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有關懷才能有溫度 有調查才能有態度

——新媒體記者更該走轉改

2016年01月18日10:35 | 來源:中國網信網
小字號
原標題:有關懷才能有溫度 有調查才能有態度——新媒體記者更該走轉改

  記者手記:有關懷才能有溫度 有調查才能有態度——新媒體記者更該走轉改

  2016年1月12日——15日,首批“網絡媒體走轉改”主題採訪活動團A組從貴州省貴陽市出發,途經四市一新區:貴陽、畢節、六盤水、安順和貴安新區﹔走訪五縣區,畢節七星關區,貴州省直管縣威寧,六盤水的水城、盤縣以及安順的關嶺縣。五天行程已近1500公裡。

  此行,我們真正走進了黔西北和黔中的山區,平均海拔2300多米的山區冬天陰冷潮濕,但真正讓人不適的卻是聽到看到真正的貧困戶在脫貧之前曾經深陷其中的貧困。不進村不知道什麼是貧困,不行路不理解貧困地區為什麼會貧窮。很多貧困戶都很勤勞,一直很努力地在土地裡種植他們能想到的作物,只是大自然對他們不夠偏心,貴州山區地區土地不肥、可耕種土地面積少、大山又成為阻礙他們走出山溝的天然屏障,交通不便導致山裡人幾乎與外界隔絕,在貴州山區,很多路修好之前,從山裡走出來要花掉半天時間的情況極為常見,有些老人家甚至一生都沒走出過大山。同行的省委宣傳部隨車干部說:自己有一個奶奶,活了102歲,但是從她68歲開始直到她去世,40多年沒有走出過山村,即便是年輕的時候,她最遠也隻到過縣城,為了趕集,換一些自己家裡需要的東西。

  威寧縣迤那鎮是國家二類貧困鄉,全鎮41000人。在2009年,全鎮農民人均收入僅為2853元,貧困發生率高達25.8%。全鎮除了102省道之外,沒有一公裡的水泥硬化路,連集鎮上也沒有自來水。當地的一個順口溜“石漠化,風沙大,烈日懸空雨難下,七分種,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說的就是迤那地區生態環境差、自然條件惡劣。在貴州的很多山區,迤那鎮的情況是具有代表性的。在這種情況下,地裡產出僅供糊口,每年的盈余是很多人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教育、醫療等問題隨時都可以成為壓垮貧困戶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顧這幾天的路程,感受很深刻,“貧窮”在很多地區不是簡單的形容詞和感受,而是真正的切膚之痛。扶貧攻堅,在這裡也絕不是口號,而是實干。很多鄉鎮和縣區領導對於本地區的貧困情況如數家珍,他們當中有很多人一年之中有半年是泡在村裡的,實地調查、了解情況。他們說,貴州的地方官不接地氣不行,脫貧攻堅本身就是一件必須接地氣的事,帶領轄區百姓脫貧致富,不僅是很多基層干部的工作,更是他們的信念和理想。

  政府積極帶領大家脫貧,老百姓更渴望能快速永遠告別貧困。脫貧致富解決的不僅僅是溫飽問題,更多了許多人文關懷:空巢老人的贍養、留守兒童的撫養,家人間的團聚關愛、貧困戶自身存在的價值感和安定感等,都將隨著經濟狀況的改觀得以根本解決。記者隨機和幾位曾經的貧困戶聊天時得知,他們當年都曾因為貧窮出去打工賺錢,異地的生活和陌生的環境讓他們難以有安全感並完全融入當地,與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長期分離更是讓他們難以釋懷的痛楚。如今我們走訪的幾個村通過利用當地優質的生態環境引進外部投資和技術養牛、養羊、養雞,通過致富先進典型帶動貧困地區,已經探索出很多適合本村、本鎮、本縣和本地區的脫貧方法且收效顯著:“畢節試驗”、“晴隆模式”、“長順做法”、“印江經驗”、“威寧實踐”、“迤那鎮路子”以及六盤水“三變”等都已經讓試點區百姓成功脫離貧困,奔向小康。

  截至2015年底,中國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亟待脫離貧困,光貴州省就有493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要隨全國一起奔向小康,平均到每天脫貧指標為3000人。數量多、任務重。

  貴州多山,一路上,我們感受過高速公路的快捷,也經歷過超過3個小時盤山路和石子路的顛簸,但經過的北盤江大橋、壩陵河大橋、赫章特大橋等逆天大橋給了我們巨大的震撼。貴州有大橋萬座,堪稱世界之最。其中我們經過的壩陵河大橋為主跨1088米的單跨鋼桁加勁梁懸索橋,橋梁全長2237米,橋面至壩陵河水面370米,是目前居“國內第一,世界第六”的大跨徑鋼桁梁懸索橋,是貴州有史以來修建的技術含量最高的橋梁。我們感受了貴州曾經因為交通不便帶來的出行困境,但更見証了因為貴州路橋設施不斷建設和完善后給山區人民帶來的福祉和希望。

  四天來,我們隨時會遭遇大霧,最嚴重的一次是在高速上能見度不足20米,聽我們隨行的貴州省委宣傳部的同志介紹說,貴州很多山區開門見霧是常事。結束了三天最為艱難的行程,卸下一身行囊卻不覺輕鬆,肩上的擔子反而更覺得重了。

  本次活動是2015年11月頒發首批網絡媒體記者証后,網絡媒體首次開展的“走轉改”活動。網絡新聞報道是以網絡為傳播載體的新聞報道方式,其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影響力強等特點,早已突破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概念和影響力。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如何讓網絡新聞媒體記者的文字在確保高度的同時更有溫度和深度?如何在輿論多元化的今天讓我們的正能量聲音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親和力和影響力?讓網絡新聞媒體從業者從辦公室、電腦前走出來,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隻有腳踩大地,我們的文字才更有溫度﹔隻有緊握老百姓的手,我們的呼喚才更有力量。(中國網信網 徐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