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春走基層·右玉腦閣:背膀上的舞蹈
人民網右玉2月23日電(白鴻濱)2月20日,農歷正月十三,離元宵節還有三天的時間,但喜歡湊熱鬧的右玉群眾已經走出家門,涌上街頭,頂著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鬧元宵。
右玉街頭腦閣民俗表演(辛泰 王日榮攝)
和往年一樣,山西右玉鬧元宵依然是傳統節目唱主角兒,跑旱船、扭秧歌、車車燈等,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民俗節目輪番上演,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一個奇特的二人項目——腦閣,引來裡三層外三層的圍觀,擠得水泄不通。
“鬧得不賴,挺耐看”,一位老漢看得痴迷,不停地咧嘴笑,嘴裡還念念叨叨地夸贊著。“你看那孩子,扮相真喜人”,一位中年婦女越看越眼熱。“那壯漢,一扭一扭,邁著八字步,一會兒慢一會兒快……”,看腦閣的人群不時傳來稱贊聲。
腦閣表演前小演員們要扮相(辛泰 王日榮攝)
參加表演的是右衛鎮農民腦閣表演隊,年齡最大的隊員叫譚根發,今年64歲,表演腦閣30多年。最小的隊員叫蕭亞萱,今年才三歲,是跟著爺爺一起來參加表演。因為是首次出演,小女孩滿是好奇心,面對鏡頭,扭得特別賣力,憨態可掬的形象著實可愛。
“我們右衛鎮腦閣隊年年進城義演,大家愛看,我們也愛演。”譚根發邊扭邊說到。
扮好的小演員(辛泰 王日榮攝)
右衛鎮振興、聯豐、聯興村是右玉縣遠近聞名的“腦閣村”,腦閣技藝在當地幾乎代代相傳,許多村民都是被父親或是爺爺“腦”在肩膀上度過了童年。今年71歲的朱英老漢,就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腦閣傳承人,他從小就在父親肩上開始進行腦閣表演,成年后,又擔當起了“色腳”的角色,扛著自家兒孫上街表演,幾十年從未間斷。朱英老人見証了右玉腦閣表演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如今雖已年高,仍然酷愛著這一傳統藝術。
譚根發說,“這玩意兒一定要有勁兒,特別是腰要有力。表演時,扛架的漢子腰杆要直,通過腰、膝、肩膀出力,在嗩吶、鑼鼓的伴奏下點、顫、擺、走,帶動上面的兒童自然地跟著左右扭動。光有勁兒還不夠,色腳還要踩著鼓點走步,做各種扭腰、轉身的花哨動作,讓上面的孩子也舞起來,才好看”。
當地人講,腦閣是集戲劇、雜技、美術、舞蹈、音樂為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腦”是當地方言,意思是將物品或人高高地扛起。“閣”就是一個特制鐵架子,演出時將它固定在一男子身上,或者由二至四名男子一起抬著,這些扛閣的人都被稱為“色腳”,按扛閣人數的多少,腦閣又分“擔閣”、“抬閣”、“翹閣”。閣上表演者一至三人,清一色的孩子,叫做“色芯”,他們腳踩木制橫梁,被鐵架子固定起來。“色芯”挑選的孩子要求不哭,還要有體重限制,最好是3到9歲體重合適、長相俊俏的孩子,他們身著彩色鮮艷的衣服,扮成各種戲劇人物,再以花草彩綢裝飾,如仙子下凡,煞是好看,按照民間說法,凡是上過腦閣的孩子,將會一生健康、幸福、平安、吉祥。2008年腦閣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辛泰 王日榮攝)
全盛的時期,右衛鎮腦閣隊有32組,64人一起表演。近些年,由於腦閣傳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而年輕人都在外地求學或在大城市打工,有些父母出於對自家孩子的憐惜之情,不願意讓三四歲的小孩冒著冷凍參與這一活動,造成腦閣的傳承后繼乏人,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瀕臨失傳。
“沒參與過的人不了解,實際上,小孩子們一旦上去演過一回,就會戀戀不舍。去年,我鄰居的小女孩上去練了一遍,就不下來了,就要演。所以,我希望大人們理解並支持自家孩子學習、參與這項活動,畢竟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和保護”,譚根發說。
近年來,右玉縣政府開始加大對腦閣表演藝術的扶持,給予腦閣傳承人和表演者一些物質上的支持,鼓勵他們繼續演下去,不能讓這一獨特的藝術瑰寶在右玉失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