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2月下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刁文朝
2016年02月25日14:34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2016年2月下

摘要:新聞產業是以新聞信息為主要產品,反映國家和地區現狀、傳播社會消息、呈現時代面貌的信息業態,自誕生以來就肩負著重要使命。作為人類社會的信息樞紐,新聞產業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發揮著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新聞產業傳統的生產方式已難以為繼,依托單一媒介形態進行的新聞生產已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催化之下,媒介融合已成為新聞產業發展的新常態。為應對媒介格局的深刻演變,新聞產業必須生成新思維、擁抱新技術、打造新業態、實現新發展,在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端不斷發力。本文將立足新聞學和經濟學的二元交叉視角,結合經濟領域“供給側改革”的相關理念,探究新聞產業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的中國經濟治理與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概念,即: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體系,提高供給效率,促進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生產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發展效益。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曾長期強調“需求管理”,即依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擴大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國際經濟形勢日趨復雜,經濟增長放緩,需求刺激效果式微,經濟決策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參透了需求不足的表象,洞悉了供需錯配的實質,並逐漸意識到:優化配置供給側的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創新四大生產要素,提高產品供給的數量與質量,方為解決經濟問題的一劑良方。

作為文化產業參與國民經濟核算的新聞傳媒業本身就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改革的方略理應在新聞傳媒業的變化與發展之中得到充分體現,因此,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與范式完全可以嫁接和遷移到新聞產業的改革土壤之中。報紙的訂閱量、新聞廣播的收聽率以及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是衡量受眾對新聞信息產品有效需求的重要指標,上述三者近年來的確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但此種趨勢變化揭示出的並不是受眾需求的疲軟,而是新聞信息產品的供需錯位。在社會信息化時空格局加速形成的今天,人們要想實現對環境的全面感知,就必須更加依賴於對信息的獲取,受眾對新聞信息產品的需求隻會成倍增長而不會萎縮,時代和受眾否定的只是傳統的、落后的新聞信息生產方式和產品形態,而不是新聞信息本身,受眾需求會不斷地以更加新穎的形式呈現出來。毋庸置疑,新聞產業的出路和未來在於能否堅持以受眾需求為導向,淘汰落后新聞信息產能,優化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結構。

一、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與意義

(一)供給側改革是新聞產業轉型重構的題中之義

新媒體以其無與倫比的技術優勢使當代信息傳播具備了即時性、交互性以及內容的海量化等特點,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嚴重威脅,不得不走上了一條與新媒體加速融合、基因重組、同生共長、抱團發展的道路。媒介融合是一個開放的概念與框架,內涵極為豐富、多元,涉及到傳播思維、傳播方式、傳播內容等各個方面的變革,但媒介融合最突出的表征無疑是媒介形態的融合。新聞產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形態結構調整實質上就是供給側的改革,轉變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必然要先從供給側著手進行,以最前端的產業形態重構輻射和牽引新聞信息產品供給體系的轉型升級,隻有搞好供給側的頂層設計,完善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機制,暢通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通道,才能影響需求端的新聞信息消費,最終達到新聞產業轉型重構的目的與收到相應的效果。

(二)供給側改革是新聞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文化體制出現深刻變革,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急劇增加,都市報的崛起使我國的新聞產業進入了井噴式的發展階段,大量報業集團集中出現,新聞信息產品供給數量大幅上升。得益於良好的市場環境,新聞產業實現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但是,任何產業都不能擺脫產業周期律的左右和制約,都要經歷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發展階段,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新聞產業的市場紅利逐漸消失,人們對傳統新聞信息產品的需求幾近飽和,新聞產業的發展進入了瓶頸期。新聞產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優化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新聞信息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高其產品的競爭力,使產品生命力得到延續,迅速進入產業成長的新周期。

(三)供給側改革是新聞產業滿足受眾需要的必然選擇

新聞產業歸根結底是為受眾提供服務的信息產業,新聞信息產品要想吸引受眾關注,佔有更多注意力資源,就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受眾需求。在互聯網的技術賦權下,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分眾化的特征,這種需求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媒介融合的變局,而媒介融合又相應地為受眾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接收終端,傳統的產品內容與產品渠道已無法適應受眾的需求變化,這就使“傳統媒體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生產過剩的風險”。[1]“互聯網、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型終端分流了傳統媒體中年輕化且購買力較強的人群,但是從遠期市場開發和受眾培育來看,傳統媒體也擁有更多的潛在受眾,經過市場細分過的受眾,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過程中更加專注於滿足目標市場的受眾需求,‘分眾化’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將得到進一步滿足。”[1]因此,新聞產業致力於滿足受眾需求,最終還是要在供給端進行改變和調整,優質的新聞信息產品供給自然會創造出強勁的受眾需求。

二、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與途徑

(一)培育自媒介主體,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

隨著互聯網進入Web2.0的發展階段,媒介移動化、網絡化、交互化程度不斷提高,新聞信息的傳受早已不再受地域空間的限制,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發聲者”的全民傳播時代,Web 2.0時代的到來催生了“公民新聞”的生產方式與“公民記者”的自媒介形態,它們可以高效及時地提供海量新聞素材。而傳統媒體則主要依靠專業化、組織化的採編隊伍完成新聞素材的收集,這種新聞生產方式的弊端在於勞動力的相對不足,即勞動力要素的供給與配置無法滿足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新聞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雖然從事新聞行業的工作者為數眾多,但他們不具備“公民記者”的特殊優勢,不是高質量的勞動力資源,而“公民記者”群體卻煥發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蘊含著強大的新聞生產效率。因此,新聞媒體必須依托移動互聯網技術大力發掘和培育自媒介主體,將其納入新聞生產的勞動力供給管道,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激活潛在新聞產能,最終實現新聞產業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終實現新聞產業供給側環境機制的完善與健全。

