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配音還有出路嗎 自我定位的轉變已不可避免

童自榮的《佐羅》
李揚的《西游記》裡的孫悟空
姚錫娟的《血疑》裡的幸子
黃磊的《功夫熊貓3》裡的阿寶
連著看到幾個話題都跟影視配音搭上了界。一個是我喜歡的美國動畫片《兔八哥》的首席配音演員喬·阿拉斯加春節前去世。喬是個一人在戲裡能配多個角色的家伙(這一點可能有點兒像早年上譯廠影片裡的老程之或邱岳峰),三十多年前他開始給那個煩死人不償命的主角——“賓尼兔”(字幕裡也譯“兔八哥”“兔寶寶”)配音,同時他配了那個不輸於唐老鴨的倒霉鴨子“達菲”(也譯“太菲鴨”),以及那個鳥娃娃“崔弟”。中國影迷熟悉的動畫電影《鬼馬小精靈》裡的鬼娃娃“卡斯帕”也是他的得意之作。這樣一個藝人去世,難免讓人產生“時光不再”的感慨。
另一個是春節期間看廣告,有的裡面出現了孫悟空形象,配音是早年周星馳的御用配音石班瑜(本名石仁茂)擔綱。這跟過去聽慣了李揚——沈曉謙風格的“高仿版邱岳峰”相比,頗有一些親切和新鮮。邱岳峰作為“孫悟空”配音演員的厲害在於,他配完了之后,人們會直接忽略其他演員的工作——比如同為配音大師的尚華,也出色地給孫悟空的動畫片配過音,可人們就是記不住。后來再找配音演員,還得按著邱岳峰的路子來。可是邱岳峰和尚華配的孫悟空聲音裡,能出來一種近似“非人類”的氣質,石班瑜的聲音裡也有。而且石的配音資歷也已有三十多年,如果從此逐漸成為孫悟空形象的首選配音,那還真是觀眾之福。
第三是不久前看黃磊、姜武、王志文等配音的《功夫熊貓3》,發現如今的演員配音能力確實在提升,不再像陳佩斯們配《寶蓮燈》、李亞鵬們配《黑客帝國2》時那麼生澀(陳、李個人的表現並不壞,但整體上生硬)。《功夫熊貓》的前兩部是上譯的專職配音演員在配,聲音最有特色的是“嬌虎”狄菲菲,陳風配的“阿寶”也有不少影迷,網上也有人在推崇陳奕迅和潘瑋柏主配的版本。但我覺得發胖后黃磊的聲線和俏皮,可能更貼合“阿寶”的氣質。別忘了原版可是個更胖的人在配“阿寶”——杰克·布萊克。
由上述這些,聯想到近些年媒體時不時出現的、對配音的“追憶似水年華”式的緬懷聲浪,就好像這個行業曾經消失了似的。其實,一切不過是人們在文藝轉型時期生出的誤讀罷了。
關於“配音”和“黃金時代”的種種錯覺
國人尤其是文化人有個習慣:一旦有了點閱歷,就忙不迭拿出來顯擺。近年對20世紀80年代文化氛圍的“神化”即是一例。對此,我曾在寫《啟蒙年代的秋千》一書時做過分析。有意思的是,關於配音,人們也在無意識中陷入到這種“神化思維”。不少人以為那也是“配音的黃金時代”。殊不知,這種印象完全是因為當年引進的電影品種少,會外語的人少,人們不習慣看字幕,一部電影的引進費用也不低,還需要照顧到幾千萬乃至上億觀眾的需求,裁減影片橋段和使用專門的人員配音,便成了那個時代的唯一選擇。而且,這種影片加工模式,一用就是半個多世紀!
