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校園報刊亭文化 報刊"停"如何報刊"挺"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對於現在的很多大學生來說,在大學校園裡看到報刊亭可以說是奢望,甚至在學校裡根本找不到賣報紙和雜志的地方。
“就在上個學期,我們學校商業中心的報刊亭改成了小吃店。”吉林大學的張婷告訴記者,這讓喜愛購買紙質報刊的她感到很無奈。與張婷的境況類似,很多學校的報刊亭逐漸“消失”。
2015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央視主持人白岩鬆曾提交有關“將報刊亭升級為城市報刊文化亭”的提案,他認為,“報刊亭不僅不該消失,反而應該升級發展,引領生活方式”。2016年初,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抽取了381名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大學生,針對校園報刊亭相關問題進行調查,82.24%的受訪者認為校園裡應該有報刊亭。
正在“消失”的報刊亭
在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李璐是安徽某高校2015屆本科畢業生,在她讀大一時,學校裡有一處報刊點,會售賣報紙、雜志以及各種文具,她經常會去那裡買雜志。
“我上大二時,應該是2012年年底吧,那家報刊點就被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水果店。”李璐在採訪中告訴記者,“那原本是學校裡唯一賣報刊的地方,被取代了之后隻能去市區的報刊代售點買雜志了,而從學校到市區乘車需40分鐘。”雖然車程很遠,李璐幾乎每周都去。
“有一天當我需要訂報紙的時候,忽然就發現它不見了。”吉林大學的張婷是學校報刊亭的常客,而就在2015年秋,一家小吃店取代了之前的報刊亭。
在張婷的記憶裡,學校這個報刊亭有過一次搬遷,“我大一軍訓的時候,報刊亭的報刊特別齊全。后來,報刊亭進行了一次搬遷,搬遷后的規模比之前那個小一些。” 她還清楚地記得報刊亭的老板是一個50歲左右的人,之前光顧報刊亭時,張婷總會和老板聊上幾句,“那位老板應該是挺有情懷的一個人。”她這樣評價那位老板,“他曾說過,想要一直把報刊亭辦下去。” 張婷一直記得老板這句話,而如今卻不知道報刊亭去了哪裡。后來,張婷問起校外報刊亭的老板,她才真正“死心”,校內報刊亭確實已經沒有了。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針對校園報刊亭相關問題的調查顯示,51.57%的受訪者所在學校沒有報刊亭。然而從閱讀習慣來看,91.1%的受訪者依然保持著閱讀紙質報紙或雜志的習慣。
提起校園報刊亭,在香港理工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丁健男說:“太懷念曾經的那個報刊亭了。”在湖南大學讀了4年本科,他見証了那個人來人往的報刊亭被拆除。
“那個報刊亭的雜志非常齊全,很多同學都會去購買,我也經常光顧。”丁健男告訴記者,“似乎是因為土地產權問題,那個報刊亭被拆除了,自此學校裡再也沒有報刊亭了。”
丁健男在接受採訪時說:“在學校,如果讀書可以去圖書館借,可報紙雜志買不到的話,可能有的人就不再看了。”在他看來,大學校園“應該給同學們一個看報紙和雜志的機會”。
報刊亭是校園文化的印記
在大連理工大學西山一條街,有一位老人常年擺地攤賣報紙和雜志,“我們都叫他‘報爺’,‘報爺’都快80歲了。”大連理工大學的劉一葦告訴記者,“聽說‘報爺’在這兒擺攤有20多年了,路過報攤的老師、同學甚至學校的保安都會停下腳步買買報紙或雜志,有時還會和‘報爺’聊上幾句。”
“‘報爺’常說,‘我不來賣報,這學校就沒人賣報了’。”在劉一葦看來,大學校園裡應該設有報刊亭,“雖然現在很多人看電子書,但學校裡應該有人賣紙質報刊,還是有很多同學有購買需求,就像學校圖書館依然提供借紙質書的服務一樣。”
姚曉嵐是浙江大學大三學生,她所在的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學生宿舍旁就有一家報刊亭。“報刊亭是一位阿姨在經營,除了賣報紙雜志,還可以修雨傘,也會賣一些零零碎碎的小東西,比如電話充值卡等。”
姚曉嵐是這家報刊亭的常客,每個月都會去一兩次,“我一般會買幾本雜志,比如《新周刊》《看天下》等。雖然現在用手機看新聞很方便,但網絡的內容還是比較碎片化,雜志可以看一下集錦什麼的,像《看天下》這種雜志也比較注重深度報道,也值得買來閱讀和收藏。”
“大學校園很有必要有報刊亭。”在姚曉嵐看來,“校園文化離不開報刊亭,它們之間有很大的交集,而且我發現,比起校外的報刊亭,學校裡的報刊亭售賣的報紙和雜志都更貼近大學生,校園報刊亭傳播的文化也會幫助大學生認識世界。”她認為,現在通過手機端看新聞是“瀏覽”,而捧在手中的報紙或書籍才是“閱讀”。
“比起網絡傳播的信息,將內容印在紙上就是很庄重的一件事,把報刊拿起來閱讀也會變得很庄重。”姚曉嵐還說,“我自己平時經常瀏覽手機,但有深度的新聞我更傾向於買報刊來看,閱讀紙質文章能讓我更好地思考。”
報刊“停”如何做到報刊“挺”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上海理工大學有一家報刊亭每個月達到近5000元的營業額,在報刊亭勤工儉學的梁耀錦同學告訴記者,“現在報刊亭主要在做二手書方面的一些業務,當然也還會經營一些報紙雜志。”
“報刊亭一直都有人光顧,《東方早報》和《第一財經周刊》都賣得很好,不過的確是在做二手書業務之后火起來的。”梁耀錦介紹道,“其實報刊亭單賣報紙雜志幾乎不賺錢。報紙是講時效性的,今天沒賣,過幾天也沒賣出去的話,就不值錢了﹔而雜志來貨就是8折左右,一本雜志10元,賣一本才掙一兩元左右。”
在梁耀錦看來,報刊亭亟待轉型,“增加了二手書業務后,我們還開始售賣郵票、明信片等,也會賣一些考研資料。”除了業務上的轉型,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報刊亭還推出了手機支付業務,“我在報刊亭窗上貼了我的支付寶賬號,同學們買東西可以直接用手機支付,支付方便了,大家也更喜歡光顧。”
盡管業務擴大了,但報刊亭賣報刊的本質從沒改變,梁耀錦說:“報紙雜志會繼續賣下去,大學校園裡的文化是多元化的,不同的閱讀需求都應該被滿足。”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針對校園報刊亭相關問題的調查顯示,50.27%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報刊亭需要售賣校園紀念品,36.76%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報刊亭需要售賣零食,29.73%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報刊亭需要為同學提供生活服務,比如修雨傘。
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報刊亭以前主要就是賣報紙、雜志,可是現在很少人看報紙,手機上網普及了,報刊亭今后想要生存下去,就得多元化經營,比如有的報刊亭會有打印機,有的大學還免費給學生使用報刊亭,作為學生創業、勤工儉學的依托。也就是從原來的單一經營報刊,可以轉型為多元化經營,不單單是賣報紙、雜志,還可以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
針對沒有報刊亭的高校,熊丙奇表示,“學校裡的學生對報刊有需求,就算報刊亭沒有了,學生和老師也會通過各種方式找到自己想看的報刊,像學校的圖書館,可以配備一些報刊。我還了解到許多學校學生宿舍樓下會設有‘學生之家’這樣的閱覽室,裡面配有很多報刊,供學生選讀。”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婷、劉一葦均為化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