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5年12月下

中國年度新聞最高獎的完善與創新——

專訪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副書記高善罡

高 方
2016年01月18日13:26 | 來源:傳媒
小字號

在2015年度的記者節當天,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來自全國報社、通訊社、電台、電視台和新聞網站的294件作品榮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4件,一等獎47件(含10個新聞名專欄),二等獎91件,三等獎152件。

中國新聞獎經歷多年調研及調整,特別是在2014年新修訂了《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今年的評選工作更趨於完善,那麼,這些獲獎作品是如何體現年度中國新聞作品的最高水平呢?中國新聞獎的評選工作進行了哪些改進?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與歷屆相比有何特點?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記協黨組副書記高善罡,與他一同近距離觀察中國年度新聞最高獎的完善與創新。

歷史沿革與增設獎項

《傳媒》:高書記,您好!感謝您接受《傳媒》的專訪。中國新聞獎的創辦始於1989年,當時是開展“現場短新聞”的評選。1990年,中國記協通過廣泛征求新聞界各方面意見,確定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方案,明確了中國新聞獎的定位——全國綜合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的最高獎。請您簡要梳理一下中國新聞獎歷史演變中的閃光點。

高善罡:1991年6月30日,中國記協發出了《關於開展1990年度“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的通知》和《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啟動了首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首屆設報紙消息等13個評選項目,從各新聞單位推薦的449件參評作品中評選出了153件獲獎作品。其中,新華社穆青、馮健、周原採寫的長篇通訊《人民呼喚焦裕祿》獲得了首屆中國新聞獎榮譽獎,被認為是“新中國報告文學史上閃閃發光的篇章”。

此后的20多年,新聞界舉辦了一些全國性的新聞評比活動,如中國新聞攝影學會舉辦的“全國新聞攝影年賽”、中國記協主辦的“中國新聞名專欄獎”等,先后合並、納入到了中國新聞獎中。2005年,中宣部在對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的批復中明確,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是評選全國優秀新聞作品和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這既是中央和主管部門對“兩獎”評選工作的認可,也是在全國新聞界的共同支持和參與下,經歷了歷史檢驗和沉澱的結果。

為了維護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的權威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多年來,中國記協始終堅持開門辦獎,每年都在廣泛征求新聞界意見的基礎上,對《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進行修改和完善,力求使中國新聞獎評選能夠充分反映全國新聞宣傳工作的新業績、新成果,引領和激勵全國新聞工作者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新聞規律,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促進新聞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推進新聞事業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

《傳媒》:歷經多年的積澱,中國新聞獎增設了很多獎項,其情況請您介紹一下。

高善罡:中國新聞獎設立20多年來,不斷根據新聞事業發展實際和新聞界意見建議,調整、豐富和改進評選項目,以首屆設立的3個類別13個評選項目為基礎,按照媒體類別和作品形態分4大類29個項目,基本覆蓋了主流媒體的主要新聞作品形態。

1991年,中國新聞獎增設新聞漫畫類別,這是中國新聞獎增設的第一個評選項目,漫畫名家法乃光、繆印堂、葉春旸、羅琪、張耀寧、韋啟美等人的5件作品,分獲新聞漫畫二、三等獎(一等獎空缺)。1997年,為鼓勵和推動新聞學術研究,首次將新聞理論研究成果納入新聞獎評選范圍。2005年,中國新聞名專欄獎納入到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和報紙摘要》、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人民日報的《人民論壇》、新華社的《新華視點》、河南人民廣播電台的《政府在線》等欄目贏得首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的榮譽。

2006年,根據中央領導同志提議,在多年跟蹤調研的基礎上,中國記協把網絡新聞作品納入中國新聞獎評選范圍。人民網刊發評論《我們怎樣表達愛國熱情》、新華網採制專題《網民感動總理 總理感動網民——總理記者招待會網上答問》從82件網絡參評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首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網絡新聞作品。

2011年,為鼓勵新聞工作者在對外傳播中進一步增強中國聲音,表達中國立場,有效影響國際輿論,按照中央領導同志要求,正式增設國際傳播獎項。評選時,不按媒體類別預設獲獎名額,而是側重從參評作品的國際傳播實效來考查作品。新華社《從“芭比”到“蘋果”:籠罩在數據迷霧下的“中國制造”》,以芭比娃娃和蘋果手機為例,講故事、算細賬,報道中國“微利代工”的現實,解讀中國企業為世界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有力回擊了西方媒體對中國貿易順差的歪曲性解讀,體現了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實效,被評為一等獎。

