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媒體走轉改]做好一公裡生活圈的“服務員”

2016年02月06日10:29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做好一公裡生活圈的“服務員”

收銀員李春芳正在收銀,她的收銀台前排起了長隊。中國經濟網記者 袁 勇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6日訊 (記者 袁勇)春節進入倒計時,超市成為此時最忙碌的場合之一,也是觀察消費市場的一個“窗口”——什麼樣的商品和服務受歡迎?在網購沖擊下超市如何生存與發展?為了滿足節日市場激增的需求,超市及超市的員工又在做著怎樣的努力和付出?

1月29日至2月2日,記者來到北京超市發清河店,與這裡的售貨員、收銀員、送貨員和店長等各個崗位的員工一同工作,在體驗周邊居民享受超市所提供的生活便捷的同時,探訪背后所發生的故事。

  競爭壓力下的思考與努力

早上6點半,氣溫零下7攝氏度,位於北京北五環外的超市發清河店迎來了最早前來上班的員工。

換好工作服,戴上手套,將水果蔬菜分類擺到各個貨架上……一個多小時后,原本空空如也的貨架已經擺滿了新鮮的蔬菜水果,地上的果皮和菜葉也被收拾得干干淨淨。

8點,超市正式營業,歡快的音樂聲響起,在到處可見的節日禮品和猴年吉祥物的映襯下,超市內已儼然一派過年景象。守候在外的顧客魚貫而入,早上剛剛擺得滿滿當當的蔬菜貨架很快出現了空缺,售貨員不斷地添加新菜,稱重處也排起了隊。

下午2點,店長劉鑫在辦公室看著監控視頻。今天的客流量不算理想,她有些焦慮,“一二月份是一年的營收高峰,員工們指望這兩個月多發點工資,這樣可不行”。

下午快3點時,顧客逐漸多了起來。劉鑫鬆了一口氣,“但周一還是要研究銷量,銷售不好的要減供貨調位置,銷售好的要加大供貨”。

作為店長,劉鑫時刻不敢放鬆。不遠處開了一家大得多且交通更加便利的外資超市,再加上網購的沖擊,競爭壓力劇增。“以前店少,隨便進點什麼都能馬上賣掉。現在競爭激烈多了。”劉鑫每天都要工作至少12個小時。“經營就是不能懶,一懶銷售就下來,一勤快就上去了。”

勤快不是悶頭瞎干。劉鑫一直在不斷地觀察分析,探索著經營之道。她給記者看了一張前一天的銷售分析表,銷售額42萬元,食品類佔比88.73%,其中,生鮮類佔食品銷售額的18.9%,“隻要找准定位,我們的經營還是有很大潛力的”。

劉鑫揚長避短,把賣場依舊有很大優勢的生鮮類商品作為主推商品,放在店裡最好的銷售位置,同時嚴格把控商品質量。在價格比其他超市略高的情況下,水果和蔬菜每天的銷售額從不到1萬元迅速攀升到了現在的每天近3萬元。

找准定位,並不代表顧客就會不請自來,能夠吸引顧客不斷前來,清河店的貼心服務是重要原因。“注重服務,才能抓住客戶。”劉鑫用這樣一句再普通不過的話總結自己的經營理念。

功夫不負有心人。超市發清河店賣場面積3800平方米,年營業額能做到7500多萬元。

  帶給鄰裡的便捷與溫暖

當記者在肉品操作間見到徐應師傅時,他正在切五花肉,刀起刀落間,一大塊肉變成了一片片薄厚均勻的肉片。徐應將切好的肉片放到盒子裡,用保鮮膜包好,稱重貼好價簽,再放入冷櫃供顧客選購。一位老人走過來,詳細地問了每一種肉,徐應一一介紹,講了五六分鐘,老人最終什麼也沒買。記者問徐應,會不會覺得煩,徐應憨憨一笑,“這有啥,誰不想買到合心意的東西呢”。

清河店有“三多”:老顧客多、老年顧客多、老員工多。老年人一般對新事物接受熱情不高,對新型綜合商場和電商等購物方式並不感冒,依舊喜歡來清河店這種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的超市。清河店有很多工作了六七年乃至十多年的老員工,他們大多居住在周邊小區,和顧客平時就是鄰裡,這讓顧客多了一份親切感和信任感。在1月30日的採訪過程中,短短半個多小時,收銀員李春芳便遇到了三四個熟悉的顧客,“今天買的夠多,家裡來人啦”“拿不過來先放我這,回頭給你送過去”……

熟悉的鄰裡關系為生意增添了一層信任保障,劉鑫說,“就肉而言,我們這裡的確要貴一點,但每天能賣出六七百斤,就是因為都是特級肉,質量真的好。鄰裡熟悉了,他們對我們更放心,很多人直接通過微信和電話訂貨。”

此外,清河店還會走出賣場,走進周邊小區與鄰裡互動。每半個月,清河店便會組織去周邊的力度家園、陽光南裡、毛紡廠南小區等售賣日常食品和日用品,很受居民歡迎,對於行動不便的老年顧客,超市員工還會幫顧客將貨物送到家裡。

