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看貴州:接住金融扶貧“餡餅”的侗族鄉親
侗族鄉親夏德發的農家樂“順康侗庄”。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魏博 攝
創業貸款,政府貼息,這天上掉下來的金融扶貧“餡餅”看上去很誘人,然而,很多窮怕了的老百姓不敢接:萬一創業失敗,錢花光了賠不起怎麼辦?貴州省江口縣梵淨山腳下的寨沙侗寨的鄉親們,不但接住了這“餡餅”,而且還吃的有滋有味。
2016年1月14日,“脫貧攻堅看貴州 網絡媒體‘走轉改’”主題採訪活動一行來到寨沙侗寨。這個充滿著民族風情的侗族小寨,古樹參天、流水潺潺、層樓疊院、曲徑回廊,可謂一步一景。全寨76戶304人,幾乎家家戶戶開辦“農家樂”, 鄉親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
誰曾想到這樣一個生意紅火的小寨,幾年前還被稱為“窮山雞”,房屋破舊,人均純收入不足千元,嫁出去的女兒不願回娘家,男青年靠抬滑竿賣苦力吃飯。就在2011年,貧困發生率還高達49.3%,有貧困戶37戶,如今,僅剩3戶14人處於新扶貧標准的貧困線以下。短短五年時間,究竟是什麼秘訣讓“窮山雞”變成了“金鳳凰”?
“金融扶貧嘛!” 夏德發告訴記者,“最開始大家都不敢貸款,政府帶頭建了第一批房子,我們才壯著膽子貸款改造舊房。” 這位土生土長的侗族鄉親,在寨裡已經生活了48年,曾經抬了11年滑竿,年收入才1萬元。依托當地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勤勞,他貸款5萬元,從親朋好友那裡借款20多萬,打造了“順康侗庄農家樂”,成為寨裡首批脫貧致富的能人,年收入達到十幾萬。如今,他還清了貸款,又將農家樂租給了城裡人,租金高達8萬元,自己留了幾間房子居住,閑暇時間給租戶打工。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挂著貧困群眾,關心和思考著扶貧開發事業,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夏德發告訴記者,他給自己農家樂取名“順康侗庄”,寓意就是順順利利、健健康康。像夏德發這樣嘗到金融扶貧“餡餅”甜頭,走上小康之路的村民還有很多,他們的臉上挂滿了笑容,充滿了自信。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扶貧,出台了《關於全面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寨沙侗寨是江口縣推行金融扶貧、旅游扶貧和精准扶貧的一個成功案例,先后被評為“全國金融扶貧鄉村旅游產業示范村”、“貴州省100個文化旅游景區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3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
金融扶貧政策在寨沙的成功實踐,“政府主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江口縣嚴格按照規定步驟和時間節點開展精准扶貧工作,以農村戶籍人口、貧困人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基准,按照“一高一低一無”的標准進行貧困識別劃分和規模分解,積極為寨沙侗寨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農行、信用聯社等金融支持1636萬元。江口縣副縣長楊毅在介紹“寨沙模式”時指出,金融扶貧方面,重點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搭建擔保平台,讓銀行無后顧之憂敢於放貸。二是抓好扶貧產業,讓群眾看到希望敢於借貸﹔建立“群眾貸款、政府擔保、銀行放貸、財政貼息”的金融扶貧模式。(記者 魏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