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10則
來源:西部學刊2016年2月下
做了20多年記者,採訪了不少人,接觸了不少事,每一次採訪都是心與心的交流和碰撞,都會或多或少在心裡留下一些印痕與記憶。稿子出來了,再在採訪本(或電腦)上記上幾筆,記下採訪時的一些細節,記下寫作時的一段心情,記下新聞背后的故事,記下心中的一些感慨,這已成為我多年職業生涯的一種習慣。有人把這種文字稱為“記者手記”或“採訪手記”,也許它比新聞還更有看點,起碼它披露了記者的一些心跡,讓讀者感受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新聞人。
採訪手記我寫了不少,有長有短,這裡不揣冒昧試摘錄幾則短篇,好丑姑不論,就當作一種記憶吧。
大路無言是豐碑
有人說,碑是樹起的路,路是躺下的碑。
碑是什麼?碑是石頭,一塊刻上文字,或紀念事業、功勛,或作為標記的石頭。
碑看起來平凡、普通,其實很神聖。大凡值得立碑的人和事,都不一般。
世上有許多路,一級公路也是多如牛毛。但在永州,在永州的縣區之間,祁冷公路卻是第一條一級公路。盡管永州早有了若干條高速公路,甚至也有了高鐵。
第一的東西往往是珍貴的,值得關注。作為媒體,有責任記錄並關注。過去,我曾寫過永連公路,那是永州通向廣東的一條便捷之路﹔曾寫過永藍高速公路,那是永州連接廣州的一條快速通道﹔也曾寫過村級公路,寫過黨和政府通向百姓心中的路。祁冷公路即將通車了,這可是永州縣區之間的第一條一級公路,我忽然想到,我應該寫寫它。
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走近祁冷公路。第一個接待我的人,便是市祁冷公路建設協調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蔣濤。這是一個很有激情的領導,曾擔任過永州最大的縣祁陽縣委書記。談起祁冷公路,蔣濤飽含深情,從立項、籌資、征地拆遷、工程建設一路娓娓道來,不知不覺中讓人肅然起敬。第二個接待我的人,便是項目公司董事長陳於軍,他的官方身份是永州市交通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如何修路,如何抓管理、抓質量,如何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在陳董事長口裡可是如數家珍。半天採訪下來,我竟犯難了:是寫一篇稿呢,還是寫幾篇稿呢?寫一篇稿的容量太小,一些生動的故事實在棄之可惜。寫幾篇稿,工作量太大,採訪肯定還需深入再深入。祁冷公路過去很少見報,要為一條路突然寫出一個系列報道,難度顯然不小。
我喜歡挑戰。我覺得,有必要為這條意義不一般的公路樹一個碑。
我不是用石頭,而是用筆。
路是開拓者腳步的延伸,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鏗鏘音符,大路無言是豐碑。
大路在前,豐碑在前,作為記者,我還有選擇嗎?
總覺得這人很斯文
在文方明擔任雙牌縣國稅局長那幾年,雙牌我沒少去,國稅局也沒少去,關於雙牌國稅的工作,雙牌國稅的故事,關於文方明其人其事,聽了不少,也了解了不少。總的感覺,這個白白淨淨像書生一樣的文方明,本事挺大的,上上下下口碑都挺好。
實話說,我很難得為某一個人寫長篇材料。這篇稿子也不是我找上門寫的,而是雙牌國稅局“強行”要求寫的——他們把車子開到我家門口,硬把我拉上了車。為何要寫這稿?省、市國稅局推薦文方明同志為全國稅務系統的先進,原來的上報材料不行,急著要報一份更詳細、更有說服力的材料。如何急?下午下班時在零陵拉我上車,第二天早上8點要發電子郵件到市裡。對材料有何要求?真實,實在,有故事,有文採,像總結,又要像通訊,還要像報告文學。採訪誰?主人公文方明在長沙住院,無法見面。你看,時間這麼緊,要求這麼高,又見不到採訪對象,我可怎麼辦?當時,我幾乎想哭了。
左說右說推不掉,我隻好硬著頭皮上,豁出去了。吃完晚飯,我立即找來一大堆人,要他們一個一個介紹情況,一個一個講故事,一直談到晚上12點鐘。然后,我手一揮,要他們全退去,一人關在房裡,開始提筆整理材料。我想著,如何寫得生動一些,如何寫得扎實一些,如何寫得有文採一些,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寫,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寫,一個字一個字寫,從深夜12點,一直寫到早上7點。天亮了,他們來看我,我終於交出一大摞稿子,足足1萬字。什麼叫通宵達旦?這就叫通宵達旦。這一夜,我不吃不喝,緊寫慢寫,頭沒挨一下枕頭,眼睛也沒敢打一下瞌睡。
