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走轉改】貴州畢節試驗區探索實踐精准扶貧模式
中國經濟網畢節1月15日訊 (記者 牛力濤) 日前,記者隨全國網絡媒體“脫貧攻堅看貴州”主題採訪活動暨首批全國網絡媒體記者“走轉改”活動採訪團A線,來到了全國唯一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試驗區——貴州畢節試驗區。
畢節是珠江、烏江發源地,地處川、滇、黔三省交界,位於貴州省西北部,西鄰雲南,北接四川,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457米,平均海拔1400米,國土面積26853平方公裡,轄七星關區、大方、黔西、金沙、織金、納雍、威寧、赫章7縣1區262個鄉(鎮、街道),居住著漢、彝、苗、回等45個民族,880萬人口。
30年前,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三大難題”困擾著畢節。1985年7月20日,胡錦濤同志出任貴州省委書記,為了貫徹落實好中央的要求,到任后的第三天,就把畢節作為下基層調研的第一站。之后,在胡錦濤同志的大力倡導下,1988年6月9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建立畢節試驗區。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作出重要批示,賦予了畢節試驗區“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一條新路子”和“在多黨合作服務改革發展實踐中探索新經驗”的新的歷史使命。
“四看法” 精准識別幫扶對象
近年來,威寧自治縣迤那鎮在扶貧攻堅實踐中創造了精准扶貧“四看法“,對貧困戶實行動態管理,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形成了精准扶貧“四看法”貧困戶動態管理指標體系,探索出了一條貧困地區精准扶貧的新路子。該縣縣委副書記馮興忠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採用精准扶貧精准識別“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能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的精准識別方法入戶摸底調查評估,最終確定貧困戶名單,真正做到了貧困對象識別精准。
據迤那鎮五星村村支書李仁兵介紹,“四看法”被作為幫扶對象的評估標准,以百分制考核形成指標體系。即:“一看房”,就是通過看農戶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估算其貧困程度,佔20分。“二看糧”,就是通過看農戶的土地情況和生產條件,估算其農業收入和食品支出,佔30分。“三看勞動能力強不強”,就是通過看農戶的勞動力狀況、勞動技能掌握狀況和有無病殘人口,估算其務工收入和醫療支出,佔30分。“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就是通過看農戶在校生現狀等,估算其發展潛力和教育支出,佔20分。根據上述四項指標,對人均純收入在2300元以下(2010年不變價)的貧困農戶進行綜合評分,確定貧困程度,總分在60分以下的為貧困戶﹔對綜合評分總分在60分以上的農戶視為已經脫貧。其中,60-80分的為容易返貧的農戶,需進一步跟蹤鞏固,80分以上的為穩定脫貧,退出扶貧程序。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末,迤那鎮貧困村從2010年的13個減少到2個,貧困發生率從2010年的25.8%下降到了2014年的9.7%。
“多套餐” 問需式精准扶貧
以往扶貧存在“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等情況,扶貧資源使用效率不高。貴州省畢節市政協黨組書記、七星關區委書記宮曉農說,“原來是區委書記說要養牛,全區就養牛了,區委書記說要養豬,全區就養豬了。今天不是這樣的,反過來了,扶貧的主體就是貧困戶。你說怎麼來幫扶你,我們就怎麼幫扶你,老百姓的主體作用得到凸顯。”
做好問需式精准扶貧工作,精准識別是基礎、撬動金融是核心、群眾自願是關鍵、上下聯動是保障。宮曉農為記者詳解了七星關區正在實踐的“一市五金多套餐”:“一市”即免費苗木超市﹔“五金”即特殊困難群眾大病醫療抵墊周轉資金、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小額貸款貼息資金、風險兜底資金、產業發展擔保資金﹔“多套餐”即精准扶貧多項扶持套餐。“一市五金多套餐”問需式精准扶貧工作機制,主要對象為:因病致貧,有勞動力但缺資金、技術、沒有發展思路的貧困戶,能帶動一定數量貧困農戶脫貧的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業龍頭企業以及全區土地撂荒閑置的農戶。將扶貧開發與產業發展、撬動資金、培育市場主體、激活社會資本、發展集體經濟、群眾主體作用發揮等相結合,對象識別精准、項目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人員落實精准、脫貧成效精准,資金使用、工作機制等得到極大創新,體現了較強的系統性、精准性、創新性,為科學治貧、精准扶貧、有效脫貧提供保障。
記者在七星關區埡關村了解到,結合荒坡、荒地比較多的實際,該村大多數農戶選擇了“一市五金多套餐”中的養牛套餐,即每戶貧困戶貸款2.4萬元,貼息3年,購買2-3頭能繁母牛進行喂養。養殖戶張祥華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戶能養母牛2頭,每頭母牛3年可產2頭仔,按每仔1萬元計算,一戶每三年能有4萬元收入”。如今像張祥華一樣的養殖農戶心中也有自己的“十三五”規劃:一年學習養殖技術,兩年還本,三年脫貧,四年奔小康,五年致富。為實現規模化養殖、產業化發展,該村16戶貧困戶通過協商,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
宮曉農表示,“‘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貧模式的成功實踐,發揮財政資金、扶貧資金的最大效用,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金參與到脫貧攻堅戰線,為七星關區到2018年20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奠定基礎。
經過近30年的探索實踐,畢節試驗區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從昔日“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地方”的狀況,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的跨越,闖出了一條貧困地區科學發展之路。據統計數據顯示,1988年到2014年,畢節試驗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16元增加到6223元,年均增加225元。2015年,畢節試驗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6元,增長12.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