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5年12月下

接地氣 正能量——

第25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獲獎作品點評

劉 偉
2016年01月18日13:28 | 來源:傳媒
小字號

“聚焦社會關注點,正確引導輿論,是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一大特點。”筆者很贊同對這屆新聞獎的這一評價。什麼才是好新聞?筆者以為,既關注了正在發生的事實,還能預見社會的正確走勢,這應該就是好新聞。本屆獲獎新聞基本涵蓋了2014年的所有重大事件,這說明:作者在社會責任擔當方面沒有缺位﹔作品在正確輿論引導方面沒有失聲﹔媒體融合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入選參評第25屆中國新聞獎的各類新聞作品共有700多件,最終評出獲獎作品294件,其中,特等獎4件,一等獎47件,二等獎91件,三等獎152件。筆者參加的是文字通訊組的評審,文字消息通訊類獲獎新聞篇篇都是業內的精品,值得新聞從業人員學習,也值得本人學習。本文僅以其中幾篇談一點淺顯的認識。

有關獲獎消息

一等獎消息《項目審批“長征”698天泰豪動漫變“動慢”》,這是深化改革元年一篇很好的輿論監督報道。用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的話來說,面對問題是勇氣,解決問題是水平。消息用漢語諧音動漫的“漫”批評審批流程的“慢”。慢,有兩個細節,一是記者現場看到的審批的流程圖,二是舉例的698天的天數。從地方看全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這種慢,正是深化改革的障礙,不破除慢,就談不上深化。輿論監督發揮了良好的作用,消息在《江西日報》發表后,得到江西省省委書記、省長的批示,“以此為例,徹底摸清行政審批事項家底,轉變職能要求,把能取消的堅決取消,把能下放的真正下放到位”,能得到省裡黨政一把手的批示,要求又那麼明確,還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應該是地方媒體最高的榮譽,最好的效果。消息的作者認為,“聚焦的事件發生在江西,但實際上在全國都有普遍性。聚焦、剖析這一現象,加速解決導致這一現象的症結,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不足的是,導語過長,如果再精練些,讀起來會更加流暢。

二、三等獎消息有18篇,其中,二等獎7篇。這裡著重評點一下二等獎。《領導過問案件“打招呼”先登記》這篇消息初評時,小組本想推薦為一等獎。記者隻要下基層,就能摘到鮮菜,抓到活魚。這篇消息寫得活,也及時。領導干部干預並插手司法,嚴重影響了公平正義,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明確提出“要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這是來自一個城市區法院創造性的經驗,具有典型意義,他們在中央具體提出建立領導干部干預插手司法制度之前4年就這樣做了,說明基層干部在工作實踐中,有創造性,有靈活性,敢闖敢試,體現了處理傳統人情世故的智慧。把中央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並不難,關鍵是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把司法的公平正義落到實處,結合實際,認真去做。遺憾的是,4年間登記了2338次“打招呼”,消息中卻缺少了登記以后的反響,有沒有追究?有沒有受到處理?哪怕有一個小例子也好。常說新聞要有一種打動讀者、打動受眾的力量,這個力量往往就在一個小細節,令人震動,令人深思。

《馬德裡迎來首趟“義新歐”貨運班車》是小報寫大消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中國發展戰略願景,一年多時間裡,專家分析多,論壇討論多,但鮮有實際的舉動和具體的成果。這篇來自地方媒體《金華日報》的消息,彌補了有關“一帶一路”新聞報道的缺憾。消息一個“新”,義烏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馬德裡是歐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首列貨運班車途經8個歐亞國家,是世界上最長的貨運班車,“開辟了中國小商品出口歐洲新絲綢之路”﹔消息的另一個“新”,開了我國地市媒體在他國首都發當日國際新聞的先河,而且這條新聞還是全球首發。初評之前的審核意見認為“馬德裡Abori ginal火車站”西班牙文后應有譯文,遺憾沒能參評一等獎。

《福建日報》的《道德榮譽,貸來“真金白銀”》,一篇不到1000字的新聞,充滿了正能量。每年我國各地餐飲店開業不計其數,而這篇消息寫的是一個餐飲休閑吧開業,由於店主是在洪災中搶險、救孩子的見義勇為模范,因而獲得省裡為道德模范提供的第一筆專屬貸款。在此前一年,福建省多個部門聯合出台政策,為道德模范提供純信用為主的金融授信產品,無需抵押,最低利率,上門服務。記者的採訪手記寫道:“貼心的金融政策,讓周圍的人們切實感受到社會對道德模范的推崇,讓人們體會和認識到道德的價值,這對推進全社會道德建設有積極意義。”

新華社的消息《中國首次以國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篇幅短、題材重大、內容厚實、筆力老到。描寫有點有面,有說有議,有國有共,有內有外。是重大題材消息的杰作。

特別要贊一下《內蒙古日報》一篇獲獎蒙古文消息《蘇尼特牧民:趕著羊群上天貓》,這是《內蒙古日報》(蒙文版)的兩位記者在“走轉改”中,深入牧區發現此新聞線索。消息的新聞點抓得好。在互聯網上出售肉制品不是新鮮事,但遠在草原上的牧民在放牧之余,點著鼠標在“天貓商城”線上購物網站交易,就是新聞。“趕著羊群上天貓”題目也吸引人。這是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的放牧形式與“互聯網+”的奇妙結合。這是“互聯網+”在中國的具體場景,是傳統的中國社會發生現代化巨變的寫照,也是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這篇消息產生的效應也是媒體融合的典型例子。蒙文消息先是在蒙文版的網絡、手機報、微信、客戶端發布,10天后,《內蒙古日報》(漢文版)頭版刊出,經過全國各大新聞網站推送,形成了更大范圍的傳播。