近年來,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深刻影響下,各類媒體的採編流程、作品形態和傳播方式等發生了重大變化。為及時跟進新聞工作實際,鼓勵創新,中國記協從2014年開始就增設新媒體獎項,並就改進創新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開展調研,努力使中國新聞獎的評選更科學、更規范。

評選標准與本屆特色

《傳媒》:20多年的評選實踐,中國新聞獎已形成一套與定位相一致、政治導向與業務導向相統一、比較系統完整的評選標准體系。這些標准體現出中國新聞獎的何種精神?

高善罡:這些標准既是新聞界在採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的業務規范,也是新聞界選拔優秀新聞作品的評價標准。20多年來,中國新聞獎始終堅持穩定的評價體系,不斷與時俱進、補充完善,使新聞評獎工作充分發揮了促進新聞界出精品、出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

在《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中,有關“評選標准”內容涉及文字、廣電、網絡和綜合四大類29個評選項目。歸納起來,有四項共性反映出中國新聞獎的精神。

第一,必須堅持新聞作品的正確輿論導向。2012年,參評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的1件廣播專欄作品中,特邀評論員在評論衛生部有關政策時,把講人情、托關系、買號兒等現象概括為“狗仗權勢”,並武斷提出醫院“不可能”迅速辨別危重病人等。節目主持人對這樣明顯過激的語言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和評判,造成節目導向明顯失當,損害了新聞作品應有的客觀公正。經全體評委討論表決,該作品失去了新聞名專欄的候選資格。

第二,必須堅持新聞的真實性。中國新聞獎不僅要求新聞作品中所涉及的具體數據、事實表述等要真實准確,對參評作品申報的社會效果等也要經得起反復推敲,不能存在失實、夸大、造假等情況。2007年至今,被撤銷獲獎資格的14件擬授獎作品和2件已獲獎作品中,有的存在事實性錯誤,有的為參評而重新制作,有的在申報材料中夸大傳播效果等,均被取消了擬授獎和獲獎資格。

第三,必須堅持新聞採編業務的高標准。25年來,5500多件獲獎作品體現了中國新聞獎評判優秀新聞作品的業務標准:一是題材重大,主題鮮明,新聞性、思想性強,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引領社會輿論。如《穩定壓倒一切》《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等人民日報社論,思想深刻、導向正確,在關鍵時刻有力發揮了團結穩定鼓勁的輿論引導作用。二是堅持“短、實、新”的要求。《評選辦法》根據不同體裁,對獲獎作品字數(時長)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三是鼓勵創新。新華社《“三西”扶貧記》、中央電視台《代表民心的四次掌聲》、《河南日報》“龍•舟”特刊版面等很多獲獎作品,都是從內容到形式體現時代性、富於創造性的精品佳作。

第四,堅持獲獎作品必須按照國家標准使用語言文字。近年來,為確保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能夠真正經得起社會和時間的檢驗,經得起“放大鏡”審視,中國記協將語言文字差錯的情況列為參評作品能否獲獎的重要評判依據。

《傳媒》:綜觀本屆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作品是2014年度新聞界服務大局、引導輿論成效的充分反映,也是新聞界轉變作風、融合發展實踐成果的集中體現。請您介紹一下這些獲獎作品是如何體現年度中國新聞作品的最高水平的?

高善罡:首先,這些作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唱響時代的主旋律。獲獎作品中,不乏主題重大、立意深遠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集中書寫2014年國內外重大事件,黨和國家的重點工作、中心工作。在積極宣傳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輿論氛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獲本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的解放軍報、新華社通訊《生命線在強軍興軍偉大征程中閃耀——習近平主席、中央軍委領導推進新形勢下軍隊政治工作紀實》主題重大、氣勢恢宏,深刻闡述了習近平同志建軍治軍的重要思想。

