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發力促脫貧
到2018年,全區12個貧困鄉鎮、258個貧困村實現省級“脫貧摘帽”,23.18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這是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區委、區政府為全區制定的脫貧攻堅目標。
隨著新年的來臨,距這個目標的實現還有兩年時間。怎樣通過機制創新改變以往由大水漫灌的扶貧方式,真正實現精准扶貧?該區實施的“一市五金多套餐”措施,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創新扶貧的新路子。
“一市”,指的是建立“免費苗木超市”﹔“五金”,指建立大病醫療抵墊周轉基金、產業發展扶持基金、精准扶貧風險兜底基金、小額貸款貼息基金、壯大產業發展擔保基金﹔“多套餐”,指的是根據貧困戶實際需求推出的精准扶貧多套餐。
這些舉措的目的是要整合各方資源,著重精准識別,強化幫扶聯系,讓貧困群眾“點單”、政府“配菜”,發揮財政資金、扶貧資金的最大效用,真正做到“問需式”精准扶貧,激發內生動力,為全區群眾決戰貧困、提速趕超、同步小康提供保障。
精准扶貧,精確定位是根本
精准扶貧先要精准調研。七星關區委、區政府通過系統調研和數據分析,認為區內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因病致貧,佔28.08%﹔二是有勞動力但缺資金、缺技術、沒有發展思路而致貧,佔37.38%﹔三是其他綜合因素致貧,佔34.54%。
在全面總結以往扶貧工作經驗、充分調研論証、分析致貧原因的基礎上,七星關區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貧專項資金”的構想,並先期安排300萬元資金在部分鄉鎮開展試點工作,通過試點總結提煉了“一市五金多套餐”問需式精准扶貧新機制,由政府出資金、出政策、出思路,貧困群眾自願申請、自己選擇、自主發展。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七星關區制定了問需式精准扶貧講究個性化方案,針對性地為存在不同困難的貧困戶提供專門化的脫貧方案。
“一市”——“免費苗木超市”專門針對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傳統農業比較效益低,部分耕地出現撂荒閑置的情況。七星關區按照“問需式”造林綠化的思路,政府出資建起了“苗木超市”,免費向群眾提供苗木發展經果林或用材林,供貧困戶自選自用。
撒拉溪鎮沙樂村雖有耕地13247畝,林地875畝,但大伙都以馬鈴薯、玉米等低附加值的傳統作物為主,沒有資金來源、生產方式落后,嚴重制約著村民們脫貧致富的願望。“一市五金多套餐”讓大家看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和希望。
“現在我們村已經種植了100余畝刺梨,4.1公裡的機耕道毛路也逐步建成。”沙樂村村主任顧尚琴說,大家對明年的收成充滿期待。
同樣是通過“一市”的政策,長春堡鎮規劃種植刺梨12329.7畝,已種植核桃25000畝﹔朱昌鎮的1000畝苗圃基地已經平整完畢,馬上就可育苗……隻此一項,七星關區每年就得拿出1500萬元資金,換來的是數萬貧困群眾奔小康的希望。
“五金”則是為貧困戶們切實做好政策兜底,為此七星關區專門投入資金1.5億元。“1.5億元設置‘五金’,至少可以撬動2億元以上的金融資金和2億元以上的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項目跟上,資金跟上,服務跟上,我們有信心讓全區23.05萬貧困人口三年之后全部脫貧。”七星關區委書記宮曉農介紹。
以特困群眾大病醫療底墊周轉資金為例,政府投入3000萬元,專門為患重大疾病需住院治療但又無力預付醫療費用的特困群眾墊付醫藥費,在治療出院后再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保險等渠道補回墊付資金。
“五金”還為困難群眾提供擔保和小額貸款貼息。今年8月以來,七星關區已發放小額貼息貸款1.32億元,需貼息2640.2萬元﹔精准扶貧產業發展資金已發放525萬元,產業發展擔保資金已擔保貸款4100萬元,扶持了26個養殖場,帶動上千戶貧困群眾參與發展。“五金”切切實實為群眾兜好了底,吃下了定心丸。
針對有勞動力但缺資金、缺技術、沒有發展思路的貧困戶,七星關區因地制宜制定了10項“扶貧套餐”,收錄了能繁母牛、綠殼蛋雞、黑山羊、設施蔬菜、脫毒馬鈴薯等10個方面的種植養殖項目,對選擇“扶貧套餐”發展產業的貧困戶給予2-3年的全額貼息扶持。
野角鄉天星村貧困戶孫先虎,往年在浙江溫州打工,聽說家鄉有了“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后,果斷買了回鄉的車票,點了“養牛套餐”。
孫先虎申請了2.4萬元貼息貸款,自己掏了2000元,買了2頭能繁母牛。“買牛都是自家挑好的,有一頭還帶了個崽。”老孫對自己買的牛很有自信。
由政府“配餐”走向百姓“點菜”,推動脫貧對象由被動的扶貧政策的接受者、受益者,轉變成為扶貧項目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截至目前,該區已有8000多戶群眾踴躍“點餐”。
聯動保障,確保群眾順利脫貧
做好問需式精准扶貧工作,精准識別是基礎,撬動金融是核心,群眾自願是關鍵,上下聯動是保障。“一市五金多套餐”如何保障問需式精准扶貧順利開展,不得不說起套餐的三大特點。
系統性。“一市五金多套餐”緊扣扶貧開發主題和農業板塊經濟發展,在產業發展、資金保障、風險兜底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政策支撐,具有較強的系統性。
“套餐”由貧困戶主動申報,項目由貧困群眾自主實施,區委區政府僅提供技術指導和貸款貼息扶持,增強了貧困群眾發展致富的主體責任意識,扶貧主體由“政府主導”轉變為“群眾主導”,扶貧動力由“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扶貧方式由“輸血式”轉變為“造血式”,真正做到了“三個轉變”。
精准性。“一市五金多套餐”機制內容豐富,操作靈活多樣,資金安排、項目安排、扶貧措施等都充分體現了精准的內涵:對象識別精准、項目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人員落實精准、脫貧成效精准,對每一個扶貧套餐產業項目,從投入到產出效益,均進行了精心測算,所推薦套餐項目都是投入小、見效快、回報高且2—3年就能夠實現脫貧目標的優質項目。
創新性。創新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理念”之首,更是脫貧攻堅這場戰役取得勝利的必要保障。一是資金使用的創新。“一市五金多套餐”把扶貧資金、財政資金、金融信貸資金等各類資金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了 “四兩撥千斤”的積極作用,確保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二是工作機制的創新。主體責任制、督查考評機制、現場觀摩評價機制、村級激勵機制的建立,充分激勵和調動了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保障了政策的落實﹔產業發展風險兜底資金,解除了金融企業對信貸風險、群眾對產業發展風險的顧慮﹔產業發展貸款貼息資金及多套餐扶持政策,解決了貧困戶發展資金不足或缺乏發展思路的問題。“一市五金多套餐”把扶貧開發、產業發展、金融服務有機結合,做到了群眾滿意、政府滿意、銀行滿意“三個滿意”,真正實現三方共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