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深度報道部亡焉興焉? 不同"命運"的不同思考
不同“命運”的不同思考
現象1: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代表媒體:《中國青年報》
前幾天,《中國青年報》恢復深度報道部的消息在業界傳開。憶往昔,深度報道部記者深夜組完最后一塊版面留念的照片猶在眼前。那時,據說該報將深度報道部放到全媒體運營中心,是為了探索讓更多部門參與深度報道寫作,為了加強深度報道。如今,對於恢復深度報道部的原因,《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毛浩解釋道,經過一年的運行,該報進一步明確了重大的深度報道還是需要專業的記者進行長周期的制作。也就是說,有沒有專門的記者,寫出的稿子的效果是不同的。也許,“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用在《中國青年報》很是神似。
思考:探索全媒體環境下的深度報道。毛浩介紹,通過一年的實踐,該報進一步印証,深度報道是傳統媒體安身立命的重要樣式,是傳統大報的基本優勢之一。深度報道部在各傳統報刊積極發展新媒體時回歸,是該報有意探索全媒體環境下的深度報道樣式的表現。除了微信公眾號、APP、網站之外,他們將更多使用H5形式呈現深度報道,希望能給讀者不一樣的感受。另外,該報原深度報道部的記者基本都在,他們不僅將人馬重新召集起來,大旗重新豎起來,還將進一步招兵買馬,擴大隊伍,補充成熟的調查記者。總之,這將是一次積蓄力量后的重新發力。
據《中國青年報》深度報道部主任劉萬永介紹,該報還將在考核機制上對深度報道部進行新的嘗試。他說,現在報社強調採編分離,對於深度報道實行項目制。由於深度報道需要人力較多,不同部門的記者可以聯合寫作,聯合署名,各自分別拿報酬。而且,報社對報道篇幅有一定要求,不是越長越重大。
現象2:蟄伏,等待重生
代表媒體:《華商報》
去年12月底,關於《華商報》深度評論部的“流言”在網上鋪天蓋地,大部分是說該報撤銷了深度評論部。有人據去年年初的《中國青年報》深度報道部被合並、年中的《京華時報》深度報道部被撤銷,以及當時的《華商報》深度評論部被“撤銷”而疾呼“深度報道不能死”。
據《華商報》辦公室主任馬壯和渠道管理部主任郭曉雄証實,該報在進行人員縮編后將深度評論部與民生部合並,成立了“民生深度部”。因此,對該報深度評論部准確的描述是“合並”,而不是“撤銷”。據介紹,該報的深度評論部是在媒體“寒冬”下的暫時蟄伏,是權宜之計,不是徹底放棄,隨時等待春暖花開后的重生。
思考:節省成本是第一要務。郭曉雄介紹,要了解《華商報》深度評論部的合並,必須了解《華商報》經營情況的大背景。他說,《華商報》出版多少個版面與該社的廣告量息息相關,以往,該報經常出100多個版,有時出36個版,周末最低出24個版。現在廣告大量減少,經濟收入下降,直接導致了該報的版面減少及裁員,以及調崗降薪。這也是該報深度評論部與民生部合並的原因。
不過,郭曉雄說,深度報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現在這樣的調整實屬無奈之舉。他相信,隨著報業經營效益的轉好,以及對新媒體沖擊的從容應對,加強深度報道並非不可期待之事。
現象3:部門不在報道在
代表媒體:《京華時報》
撤銷深度報道部半年之后,如今的《京華時報》深度報道部是什麼情況呢?據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說,半年前,部門被撤,4位深度報道記者轉到突發新聞部,那時深度報道部的人還在,不過,隨著原部門主任康少見的離職,原深度報道部的記者陸續離職,深度報道部就散了。所幸的是,后來有一位“老隊員”回歸隊伍,繼續做深度報道工作。據《京華時報》副總編輯張輔評介紹,該報對深度報道的考核仍然沿襲著原深度報道部的方式。
思考:精氣神尚存。目前,《京華時報》原深度報道部“碩果僅存”的一員是記者懷若谷。在他個人看來,雖然深度報道部沒有了,但隻要能繼續堅持做下去,記者與報社共同努力,刊發出像樣的東西,形成一股精氣神,就能繼續推出深度報道。
同樣追求的不同招數
觀點1:設不設部門根據“報情”而定。《北京晚報》新視覺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風認為,合並、撤銷還是恢復深度報道部,這要由報社的特性、“社情”決定。在多年的積累過程中,有些媒體,比如《中國青年報》形成了深度報道的特色,並以深度報道見長,而有些媒體的深度報道部在本媒體並沒有顯出特長。這樣,深度報道部的留、合或撤,就要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觀點2:概念要變化。張輔評說,在如今的報業,很多觀念和模式都在被顛覆。有人認為深度報道是監督報道的代名詞,其實,隻要有前因后果,有條分縷析,有調查分析,就是深度報道,而這樣的深度報道也不應僅僅是某一個部門的事兒,而應該是大家的事兒。張風也認為,深度報道的目的是讓讀者全面了解新聞事件,讓讀者看得懂、看得痛快、思考深入。因此,他認為,深度報道應該有更大的概念。他舉例說,在如今的讀圖時代,以圖片為主的新聞也可以做出深度報道。
觀點3:報道也要轉型。深度報道部的合並、裁撤或恢復當然有多種原因,在某種程度上與新的媒體環境、經濟環境、閱讀環境、社會生態不相適應是重要原因。這就呼喚深度報道的轉型。在這方面,恢復深度報道部的《中國青年報》准備大顯身手。其實,不少做深度報道的媒體都認同深度報道需要轉型的觀點。據《新京報》深度報道部主編閭宏透露,他們也正在思考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的轉型問題。
而有關深度報道部的故事還在繼續,2016年,又會有那些新的“劇情”,讓我們拭目以待。(范佔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