其次,講述身邊故事,匯聚正能量,弘揚核心價值觀。反映民生作品較多,如獲得特別獎的作品——中央電視台電視系列《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攝制組採訪了全國各地和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海內外華人4000多人,原汁原味地呈現了老百姓祖代相傳的家訓家規,向海內外觀眾生動展示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引發了公眾對傳統家教和家國情懷的強烈關注與思想共鳴。

再次,採訪深入,文風清新,彰顯媒體社會責任。深入基層一線,反映普通民眾的心願和呼聲。如獲得文字系列一等獎的新華社《“呼格案再審”系列報道》採訪扎實,細節感人,記者湯計堅持九年追蹤,推動了案件重審,記者“鐵肩擔道義”的為民情懷得到媒體和社會各界高度贊譽。

最后,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增強感染力、吸引力。獲一等獎的人民日報《公共辯論 求真比求勝更重要》選材獨到、邏輯嚴密,體現了黨報在改進評論方面的創新進步。獲得三等獎的央視新聞客戶端網絡專題“V觀”,推出“V觀APEC”“V觀習主席出訪”“V觀國家公祭日”等系列微視頻,以獨家時政畫面、重要議程現場、領導人活動全程等短視頻報道,使手機上的時政視頻新聞更生動好看。

除此,報送的作品中,真正的精品比過去多了。審核委員會拿下的作品明顯減少,較去年下降10個百分點。新媒體作品也首獲新聞獎項,它們都是互動性強、影響力大的新媒體的好作品。

勇於創新與嚴苛評選

《傳媒》:我們注意到,在獲獎目錄中有一些獎項的空缺,體現出獎項評選之嚴謹,但也有媒體曾表示,獎項中出現了一些具有傾斜性的、“被照顧”的作品。請問這二者是否會自相矛盾,有損評選的嚴肅性?

高善罡:首先,我不否認會有這些現象,但二者終不可同日而語。關於獎項的空缺問題,每屆中國新聞獎雖可評選出300件作品,但首要的原則是寧缺毋濫。比如,很多年新聞攝影的一等獎都空缺,說明對作品堅持高標准、嚴要求,不濫竽充數。中國新聞獎不是為評而評,而要做到名實相符。再比如,依據《評選辦法》中的程序性規定,一、二等獎定評后公示,有些作品遭到舉報,后經核查確有問題,一等獎被拿下來,原則上二等獎不去遞補。另外,定評時會有明確的票數規定,一等獎要求全體評委四分之三通過,二等獎半數以上的評委通過,到不了規定的票數,也沒辦法獲獎。這恰恰說明了中國新聞獎在評選中的嚴肅、嚴格,甚至嚴苛。

當然,你所講的“人情味兒”也是存在的。從前幾年的獲獎作品中不難看到,有的省好幾篇作品獲獎,有的省卻“剃光頭”,一篇都沒有。在此前提之下,新聞獎評選也有適當照顧的情況。但原則上照顧的范圍僅限於三等獎的獎項中,一、二等獎不予考慮。所謂的“照顧”,就是要考慮哪個省現在還一篇都沒有。例如,關於少數民族的報道不多,一個標准來比,肯定不行。在沒有硬傷的原則下,可以照顧老少邊窮地區的作品,調動其積極性。讓獎項變得更有人情味兒,也要把握原則,作品是評委認可的,沒有暗箱操作的情況發生。所以,“照顧”和“作弊”不一樣,是同等條件下的統籌兼顧。另外,《評選辦法》明確規定,在消息、評論、通訊與深度報道(專題)、系列(連續、組合)報道項目中,每個刊播單位獲一等獎不超過1個。考慮到有特殊情況,即各項評選條件都很優秀,只是因字數、時長等硬性規定所限,中國新聞獎允許在300個設獎數額內,可設不超過4個特別獎(與一等獎同樣待遇),其中報紙、通訊社、廣電、網絡類作品各不超過1個。特別獎每一件獲獎作品都是在全體評委充分討論、仔細斟酌基礎上評選出來的。

