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習總書記的脫貧承諾如何實現?
花茂村的王治強是一位返鄉農民工,他借助“紅色旅游文化”的浪潮,開辦了農家樂,他的特色菜“盬子雞”吸引了很多人。如今,他的“紅色之家”成為了很多游客來花茂村的首選之地。中國經濟網記者年巍 攝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生活在扶貧標准線以下。“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於補齊“短板”,其中必須補好扶貧開發這塊“短板”。
日前,“脫貧攻堅看貴州 網絡走轉改”一行人(B組)來到貴州,走訪了遵義縣花茂村、江口縣寨沙侗寨、丹寨縣和貴安新區等地方。從“給錢給物”到“精確滴灌”,“輸血式扶貧”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合理安排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恢復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成為了扶貧工作的新方式。
這些地區的很多村民都摘下了“窮帽子”。
花茂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的6478元,2015年預計達到12607元,貧困人口可減少到165人,除去需要有政府“兜底”的無業可扶、無力脫貧“兩無”人口140人外,剩余25人﹔寨沙侗寨2015年接待游客84.1萬人次。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不足1000元增長到2.8萬元,全寨76戶人家全部實現脫貧﹔丹寨縣2015年共減少貧困人口1.22萬人,10個貧困村出列……
“精准脫貧”離不開基層的工作創新。
花茂村推動“產業扶貧”,農旅文一體化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使新農村示范點變成小康示范點,農業園區變成農業公園,黔北民居變成“產業孵化器”﹔江口縣打造“金融扶貧”,自2012年以來,依托“四台一會”的小額貸款機制,建立了“群眾貸款、政府擔保、銀行放貸、政府貼息”的方法﹔貴安新區星湖雲社區針對失地農民實行“一戶一人”就業創新扶貧方法,用綠色標准建設回遷安置小區,使農民享受到了智能城市的“雲服務”。
“精准脫貧”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
九豐農業公司的總經理蘇培軍看中了花茂村良好的自然條件,這位來自山東壽光的企業家搭建溫控大棚,帶來“吊繩”的種植技術,帶領當地村民通過種蔬菜脫貧致富﹔貴州有豐富的藥材資源,昌昊金煌有限公司抓住了機遇,在丹寨縣建立了大健康產業園,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使當地村民獲得穩定收入﹔一些公司還發展重點放在了“農村電商”上,有效解決了農村居民“買難買貴”和“賣難賣賤”的問題。
“精准脫貧”離不開百姓的自力更生。
花茂村的王治強是一位返鄉農民工,他借助“紅色旅游文化”的浪潮,開辦了農家樂,他的特色菜“盬子雞”吸引了很多人。如今,他的“紅色之家”成為了很多游客來花茂村的首選之地﹔梵淨山如意大道項目建成后,江口縣村民陳港一家人因此而脫貧致富。他開的“臭豆腐之家”招攬了很多回頭客。他們全家也從原來的小木房搬進了二層小閣樓﹔卡拉村的村民把古老的“鳥籠”制作技術發揚光大,通過協會組織、電商分銷,村民們告別了貧困生活。目前,村子的農民579人,隻有不到20人在外打工。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扶貧工作同樣同此,貴州這些地區的脫貧經驗就証明了這一點。“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在“大扶貧”格局的背景下,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願,就能避免“花架子”,讓貧困地區人們找到脫貧致富的“金點子”。
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這是習總書記對於各級干部的要求,更是對全體中國人民的承諾。貴州的脫貧經驗也好,其他地方的做法也罷,路徑的選擇或許各有不同,但目標隻有一個——必須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中國經濟網 年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