《解放軍人民前線報》也有一篇給人印象很深的獲獎消息——《祖國強祖國昌:“忠勇孿生兄弟”10年演繹血性軍人精武傳奇》。寫來自農村的雙胞胎兄弟同到一個連隊當兵,經過刻苦訓練,從軍事素質倒數第一到第一,成長為三棲特戰的“優秀獵人”。文字生動,細節感人,從他們身上看到,我們的軍隊還是能打勝仗的。

有關獲獎通訊

獲獎通訊共有32個,其中,特別獎2個,一等獎1個(空缺一個),二等獎11個,三等獎18個。今年獲獎通訊作品體裁多樣,有調查性報道、深度報道、特寫等。

一等獎作品《一水激活萬水流》,這篇通訊題材重大,對嚴重缺水、水污染也十分嚴重的我國來說,具有全局性的意義。上世紀50年代,我國百公裡流域河流有5萬多條,大多數水質良好﹔到2013年,僅存2萬多條,而且水質普遍受到污染。許多江河斷流、許多湖泊或是萎縮或是干涸。同時,中國缺水與浪費水並存的現象令人痛心。文中寫道“缺水不等於沒水!”換個思維,眼界大開。“河湖連通”工程是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確立的國家重大水利發展戰略,是國家支持東北振興的重大舉措之一。河湖連通,是中國式治水,從根上平衡了水的盈缺。河湖連通,是一篇寫滿希望的綠色發展大文章。這篇通訊文字優美,有詩歌,有俗語,有遠境有近境,畫面感強。評委們在初評時一致認為是2014年通訊中難得的佳作。

《光明日報》在一版頭條推出的通訊《隻追尋有價值的收視率——北京電視台“生命緣”媽媽記者團的故事》獲得二等獎,新聞記者寫記者,講中國故事,也講新聞記者的故事。報道對象定位為“平凡好人、身邊感動”,記者報道的事跡感人,文字感人。既展示了醫生救死扶傷的精神,也展現了媽媽記者團追求新聞真實的執著。這篇獲獎通訊說明,好新聞都在基層裡,在腳板上。現在娛樂性節目、真人秀節目又多又低俗,而北京電視台關注醫生出診現場報道的節目很有意義收視率也高,報社記者本想採訪醫生,就這個節目的正能量進行一個解讀性報道,但在座談會上,醫生、患者、家屬都說這些記者真好,說著,有人還流下了眼淚。在採訪過程中,作者才逐漸了解到《生命緣》團隊的6位年輕女記者竟有5人正在哺乳(已過法定哺乳期),有的記者還帶著孩子到電視台邊喂奶邊編輯。於是,記者從報道節目改為報道採編播這個節目的媽媽記者群體。稿子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在北京新聞界、衛生界引起積極反響。劉雲山同志批示:記者好形象,社會正能量。媒體應多挖掘這樣的典型。劉奇葆同志批示:堅持“走轉改”是出好新聞、好記者的有效途徑。北京新聞界為此開展了“記者好形象,社會正能量”大型走轉改活動,報紙、電台、電視台、新聞網站還開設專欄。江蘇記協主席周世康評價說:“對媽媽記者團進行報道,這是《光明日報》創刊以來非常罕見的在頭版報道一個省級衛視的節目。”報社認為這篇通訊產生了至少兩個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廣大新聞工作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主流隊伍積極向上﹔二是新聞記者為人民服務形象真實感人。

幾點評獎感受

今年文字類好新聞多,既接地氣,又有正能量。只是拈出幾個點評,其他的難免挂一漏萬。

新聞媒體要帶頭講好中國故事,就面臨著講什麼?怎麼講?怎麼講得真實動人?筆者以為,動人的故事大多來自基層,好新聞是跑出來的。好故事出自基層,出自群眾,出自社會中多樣性生活,今年的獲獎新聞作品有很多都來自“走轉改”。2014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方面,新創造、新經驗、新成果不斷涌現。這三個“新”,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鼓舞人心,弘揚正能量﹔另一方面,新問題、新矛盾、新情況層出不窮。這些“新”隻有到社會基層,到工作的一線才能感受到,新聞媒體則要多作解疑釋惑工作,反映人民群眾的表達訴求。

我始終認為,習近平同志提到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10個向往,就是新聞工作者服務人民的方向和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就是新聞記者講好中國故事的來源。“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中央這兩年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哪個不是為了實現這10個向往?扣住這10個美好向往,正面報道有方向,批評報道有對象。10個美好向往,個個與民生有關,走下去,沉到社會底層,進入工作一線,了解人民的喜怒哀樂,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問題和難題,就是新聞工作者對十八大精神最實在的貫徹落實,而貫徹落實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轉改”。

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需要有很好的宣傳和傳播藝術,在媒體融合時代,媒體還需要三高人才:要有高雅的文化人氣質﹔要把新聞當作高尚的工作﹔要掌握信息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高新技術。

文字類新聞作品就應該講究文字,行文要有文採,有故事、有細節、有生動的群眾語言。新聞記者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把中央的精神吃透﹔立地,就是把基層的情況摸熟。把中央的好政策、好舉措,化作記者的語言,用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來,則事半功倍。通過這些獲獎新聞作品的學習,建議年輕的編輯記者加大優秀傳統文化、國內外文學名著的學習力度,提高自身的素養,使文字表達更優美,新聞報道更有文採。

(作者系《光明日報》副總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