《傳媒》:2014年,新修訂的《評選辦法》中不乏有創新之舉,歷經一年,落實情況如何,又有何需要完善之處,請您簡要介紹一下。

高善罡:首先,是擴大自薦與他薦的范圍。自2014年以來,為了拓寬報送渠道,避免好作品錯失參評機會,中國記協全面放開自薦參評。就是把原來將自薦參評的作品交由相關報送單位審核后佔用名額推薦,改為由評獎辦公室直接受理。此外,還新增11家新聞教學研究機構作為參評作品的報送單位,並探索社會單位和個人推薦作品的辦法。比如,去年有20件自薦作品同通過組織選拔報送的作品一同進入評委會評選程序,最終有2件作品獲得二等獎,3件作品獲得三等獎。今年,自薦作品的參評數量、獲獎數量和獲獎等級均大大超越往年。在自薦參評的201件作品中,有20件作品擬授予獎項,其中特別獎1件,一等獎3件。

但擴大自薦范圍隨之帶來的問題是,隨著自薦數量加大,以后誰來負責自薦的初評成為一大亟須解決的問題。基於此,我們設想在2016年的評選工作中加以改進,具體是通過自薦與新聞院校的推薦相結合的辦法來實現,推薦即初評。如在工作當中發現哪篇新聞作品比較好,從新聞專業角度推薦,也會遴選出一家或幾家新聞院校對自薦的作品進行篩選。

其次,是設立審核委員會。這是中國記協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於“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改革評獎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的要求,對“兩獎”評選制度進行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其目的在於確保“兩獎”評選工作的權威性和公平公正性,評選出真正代表全國新聞界最高水平的優秀新聞作品和優秀新聞工作者。

以往各報送單位向中國記協報送的參評材料,經評獎辦公室進行資格審核后,就直接進入評委會定評環節,缺少對作品文本的事實審核,致使一部分帶有各種硬傷的作品最終進入了獲獎名單,給“兩獎”的聲譽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為解決這個問題,2014年中國記協根據新聞界的意見,對評獎制度進行改革創新,決定設立“兩獎”審核委員會。委員會按照《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辦法》中有關“評選標准”的要求,對參評作品、參評人申報的材料進行全面審核,提出審核意見,為評選委員會評定作品和人選提供參考依據。也就是說,審核委員會的工作任務,就是在正式評選前對申報材料做一次篩選,把那些不符合“評選標准”、存在各種各樣問題、不宜獲獎的參評作品和人選排除在評委會定評之前,為評委會優中選優把好關,做好基礎性工作。

這樣的創新及完善,不但倒逼新聞單位加強對作品的把關,還通過審核委員會發現了不少問題。這些不僅僅是語法、標點的使用錯誤,更重要的是導向性、政治性的錯誤。今年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共收到“兩獎”參評材料799件,提交本屆審核委員會審核的“兩獎”參評作品共計742件。經審核,其中338件作品存在各種明顯瑕疵,佔審核作品總數的45.6%。對其中存在原則性、事實性差錯以及有兩處以上文字、標點、語法、邏輯錯誤的149件作品,審核委員會建議撤銷它們的參評資格,佔審核作品總數的20%。由此可見,審核工作之嚴格,申報作品淘汰率之高,在中國新聞獎評選上可謂史無前例。

再次,將媒體融合納入評選標准。中國新聞獎鼓勵多報優秀的新媒體作品。在今年的調研工作中我們發現,哪些作品可以納入新媒體報道作品,按照什麼形態來區分新媒體報道作品是亟須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比如我們在浙江調研時發現,某種新媒體產品所呈現的形態是款游戲,通過流量的導入與新聞產生置換,從而發生了新聞新媒體的關系。這樣特殊形態的產生如何界定?新媒體從策劃、制作到推廣,呈現方式很多都是靠技術實現的,這與以往的評獎標准不同。我想,現在新媒體的新聞作品不應當是簡單的“照搬主義”,而更多應是獨立設計、刊播的作品,適合網民的好作品。調研一路走來,我國東部經濟發達,新媒體走在前列,甚至有些省已經有一些標志性產品出現,西部等地區相對來說差距較大,若是一個標准統一來評選,在現行實際來看恐怕不太平衡。這樣一來,評獎也失去了廣泛性,會成為部分人的游戲。因而,擺在我們面前的三大問題,即評給誰、評獎標准、作品形態如何界定。中國記協正在就媒體融合趨勢下中國新聞獎獎項設置進行深入調研,力爭提出更好遵循新聞傳播規律、適應媒體融合趨勢、符合媒體發展和新聞事業發展實際的獎項設置方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