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市場進“春秋時代” 放映出口少資金比項目多

中影股份2016年新片計劃分為投放篇、拍攝篇、籌備篇,共計33部。16部已經或者即將投放市場的影片是《我的戰爭》《大唐玄奘》《中國推銷員》《功夫熊貓3》《美人魚》《臥虎藏龍:青冥寶劍》《功夫瑜伽》《我最好朋友的婚禮》《北極》等。
2016年,樂視影業將推出20部影片,其中涵蓋面向年輕觀眾的6部青春電影,面向25~35歲白領觀眾的7部娛樂電影,面向親子觀眾的動畫電影《熊出沒3》,面向文藝片市場的兩部人文紀錄電影。
華誼兄弟2016年將推出15部影片,其中有像《我叫李雪蓮》《羅曼蒂克消亡史》《封神傳奇》等華誼制作發行的超級大片,也有像《魔獸》《瓊斯的自由國度》《搖滾藏獒》等與海外公司強強聯合推出的作品,全球化布局初現端倪。
2016年恆業影業計劃推出28部電影,包括《消失的愛人》《天亮之前》《夢想合伙人》《京城81號2》《閨蜜2》等。除了將展開“每月一片”的發片計劃外,還將針對不同檔期推出定制影片。
博納影業2016年新片片單曝光,包括13部多元類型大片。即將上映的影片包括《澳門風雲3》《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三少爺的劍》《湄公河行動》《危城》《所以,和黑粉結婚了》等。
一天有好幾家影業公司開年會、發布年度計劃﹔一周見証4家影業公司誕生﹔北京CBD地區方圓10裡范圍內的咖啡廳、餐廳,都有人在談電影、談投資……進入2016年,國內電影市場就是這麼個節奏,燥熱一般的景象。有人比喻,現在的電影市場進入“春秋時代”。
放映“出口”太少
恆業影業將推出28部電影,總票房目標劍指30億元﹔樂視影業的電影產品有20部﹔華誼兄弟公布的首波新片片單共有15部影片﹔中影股份計劃投放、拍攝、籌備共計33部電影﹔博納影業片單包含13部多元類型大片……這是電影業界大牌公司2016年的計劃。數量如此之多,為歷年罕見。
就連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今年都不一樣了。據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官網發布的信息,第十四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今年共收到逾350份電影計劃申請,打破歷年來的紀錄”。入圍名單中,有劉若英首次執導的作品、寫她家族的自傳體故事《易副官》(由張艾嘉監制)﹔有寧浩首次以監制身份搭檔新晉導演文牧野,拍攝真人真事的《生命之路》﹔有2015年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塔洛》)的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永恆的一天》等。
如果再加上各類中小影視公司投拍的影片,如此龐大的電影拍攝數量,對一年隻能容納600多部電影的電影市場來說,放映“出口”實在是太少了。相關數據顯示,每年中國電影拍攝數量有600多部,但在2013年中國電影上院線的數量隻有200多部,2015年是358部。
如此一來,意味著每年有300多部電影拍完了沒有地方放映,進而意味著有多少投資沒有回報的可能,以及有多少“一日游”“兩日游”的電影。正如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鐵東所說,無數的“炮灰”孕育了電影市場的整體繁榮。
周鐵東曾預言,當中國銀幕總數超過3萬塊並進而達到5萬塊的峰值時,中國電影產業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的層級結構將成為發展的必然。市場更趨於理性,結構更合理。無序的競爭就會改變,大家就會有更明確的定位,知道自己的市場和定位在哪兒。
資金比項目多
拿著資金找項目,也是現在一大景觀,但挑項目的人更加謹慎。
在《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參加的一個行業論壇上,一位有國資背景的投資管理公司的高級投資經理對記者說,這次參會主要是來看看有什麼可以投資的項目。
這是一家做PE起家的投資公司,這位經理認為,“現在進電影業並不晚,我們在布一個大局,但我覺得風險特別大。這些天明顯感覺今年跟去年的市場完全不一樣了,但裡面的風險也很大,太熱的東西不是好事。”
記者了解到,有一家投資公司去年要投一部電影,臨到要“簽單”的最后一刻他們放棄了。后來這部投資1.3億元的電影在市場上隻掙了1.1億元票房,按行裡人的話說是“賠大發了”。這位選擇放棄的經理告訴記者:“如果當時我們投了這個項目,我們沒有風險,但我們的合作方可能一輩子都要為我們還債,因為他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投進去了。我們現在的風控做得非常緊。”
“今天看到一個‘90后’做了兩個月的項目都融到資了……那什麼,朋友圈誰是投資人……”掃一眼朋友圈,類似這樣的微信比比皆是,都在找投資,找項目,找合作方,但看市場,卻是投了10個有七八個會出問題。除非你是火眼金睛,普通人是做不到的,如果不是行業內的人,魚龍混雜之下很難判斷。
電影產業是座金礦,但開採金礦也伴隨著高風險。一部電影即使經過周密的考量和細致的規劃,因其從立項到上映的時間較長,難以避免會有一些突發事件的發生,影響到電影的最終收益。最后中彩的,可能就隻有極少數幾個,大多數都當了“炮灰”。
一位投資經理人告訴記者,為了做好風控,他們的原則是分散投資,多選擇組合投資,善於利用“完片擔保”等制度降低風險。另外,這位投資人特別強調,在選擇投資項目時,能力是一方面,對方的人品也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方面。
堪稱風險投資市場
2015年,百度、騰訊、阿裡巴巴(BAT)三巨頭不約而同地成立影視公司。誰是電影的攪局者?不得而知。業界普遍認為,現在的電影市場就像股市,萬一高位接盤,損失就是慘重的。一位投資人說得好,“玩跨界,想不交點學費是不可能的。”無限風光在險峰。一些新“入市”的人總在想:萬一下對“賭注”了呢。一些業內資深人士都諱莫如深。
辭去優酷副總裁一職的盧梵溪,現在是經緯創投EIR、星芒基金創始管理合伙人。他說:“以前我入行的時候,計劃經濟時期中影一統天下,其他都是為它服務的。后來變成‘戰國’了,其中就包括中影、華夏、華誼,但是到了今天又進入了‘春秋時代’,新影業、老影業,還有每天不斷成立的影業都試圖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我一個星期參加了4個影業公司的成立儀式。”
為什麼中國最有錢的人都進電影業了?正如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部主任陳彩雲所說,中國的資金出路太少了,隻有房地產、股票。國外是專業人干專業事,國內太浮躁,更多錢是投機錢,電影業堪稱一個風險投資市場。
不過總比以前沒錢好。“相信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真正留下來的公司是能長期做電影的。”在知名影評人李星文看來,BAT代表的土豪們全是“接盤俠”。
一位資深電影人表示,2016年是電影行業洗牌之年,風險與機遇之年。“我們出品5部以上電影,並致力於產業鏈鍛造,已經簽約10家著名導演、編劇、制片人工作室,並計劃簽約10位演員、模特、歌手,重金打造明星與新人……”
“2016年,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不論時代還是個人,都會有新的選擇。2016年,文化產業成為新一輪投資熱點,專業、有序、坦誠、雙贏是我們一直的期待和堅持!”業內資深人士王蘇闞說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