人們對配音電影的好印象,其實是幾代配音工作者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累積起來的。在20世紀50年代,它來自於《鄉村女教師》、《偉大的公民(上、下集)》、《廢品的報復》、《偷自行車的人》、《斯大林格勒戰役》、《攻克柏林(上下集)》、《列寧在十月》、《流浪者》、《牛虻》、《警察與小偷》、《王子復仇記》、《保爾·柯察金》以及高爾基的“童年-人間”三部曲﹔在60和70、80年代,它來自於《紅菱艷》、《第八個是銅像》、《多瑙河之波》、《復活》、《勇敢的米哈依》、《賣花姑娘》、《回故鄉之路》、《在平凡的崗位上》、《巴布什卡歷險記》、《斯特凡大公》、《巴黎聖母院》、《簡·愛》、《冷酷的心》、《沉默的朋友》、《警察局長的自白》、《魂斷藍橋》、《鴛夢重溫》、《傲慢與偏見》、《基督山伯爵》、《生死戀》、《尼羅河上的慘案》、《望鄉》、《追捕》、《未來世界》、《悲慘世界》、《佐羅》、《蝙蝠》、《奇普裡安·波隆貝斯庫》、《偵察英雄》、《摩登時代》、《蘇捷斯卡戰役》、《人証》、《尋子遇仙記》、《瘋狂的貴族》、《蝴蝶夢》……
可以說,沒有上述影片,沒有高博、程之、肖南、張玉昆、楊文元、孫道臨、舒繡文、張桂蘭、衛禹平、邱岳峰、尚華、向雋殊、徐雁、陳汝斌、魯非、程引、蘇秀、富潤生、趙慎之、胡慶漢、於鼎等人創下的配音口碑,也就不會有日后人們對《砂器》、《古堡幽靈》、《卡桑德拉大橋》、《啊,野麥嶺》、《英俊少年》、《遠山的呼喚》、《兩個人的車站》、《摩羯星一號》、《羅馬假日》、《虎口脫險》、《最后一班地鐵》、《神秘的黃玫瑰》、《姊妹坡》、《W的悲劇》乃至《加裡森敢死隊》、《血疑》、《阿信》、《黑名單上的人》等影視作品配音成績的高度重視,童自榮、畢克、楊成純、劉廣寧、李梓、喬榛、丁建華、施融、蓋文源、姚錫娟、李揚、簡肇強、柏崇新、張雲明、馮憲珍、李韞慧等,也不會比他們的前輩更受到如此矚目的關注和歡迎。
實際上,當年輕的媒體工作者眾口一辭地緬懷當年上譯廠的輝煌業績時,許多人都忽略了幾十年來同樣優秀的長影、北影以及其他部門的配音工作者。難道大家應該忘了《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主配魯非、葛存壯、雷明和主配《愛情故事》的譚天謙嗎?難道大家應該忘了《歐也尼·葛朗台》、《白玫瑰》、《舞台生涯》、《橋》、《沸騰的生活》、《合法婚姻》、《開往克拉列沃的列車》?還有不顯山不露水,卻能完全融入進角色的王明玉、田二喜、戴學廬、楊曉、林美玉的聲音?
當時間之車駛經20世紀90年代直至今天,內地引進的片源種類和播放形式趨多,一方面懂外語的人多,看字幕欣賞原聲的需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影視引進資源的分配也不再按照過去的配給制,優先照顧上譯和長影。其實由於大眾日常觀賞的主平台已由銀幕移向電視,而以家庭為觀賞主體的影視,始終是需要配音的,所以更多的后起配音明星一直在涌現,只是因為大家過於信賴重復的力量,對他們的注意沒有對老明星那麼大而已。比如韓力、辛敏航、封錫鈞、馬小寧(封、馬兩位曾先后主配劇集版福爾摩斯)、陳紅(《人魚小姐》、《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蝙蝠俠與羅賓》、《變相怪杰》)等。
傳統譯制大廠也出人,但未能留住。這裡邊片源不是唯一原因,更多因素還需要從自身尋找。比如上世紀90年代上譯廠,楊曉曾被視為童自榮、施融之后最具實力的小生演員,后來去香港了﹔被業界看好為“新邱岳峰”的沈曉謙,后來去經商了﹔狄菲菲能堅持到今天,非常難得。長影配音大師孫敖之子孫佳禾頗得乃父的真傳,但已移居北京。目前實力和星味兒最重的團隊應該是八一廠,張雲明在做導演,明星級配音演員徐濤、吳俊全(《聞香識女人》、《盜火線》、《走向共和》)、周志強(《指環王》甘道夫、《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摩根·弗裡曼),其余如陸揆、陸建藝等也都是今天影視譯制作品裡的重要演員。
配音的黃金歲月隻在20世紀80年代嗎?真未必。關鍵是,人們不要預設立場,要學會欣賞不同時代的不同華彩。
自我定位的轉變已不可避免
自1999年動畫片《寶蓮燈》和后來《黑客帝國2》邀請電影演員配音以來,有關影視演員和配音演員的配音優劣,一直在影迷中存有爭議。其實,孰優孰劣,一切仍是取決於聲音與角色的貼合度。老的配音演員為什麼能涌現出聲音創造的大師?因為他們中有的人具有豐富的舞台表演經驗(比如尚華、陳汝斌、孫敖),有的還具有頗高的文學藝術素養(比如孫道臨、程之、邱岳峰),這些底蘊,恐怕是后來以科班狀態走入配音界的新人們不太具備的。在這個前提下配音演員被專業演員“搶飯”,也就一點不新鮮了。
想想好萊塢的動畫片,配音的竟是達斯汀·霍夫曼、羅賓·威廉姆斯、艾爾·帕西諾、凱文·斯帕西、安吉利娜·朱莉這類頂級演員,大家也就知道今天連進口動畫片的配音都是非常之難的。這種壓力,不隻配音演員有,跨界而來的職業演員們身上恐怕更大。畢竟,人家請他們不是看重他們的配音經驗,而是銀幕前的號召力。一旦失敗,顯然得不償失。
這個世界隻要有電視台就會需要配音,有動畫片,肯定更會需要配音。想想過去中國人一年能看多少部譯制電影?再看看現在電視台每年播多少部動畫劇?影視配音的工作量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問題是:怎樣贏得觀眾的喜歡,尤其是擁有多重選擇自由的觀眾的喜愛。配音界、演藝界需要改變自己對配音工作的理解,媒體人和娛評人也需要改變自身看待問題的角度,不能總站在落后於觀眾的位置上。否則,那就成中國足球了。(徐 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