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人民網新春走基層
春運故事:異地而居的“候鳥父母”回鄉記
人民網上海2月4日電(唐小麗)2月3日,農歷臘月25,離除夕夜還有四天。G234次列車,當天,記者乘坐這趟高鐵返回山東老家過春節。
進了車廂,記者看到自己座位旁上坐了位年過七旬的老太太。放好行李,剛坐定,老太太就撇著濃濃山東口音的普通話熱情地跟記者打招呼:“閨女,去哪裡啊?”
“山東青州。”記者笑答。
“咱們一個站下車。”說到這裡,老人不再講普通話,換成了一口流利的方言,跟記者聊起來。
“我都上車坐了二十分鐘啦,兒子找的火車站的熟人,提前把我送進來的,說等到檢票人多就擠了。”談及此,老人滿臉驕傲。
與老人交流得知,老人老家在山東青州的農村,家裡兩個兒子。大兒子初中畢業就沒再讀書,回家務農了,如今在老家種大棚蔬菜謀生。那個令她驕傲的是小兒子,從小學習成績不錯,高考考了一所普通的本科學校,后來到上海某知名大學讀研、讀博,畢業后留在上汽集團工作。“現在一年能掙幾十萬塊錢呢!”一談到小兒子,老人抑制不住的自豪。
小兒媳婦老家在華中,在上海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2007年,小兒子家添了一個女兒,需要家裡老人來上海搭把手幫忙看孩子。於是老兩口便商議著一起過來,“老大媳婦不願意了,說他們家兒子才上幼兒園,也需要人接送。”老人苦笑了一下,“所以我來上海了,老伴兒留在了家裡,幫大兒子帶孩子。”
“每年過年都會回家吧?”記者問到。
“不一定啊,兒子兒媳婦上班都要到臘月二十八九,小孫女放了寒假,不放心一個人在家,我還得在這兒陪著,已經兩年半沒回去了。去年放暑假,老伴兒過來待了半個月,嫌天氣潮濕不習慣就回去了。我剛來的時候也不習慣,這八九年下來,也習慣啦!”
老人很開朗健談,指著車廂接口處的“大件行李存放處”說:“看到沒,那兩個大包都是我帶的,還有頭頂上這個箱子,”接著又從腳底下拖出來一個旅行包,半盒怡口蓮太妃糖、兩包沒有打開的大白兔奶糖……打開裡面幾乎都是吃的。老人從旅行包底部掏出兩個煮玉米,非要塞給記者一個:“我今天中午煮的,這時候咱老家吃不上這東西啦,你嘗嘗,甜著呢!”
老人指著箱子裡的東西一一介紹,“那罐子糖(怡口蓮)是孫女買了來,沒吃幾塊就扔那裡不吃了,我就帶上了,回去給孫子吃去。箱子裡的手機是兒子換下來不用的,我想帶回家給老伴兒用用也挺好不是。”
“平時兒子兒媳婦給我的零花錢花不完,我都去扯了布回來,在上海城隍廟那邊,布賣得便宜,比咱們老家都便宜。兒子家鄰居有台老縫紉機要丟掉,我撿了回來,修修還能用。我年輕時候做過裁縫,我扯布做了很多衣裳,有孫子的,大兒子的,還有老伴兒的,大兒媳婦不穿,嫌土,我就沒給她做。”老人說著就笑了,“那兩大包都是我做的衣裳,還有兒子不穿的鞋子,那麼多鞋子買來穿不了幾天就扔在一邊,可惜了了,我給老伴兒拿回來,他倆腳差不多大,可以穿,他大哥的腳要大一些,穿不上。”
“你可不知道,我做這些衣裳都是趁他們上學上班時候偷偷在家做的,可不能讓兒媳婦看見,看見了得說我就知道把他們家的東西往老家搬。不等他們下班,我就把針線活計收拾到床底下的箱子裡,不能讓她看到。這兩大包我攢了兩年多哪!”說這些的時候,老人一臉平靜,仿佛在敘述別人的故事。“我正愁著怎麼弄到火車站,昨天晚上,兒子下班早,我讓他先把東西搬到了車子的后備箱,今天出門就拖著一個行李箱,媳婦沒發現,呵呵。”老人很為自己的做法感到開心。
“這麼多行李,待會兒有人來車站接您嗎?”記者問到。
“老伴兒來,他開車來接我。“談及老伴兒,老人很興奮。
到達青州火車站,已是晚上九點半多了。下車時,記者幫老人把東西抬下車。老人在站台上左右環顧,等到下車的乘客基本都走光了,還是沒看到老伴兒的身影。老人嘴裡一直嘟囔著:“這個老頭子,跑哪裡去了……”
“要不,您給他打個電話吧!”記者提醒。
“哎,他沒有手機,平時都打家裡的座機。”老人顯得著急了。
“我幫您把東西一起搬出站,再找找看,不行就打個車回家吧!”大概十來分鐘,兩人才把大件的行李拖到出站口,一出出站口,才發現就隻剩老人的老伴兒和記者的家屬了。老伴兒在使勁兒揮手:“人家說現在是春運,人太多,不讓我上去接你,哎,哎,我就怕你帶東西多,搬不出來怎麼辦。閨女謝謝你啊,多謝你了……”
老兩口一路道著謝,把行李搬上了三輪車,當天晚上青州氣溫-5℃。老人坐在車斗裡,他的老伴兒賣力地蹬著車子,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