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12月上

記者,也是“供給側”

2016年01月19日13:14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供給側改革”,一個很學術的詞,也是時下一個熱詞。查資料看文章,有解釋說,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經濟理論一般認為,供給側主要有五個要素,即勞動力、土地及自然資源、資本、制度、創新。“供給側改革”目標內涵豐富,但一個重要方面是增加“有效供給”。有效供給,就是要生產有質量有品質有需求有文化的“四有”產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有段話是個很好的注解:“當前,中國的問題既有總需求不足的問題,也有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問題﹔既有產能普遍過剩的問題,也有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市場沒有能夠提供人們滿意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有一個數據可以說明這一點:2014年中國居民出境人數達1.17億人次,據不完全統計,境外消費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說,中國內需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假象。”也就是說,不缺消費者,不缺消費需求,缺的是質量可靠叫人滿意的產品。

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堆的。忽悠一時,忽悠不了一世。一說市場,一說經營,人們腦子裡第一反應往往是“推銷”,整天琢磨的也大都是所謂“消費者心理”,恨不得變成蛔虫鑽到消費者肚子裡。

工夫都下在琢磨別人、寄生於人上了,姑且稱之為“蛔虫心理”。蛔虫,寄生虫者也。寄生一時但寄生不了一世,早晚會被打掉的。

新聞行業,也有個“供給側改革”的問題。也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新聞生產力,提升新聞產品的競爭力,生產更多“讓人喜聞樂見”的產品,實現“有效傳播”、“有效引導”。

勞動力是供給側五大要素之首,記者就是新聞“供給側”的第一要素。這些年,經過市場的熏陶,記者的“蛔虫心理”也不輕。有人會說,不考慮受眾需求,那不是自娛自樂嗎?凡是生產,都免不了考慮受眾需求,並且針對性越強越好。但考慮受眾需求、針對受眾需求,要讓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說話,而不是“三分品質七分投機”。以人為本、用戶思維等等,前提和基礎是有益於人而不是投機於人。以人為本,首先是自己把自己當人,跪著求著被消費,有何尊嚴可言?服務水平再高的奴隸也還是奴隸。再說,新聞是精神產品,“蛔虫心理”、奴隸心態忒重的人,本身就心智不全,你能指望他做出什麼“健康的精神食糧”來?

黑格爾說過,眾所周知的事情正因為是眾所周知而不為人所知。比如“打鐵還要自身硬”,產品的競爭力,源自生產者的競爭力。如今很多媒體新聞產品乏人問津,真得好好琢磨一下自己了。

優秀的實體產品,其質量品質會演化出文化附加值,會導致“越貴越買越滿意”的消費行為。奔馳賣的不是汽車,而是一件藝術品﹔特斯拉賣的也不是汽車,而是環保、時尚﹔日本的馬桶蓋不僅僅是馬桶蓋,還是健康、保健……新聞產品,就是文化產品,按理說其文化價值比汽車馬桶更高更有保証,可事實恰恰相反。當新聞產品趕不上馬桶蓋“有文化”的時候,身為文化產品生產者的記者們情何以堪啊?

新聞,不缺消費者,不缺消費需求,缺的是“讓人喜聞樂見”的高質量產品。產品的缺憾,集中反映出生產者的缺陷。記者的缺陷,最為突出的,在我看來,不外乎志氣不高、心氣委瑣又吃不了苦。肩負長遠社會責任的一個職業,渾身上下散發的卻是打一槍就走、撈一把就跑的游擊習氣,游手好閑,漸至下流。

毛主席說,“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學習。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我們現在許多同志不下苦功,有些同志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打紙牌、打麻將、跳舞這些方面,我看不好。應當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學習上,養成學習的習慣”。

把娛樂游戲變成振作精神下苦功,把打牌的習慣變成學習的習慣,這是新聞“供給側改革”很重要的內容。勞動力的變化,會帶來勞動過程、勞動成果的一系列變化。

新聞“供給側改革”,還包括新聞媒體的制度變革。媒體體制陳舊、機制老套,加十個“互聯網”也飛不起來。體制陳舊、機制老套,也會直接導致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加速流失和貶值。要人沒人,要錢沒錢,這樣的媒體,呵呵,呵呵!(文/觀 其)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