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2016年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

貴州威寧縣迤那鎮:“美麗的海子”不是夢

2016年01月22日16:10 |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貴州威寧縣迤那鎮:“美麗的海子”不是夢

  迤那,在彝語中意為“美麗的海子”,而2011年以前的迤那,卻是一片貧瘠之地。那時候,美麗只是迤那人遙遠的夢想。

  2010年年末迤那全鎮人口8394戶38149人,貧困人口2260戶6158人,貧困發生率21.5%。水、電、路、寨、房、訊等基礎設施極為薄弱,森林覆蓋率僅為23%。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迤那因地制宜,不斷創新思路方法,從摸清底數入手,精准識別貧困對象,精准分析致貧原因,精准制定脫貧計劃,為新時期扶貧開發提供了全新的實踐樣本。

  2014年,迤那鎮全鎮生產總值達4.95億元,比2010年增長206.17%,列入扶貧計劃的360戶1540人全部實現脫貧。

  2015年,預測全鎮生產總值達5.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2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313元。

  今日的迤那,整潔的硬化串戶路,延伸到了各家各戶,青瓦白牆的黔西北民居拔地而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9.2%。美麗,從夢想走到迤那人真實的生活中來。

  “四看”原則,精准扶貧

  “幫,要幫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關鍵的點。”

  針對過去扶貧“撒胡椒面兒”的狀況,迤那鎮轉變扶貧思路,以“四看”原則,做到精准扶貧,幫扶真貧。

  2014年,准確識別貧困對象在迤那鎮全面鋪開。165名干部從摸清底數入手,逐村逐戶調查核實貧困情況。

  “一看房”,即扶貧工作人員開展“精准扶貧”工作中,先看貧困對象的住房面積、房屋結構、建房時間,通過住房條件估算貧困對象的年收入來進行幫扶。

  “二看糧”即看貧困對象耕地面積,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積,林地和桑園、茶園、果園面積,牧草地面積、商品用經濟作物面積,按各種經濟作物的收入和市場價格計算貧困對象的年收入,然后進行“精准扶貧”。

  “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即看貧困對象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年齡結構、身體狀況、打工狀況、打工時間,估算貧困對象的年收入進行“精准扶貧”。

  “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即看貧困對象家中是否有小學生、初中生、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通過讀書對象估算貧困戶年支出。

  袁禮是芙蓉社區石橋組村民家,土坯老房的牆體上已有十多條裂縫,一到雨天水就漫進屋。由於沒錢建房,袁家隻得將原先的牛棚稍加收拾,搬了進去。

  調查干部了解到情況后,將袁禮家無安全住房的情況寫進貧困調查表中。

  袁禮說,摸底調查沒過幾天,就收到了好消息,他家能獲得21600元的危房改造補助。

  可是,問題又來了。袁家連修房的啟動資金都不夠。迤那鎮干部們商量后,決定先支持袁禮種烤煙。教種植,幫銷售。在迤那鎮干部的幫扶下,最終,袁家種下的10畝烤煙純收入兩萬多元。

  拿到賣烤煙的收入后,袁禮蓋起了敞亮的新房,並將剩下的錢,買了一輛拖拉機。農閑時還能跑跑運輸,這樣的生活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扶貧對象有進,也有退。2013年,中心村馬蘭巧人均收入隻有1840元,成為扶貧對象。經過結對幫扶,馬蘭巧一家人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村裡便將她退出了貧困戶行列。

  幫扶工作組正是通過“四看”原則,詳細審核扶貧對象的姓名、家庭人口、住房情況、收入情況、收入來源、幫扶責任人、幫扶內容、幫扶目標、幫扶措施等情況,建檔立卡,以全面、客觀、准確地反映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做到幫扶對象精准。

  集團幫扶,構建新格局

  針對迤那地處邊遠、海拔較高、農村貧困程度較深的實際,在省委書記挂幫聯系的推動下,由省政府研究室牽頭的省黨建扶貧工作隊與省、市、縣幫扶單位牽手聯動赴迤那開展幫扶活動,建立領導挂幫、黨建扶貧、部門幫扶“三位一體”集團幫扶新機制,構建了城鄉聯動、單位牽手、干群聯合扶貧開發的新格局。

  在扶貧中,把迤那13個貧困村和2011年2092戶貧困戶、2012年3133戶貧困戶、2013年2279戶貧困戶的幫扶任務具體分配落實到省、市、縣、鎮和科研院所、學校,進行定點、定人、定責幫扶。

  根據13個貧困村和每一戶貧困戶的不同情況,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要求,制定幫扶計劃。按照脫貧計劃到戶、項目規劃到戶、資金落實到戶,幫扶責任到人、項目實施到人、工作聯系到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式,安排專項幫扶資金、堅持資金打卡到戶,做到扶貧對象“手上有卡,卡中有錢,錢裡有項目”,並探索“特色基地、專業村群+扶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鏈式扶貧”新機制,通過項目運作、產業帶動幫助扶貧對象脫貧致富。

  在幫扶新機制下,迤那鎮實施種植兩萬畝優質烤煙、兩萬畝脫毒馬鈴薯種薯、兩萬畝中藥材、兩萬畝經果林、退耕還林兩萬畝、存欄兩萬頭大牲畜、出欄兩萬頭等“七個兩萬”工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迤那鎮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特”思路,培育扶持13個貧困村的特色種植、生態養殖、加工服務等方面的村級主導產業。

  合心村富民養殖科技專業合作社引進法國依拉肉兔、獺兔,帶動農戶養兔4萬多隻,戶均年純收入6000多元,“玉兔闖出了大市場”﹔

  新田村村民程宗良飼養了100多頭黑山羊,種植了60多畝烤煙和中藥材,家庭年收入30多萬元﹔

  中海村村民龍文學和妻子孫連會創辦了盛豐農特產品加工廠,解決65人就業,輻射帶動周邊鄉鎮350戶農戶從事配套服務,把威寧核桃賣到了長三角地區﹔

  蓮花村村民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種植了1100畝黨參和340畝瑪咖,市場好的時候,每畝收益均超萬元﹔

  文昌村村民羅章菊夫妻創辦的養殖場吸納了6名工人,小企業年銷售額近200萬元……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直機關同步小康威寧三隊隊長羅凌說:“很多貧困戶需要多方面和長期的扶持才能穩定脫貧,所以,扶貧一定要長短結合,增收和能力培養結合,輸血和造血結合”。

  在迤那鎮,貧困群眾的技能培訓被列為重點,迄今已舉辦中藥材種植、脫毒馬鈴薯栽培、烤煙栽培、食用菌栽培、焊工、廚師等培訓,目標是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在迤那鎮,太陽能路燈、籃球場、健身設施俱全﹔各類種植大棚和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寬闊的柏油馬路、拔地而起的安居工程、便利嶄新的基礎設施……迤那人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裡,我們看到成為全省“精准扶貧”、“造血式扶貧”典型的“迤那樣本”,看到貴州扶貧攻堅戰上創造出的“迤那奇跡”。

  展望未來,在十三五的發展規劃中,迤那的目標是在2015年基礎上,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再翻一翻,年均增長15%。人均GDP突破25000元,年均增長12%以上。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