人都有惰性,也有潛力,在特定情況下,人的潛力可以發揮到極致。多年前我曾坐在夜班室,三四個小時趕寫出8000字的長篇通訊《梁衡:愚溪橋畔與柳子對話》,這次應算是第二次吧。老虎來了無跛子。逼急了,狗會跳牆,人呢,當然什麼奇跡也會創造出來。
可話說回來,這次寫稿,雖然沒見著文方明,但也全靠文方明,全靠文方明這人確實優秀,有故事可寫。不然縱使有三頭六臂,團魚釘在壁子上,我也使不上勁呀。直到今天,我仍覺得文方明這人還是有些太斯文。也許,他天生的就是一個儒將吧。
夢幻般的採訪
2012年11月15日,新當選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說,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寥寥數語,振聾發聵,“中國夢”從此深入人心。
認識湖南希爾天然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衛群純屬是個偶然,就如做夢一般。一次,我去恆遠發電設備有限公司採訪,看太陽能發電設備,正巧他也在車間。公司領導見我們不認識,主動作了介紹,說這是劉總,是太陽能發電設備項目的合作人。我們禮節性地握了手,算是有了一面之緣。
不久,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找恆遠公司的這位領導,他說正在鳳凰園希爾天然藥業公司陪幾位專家,要我立即趕過去。我第一次走進希爾公司,沒想到這就是剛剛有了一面之緣的劉總的公司。原以為劉總是個弄設備的普通商人,不想還是個知名企業的大老板,只是深藏不露而已。幾位專家來自北京,聽了他們的介紹,我第一次了解了希爾公司,知道了希爾公司,對希爾公司刮目相看。原來這是一家集科、工、貿於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出口型企業、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在美國建立銷售中心及研發中心,產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全部外銷,這在永州可算是個奇跡。作為好奇的記者,我立即被吸引住了,渾身都來了勁,有如打了雞血一樣。本是見朋友,卻成了一場無形的採訪,我暗暗地記下了許多東西。
很快,在聖誕節來臨之前,我推出了一篇來自希爾公司的重頭消息稿《希爾公司認准一個理:走出去才是硬道理�他們把銷售中心建到美國�年銷售額近3000萬美元,產品全部銷往歐美市場》,並配上短評《企業家的戰略眼光》。稿件出來后,影響很大,《湖南日報》接著也發了出來。這是希爾公司第一次上黨報,也是第一篇新聞稿,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新聞會來得如此突然。我這才悟到,平時培養新聞敏感,關鍵時新聞就不會擦肩而過。
難忘那股血腥味
60個鮮活的生命,隨著一聲巨響,瞬時化為雲煙。
南嶺大爆炸的第二天上午,我去了爆炸的現場。那是怎樣的場景啊,簡直慘不忍睹:遠遠的路旁,零零散散拋棄一些殘肢斷掌,有的蓋上了一些物件﹔山谷裡,兩個巨大的深坑,黃土全部翻了出來,非常刺眼﹔周圍的空氣裡,彌漫著一股濃重的血腥味和火藥味,令人窒息……要不是採訪,這地方我怎麼的也不會去。
我見不得血醒場面。
站在那巨大的深坑裡,我想到了生命的珍貴。
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隻有一次。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隻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我們既到世上走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說,生要比死更難。死,隻需要一時的勇氣﹔生,卻需要一世的膽識。
我們應譴責一切非法剝落他人生命的行為,包括事故,包括報復,包括暴力, 包括戰爭。生命是至高無上的,活著是每一個人的正當權利。
願南嶺大爆炸那股血腥味,永遠散去,永遠散去。
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人類和社會才能更美好!
記者就應用筆下的敘寫,讓人們永遠離去血腥,永遠珍惜生命,永遠邁向美好!