“現在競爭激烈了,必須搞差異化經營和精准化服務。相比周圍的其他大型超市,我們店不算太大,周邊交通條件也不好,很難吸引高端顧客,所以我們就把周邊普通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作為主打內容,做居民一公裡生活圈的服務員。”在激烈的競爭中,劉鑫保持著清醒的認識。

  普通人的認真與堅守

晚上9點,經過一天喧囂,清河店結束了當天的營業,貨架上的水果蔬菜已經銷售一空。這一天光臨超市發清河店的顧客大約有5000人次。徐應和李春芳結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走出超市,走向回家的路,逐漸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而此時,在位於學院南路的超市發果蔬配送中心,調配員和送貨員已經開始為第二天的果蔬供應忙碌起來。

記者見到調配員王景利時,他正在辦公室進行送貨單的最后核對。看到記者進來,他沒有說話,繼續低頭在一張密密麻麻布滿字的單子上寫著什麼,不時給倉庫管理員打去電話,核對每一條送貨信息。過了好一會,他才抬起頭來說:“我這工作就是需要特別的專注細心,所以剛才沒敢走神和你說話。”

王景利負責超市發的水果調配工作,每天上午11點上班,統計各個連鎖店發來的配送需求,協調前方採購員進行採購以及倉庫進行配貨。晚上9點半,他終於結束了當天的工作,長長舒了一口氣:“今天其實算是很早的,趕上促銷活動銷量大的時候,11點下班是常事。”

夜晚寒氣襲人,記者站了一會,便覺得手腳冰涼。而此時,送貨員已開始進進出出地忙著裝車了。每天晚上,大約有80噸水果和蔬菜從這裡出發,運往北京78家連鎖店。送貨員的工作算不上復雜,但可能是所有崗位裡最辛苦的。每一次配送,送貨員都要自己裝車、運輸、卸貨,每個人每天晚上大約要配送四五車貨物到各個門店。

送貨員張超、呂霽陽和佟瑞斌三個人一組,當天負責超市發清河店的果蔬配送。張超見記者冷得直哆嗦,笑著說,“今天還算好,上周六遇上極寒,凍得我們都受不了了,不還是干了一晚上”。

張超1990年出生,工作起來成熟穩重,自己一邊干,一邊指揮著另外兩人。6年前,他從技校畢業就開始干這份工作,記者問他是怎麼堅持下來的,他笑了笑說,“我覺得這裡挺好的,待遇穩定,從來不拖欠工資,一個月也有八天休息日,有付出才有回報嘛”。

裝車完畢,貨車駛出配送中心,一路向北。

晚上10點半,貨車到達超市發清河店,接貨員老馮打開倉庫的門迎接我們。老馮是湖南人,今年50多歲。他每天的任務就是晚上等著送貨的車來,打開門,解除警報,收貨﹔然后等他們走,再安好警報,關上門,直到下一趟貨車的到來。

跟我一熟絡,老馮就敞開了話匣子,從工作聊到生活,從湖南聊到北京,一直聊到了12點多鐘。他送我出門,連聲說再見,等我快走到胡同口,回頭一看,他還站在那兒揮著手。

打開互聯網地圖,輸入“超市”兩個字,在北京范圍內會出現600多個搜索結果。在這些超市裡,數以萬計的員工在不同崗位上工作著,為北京2000多萬人的生活提供著服務。他們認真勤奮,這是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採訪手記:從百姓身上感知中國經濟的溫度

近些年,伴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零售業正在不斷分化轉型,電商和大型綜合商場成為零售業轉型的典型,然而,作為“非典型”的一些傳統中小型超市,雖然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也在不斷加劇的市場競爭中探索著自己的發展之路,超市發清河店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非典型”。

清河店所處的清河街道近些年發展十分迅速,配套設施也越來越完善,周邊出現了交通條件便利的大型綜合商場和大型超市,而清河店所處的清河中街是一條狹窄的街道,並排通行三輛車時就很容易出現擁堵,更沒有地方停車,這讓清河店的購物體驗受到很大局限,與競爭對手相比,在外部條件就落於下風。

對店長劉鑫來說,無論是搬遷還是改善路況,都是她能力之外的事情,她隻能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來做文章。而在競爭壓力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清河店保証了穩定的客源和營收,普通員工的認真與堅守也同樣至關重要,無論是配送中心的送貨員冬夜中冒著嚴寒的辛苦工作,還是賣場裡售貨員一句句耐心的解釋和一次次溫暖的問候,都是支撐這家超市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我遇到的都是來自基層的最普通的人,即使是店長劉鑫,也是從普通的收銀員一路干起的。他們沒有太多權力,也沒有接受過太多的教育,甚至都很難說他們懷有多麼崇高的職業理想,但是他們有著認真執著的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這正是他們最強大的動力,他們以此一次次打動著我,讓我感受到基層群眾帶給中國經濟的動力,讓我感知到基層群眾帶給中國經濟的溫度。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