陝西人的張嘉譯深感責任之重。“有時你拍一部戲的時候,你知道不是在為自己,你可能是在給很多人一個交代,要對所有兄弟有個交代,要對所有等著這部戲的觀眾有個交代。”“仙草”秦海璐殺青后也在微博中寫道:“不會用語言表達有多不舍,因為要留在未來的歲月裡呈現……”
據悉,該劇還將經過至少6-8個月的后期制作,最快將於今年年底與觀眾見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