一種難言的苦澀
實話說,寫這篇報道時我心裡有些隱隱作痛,有一種難言的苦澀。涔天河水庫建在江華,建在中國瑤族第一縣,當初陶鑄同志那麼重視,下了那麼大的決心,為什麼最終沒有建成理想中的315米高壩,阻力究竟在哪?原因又在何方?我去過幾次江華,聽到過一些說法,感到惋惜與痛心。由於事涉民族地區,很敏感,我不可能在稿件中披露出來,今天也不便明說。我只是說,愚昧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一次愚昧的行為,可能會造成終生的遺憾。
這稿發在2000年12月,今天( 2010年)離稿件發表已過去整整10年了。10年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涔天河擴建工程還在等待。過去有希望,今天當然更有希望了。2010年全國兩會結束后,龔武生市長興奮地告訴大家,涔天河擴建項目已經國家發改委相關領導審簽,即將提交國務院討論。8月25日,市委書記黃天錫在全市干部會議上高興地宣布:涔天河擴建項目上周五已經國家發改委主任會議通過,即將上馬!這真是天大的喜訊——盡管是姍姍來遲!
是的,理智最終會戰勝愚昧。可這代價也畢竟太大了。
權力是人民賦予的,為官一任,不論官大官小,我們還是要真正為人民著想啊!
但願今后關於涔天河的報道,我們的心情不再沉重。
不該有的悲劇
寫這篇稿件時,我心裡很難受。我不是同情死去的莫愛林,甚至極度憎恨他。是他毀滅了一切,毀滅了一個姑娘美好的一生,當然也毀滅了自己。這是一個悲劇,典型的悲劇。
相信看過《雷雨》的人,都很討厭周宅的主人公周朴園。周朴園,一個道貌岸然的資本家,為了維護自己一家之主的絕對地位,不惜動用一切封建、自私、殘忍的手段,死死管束自己的家人和仆人。結果,妻子蘩漪瘋了,侍女四鳳觸電身亡,兒子周萍飲彈自盡……莫愛林的身份無法與周朴園相比,但他的專橫、殘忍肯定更勝過周朴園。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然而,婦女的反抗往往就是毀滅。蘩漪反抗周朴園,蘩漪瘋了。何娟娟反抗莫愛林,何娟娟受盡屈辱,被迫走上了極端。
何謂悲劇?悲劇以悲慘的結局,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用魯迅的話說,悲劇即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
隻可惜,何娟娟式的悲劇在當前的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和貧困人口中,還存在很多。女人走進一個無望的家,隻能以死相抗了。
第一次進看守所作採訪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隨著厚報時代的來臨,尤其是生活類雜志的崛起,以記敘真人真事為主的各類紀實作品大量涌現,且愈來愈受人關注。紀實作品一度成為眾多報刊吸引讀者的重要手段和重點追逐的目標。
真實是紀實作品的基本特性。紀實作品不是小說、戲劇,而是在真實的環境裡,真實的時間內,發生在真實人物身上的事件。真實是紀實作品的靈魂。然而,再精彩的紀實也只是手段,紀實作品的魅力絕不僅僅在於還生活於真實,它真正的魅力應該在於讓讀者從作品所呈現出的真實生活中,感受到蘊藏其中的審美和思辨的詩意。也就是說,紀實作品中它所要告訴你的是真、善、美。
我以前很少弄紀實作品,因為干新聞工作,求快求時效,黨報也不適合發紀實長稿。寫這篇紀實稿,是因為某一天突然接到知音集團新創辦的《打工》雜志一個編輯的約稿電話。這個編輯是長沙人,叫湯馨敏,原在《年輕人》雜志做首席記者,一個很有才氣的女孩。她從報上看到一條報道冷水灘一青年男子盜竊女友財物的簡訊稿,覺得很有看點,便直接打電話給我,請我去做個採訪,寫篇長稿。我們素不相識,不知她怎麼弄到我手機的。出於對媒體同行的禮貌,我答應去試一試。我去了冷水灘公安局,去了周玲玲的家,去了趙詩甲的家,有生以來在公安人員的陪同下第一次進看守所作了採訪。在看守所和我嫌犯趙詩甲談了很多,為了讓他配合採訪,我特意買了一包煙送給他吃。趙詩甲見我並無什麼惡意,基本上都能有問必答,但看得出,他回答問題時很狡猾,避重就輕,口口聲聲說自己很愛女友,現在一直在愛著她。採訪結束時,他提出借我的手機給家人打個電話,我怕節外生枝,拒絕了。
稿件寫好后,按要求我用電子郵件發給了《打工》雜志編輯部。那時報社還沒有上網,我是去一家電腦公司發的。這是我第一次用電子郵件發稿,感覺太神奇了。從此以后,我開通了電信寬帶網,再也不用寫信封投稿了。
少喝一餐酒 多寫一篇稿
這幾年新聞單位在春節期間都開展了“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這是一項很有意義又很有意思的採訪活動。說很有意思,指的是新春佳節大家都忙於走親訪友、娛樂游玩,而此時記者卻偏偏深入基層、採訪寫稿,別有一番風味。說很有意義,當然是指這項活動既接地氣又鍛煉了記者,一舉而可多得。
作為報社的一個老總,一般來說早已不年輕了,也沒有什麼採訪任務,“新春走基層”用不著去湊什麼熱鬧。可想著要年輕記者走基層,自己待在家裡喝酒、娛樂,心裡也不是一個滋味。前年,我大年三十採訪了一位慈祥健康的百歲老人,和她一起還貼了春聯。去年除夕去了兒童福利院,拍了一組殘疾兒童過春節的照片。今年春節採訪點什麼好呢?我忽然想到前兩年曾報道過的一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民典型黃樹發,正月初五我電話打過去,他說整個春節都忙死了,明天還要組織勞力上山整地呢。他從事農業開發三年,種了5000多畝油茶、1000多畝珍貴樹種、1000多畝優質水果,雄心勃勃,不可不忙。聽說他要組織勞力上山整地,我心裡樂了,答應一定去看看。這不,這一看,一篇稿子就出來了。
“新春走基層”確實是一項很好的採訪活動,我的體會是:少喝一餐酒,多寫一篇稿,結識一批好朋友,好處多多,益處多多。
為一種精神所感動
東湘橋鄉是我工作過的地方,離開以后,常記心間。
一天,龍家村支書來我家,說鄉裡今年遭了大旱,晚稻都插不下去了,隻能改種玉米了。我聽了心裡非常難過。
程家村是干旱死角,雖然有個水庫,但因常年挖錳泥沙聚集,稍有一點旱情就受不了。我問程家村的情況,村支書說鄉裡正組織黨員、干部支援他們,已干了兩天了。我說要去看看。我惦記著那裡的鄉親。
我是悄悄去看的,沒敢驚動任何人,因為我離開時是這裡的鄉黨委書記,我怕打擾他們。我本來不是為採訪而去的,但看了以后還是忍不住寫了這篇小稿子, 我想記住他們。
我是為一種精神所感動。
他鄉吹來清新的風
中國人喝啤酒的時間並不長,上世紀70年代啤酒在中國還是一個稀罕物,那時好像一般人隻知道有一個青島啤酒,而青島啤酒卻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喝到的。大約到了80年代后期,啤酒廠忽然多了起來,衡陽有了啤酒廠,冷水灘也有了啤酒廠,啤酒開始流行起來了,朋友聚會少不了要吹上幾瓶啤酒。
曾幾何時,衡陽生產的“雁牌”啤酒一下子佔領了永州市場,酒店裡、餐桌上到處都是“雁牌”啤酒,而我們冷水灘生產的啤酒擺在貨架上,幾乎無人問津。問題出在哪?是我們本地啤酒不好嗎?答案不是絕對的。關鍵的一點是,本地啤酒有些不自信,羞羞答答,不敢做宣傳,也不重視宣傳,知名度不高。而衡陽啤酒廠鑽了這個空子,趁虛而入,大做特做廣告,很快深入人心,在永州打開了市場。當然,本地啤酒沖了一點,“雁牌”啤酒口感純和一些,這也是原因之一。
“雁牌啤酒,國際金獎,全省產銷第一”,其實這並不重要,只是廠家的一種廣告宣傳和策略,相信沒有人會去較勁、去考証。衡陽啤酒廠在永州街頭大張旗鼓做廣告,做為永州媒體的記者,在贊賞的同時,更多的還是感慨:他鄉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但願這股風能盡快把永州企業家的頭腦吹醒!
(作者系湖南永州日報社副總編輯、高級記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