(二)強化互聯網思維,狠抓融媒體技術應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在新媒體時代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印証,技術已成為媒介變革的第一推力。對應媒介大融合的格局演變,媒介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更多地表現為融媒體技術的生成和應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必須借助技術的力量。新聞產業必須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利用大數據、雲計算、4G通信等技術,融通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兩種業態,粘合社交網絡和新聞傳播兩個平台,創新內容制作方式,優化新聞採編流程,提高信息傳輸效率,加強傳受互動力度,大力發展新聞網絡視聽服務,實現全媒體信息傳播,將優質新聞內容與信息服務推送到網絡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個電子終端,更好地發揮技術要素在新聞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提高技術要素在新聞生產中的貢獻率,生成全新的新聞信息產品供給體系。

(三)加大基礎性投入,做好新業態資本支撐

“互聯網+”下的新聞傳媒業雖然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但它的發展決離不開強大的資本支撐,新興傳播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無一不是在資本的扶持下得以實現的。新聞傳媒業的資本運營與其他行業的最大區別在於運營主體的特殊性,因為它同時具有文化產業和傳播媒介的雙重性質,如何理解和把握這兩種性質是業界面臨的一個難題。新聞媒體長期以來堅持內容制作為本,發展理念局限於業務范疇之內,對資本重要性的認識嚴重不足,缺乏成功的資本運營經驗,這都將極大制約新聞媒體的轉型與發展。在媒介融合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新時代,新聞業態的重組與創新成為了行業改革的主旋律,打造新聞傳播新業態不啻為新聞產業的第二次創業,新聞媒體必須改變“重採編輕經營”[2]200的陳舊觀念,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加大基礎性資金投入,充分發揮資本的杠杆作用,借助資本的力量突破新聞採編創新中的技術瓶頸,做好新業態資本支撐,撬動最優質的新聞信息產品供給。

三、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一)新聞聚合者:《赫芬頓郵報》

RSS(簡易信息聚合)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一項信息內容包裝和投遞協議,它通過搭建迅捷的信息傳播平台,使得每個人都成為潛在的信息提供者,對信息化時代新聞生產方式的改變有著重要的影響,應用該技術進行新聞生產實踐最為成功的媒體是創建於2005年的美國社交新聞聚合網站《赫芬頓郵報》。《赫芬頓郵報》利用搜索引擎和人工集合技術,匯聚和梳理傳統主流媒體、新聞博客、社交媒體上呈現的新聞信息,實現24小時新聞聚合,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自由而龐大的新聞信息“自選市場”,用戶可以基於自己的個性與興趣,輕鬆自如地進行篩選和參閱,擺脫信息碎片化所帶來的困擾。此外,《赫芬頓郵報》還提供了公民記者平台“Off The Bus”,採取“分布式”的新聞發掘方式,借助各行各業普通人的力量收集新聞素材,隨后經過專業採編隊伍的把關與篩選,消除可能存在的新聞道德失范現象,最終實現社會新聞的快速發布。《赫芬頓郵報》通過技術要素的驅動與投放以及勞動力要素的最大化使用改進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實現了新聞信息產品的最優供給。《赫芬頓郵報》的新聞生產模式對我國新聞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應在今后的新聞生產實踐中加以學習和借鑒。

(二)三網集成者:百視通IPTV

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為遵循新聞傳播行業規律、適應媒介融合發展趨勢,打造了一款全新的網絡新媒體視聽平台——百視通IPTV,它是一種基於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技術的新媒體業態。百視通IPTV以電信寬帶網絡為傳輸渠道,以電視機為終端,集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多種技術為一體,向受眾提供點播、直播等多種交互式新聞信息服務產品,在誕生后一躍成為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典范。百視通IPTV的成功之處在於提升了新聞信息產品的交互使用功能,高度重視了用戶體驗在受眾需求中的關鍵性地位與作用。實際上,百視通IPTV所提供的新聞信息和受眾在傳統媒介終端上接收到的新聞信息並無本質上的區別,相比之下也沒有明顯的內容優勢,但是,百視通IPTV所支持的交互式功能使受眾可以隨時對新聞信息進行個性化點播,不必再受頻道的制約與時間的限制,流水線式的信息傳播變成了模塊化的產品供給,即使新聞內容相差無幾,但由於有了新的互動體驗,受眾收看新聞的興趣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百視通IPTV以“電視新看法”為核心傳播理念,既保留了受眾的接收新聞信息的習慣,又創新了用戶視聽體驗,走出了一條新聞信息產品供給的新路子,是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成功實踐者與探索者。

(三)思想時政融匯者:澎湃新聞

2014年,脫胎於上海報業集團旗下《東方早報》的新媒體項目“澎湃新聞”成功上線,它擁有網頁、WAP、手機APP應用等一系列傳播終端,以思想和時政新聞為主要傳播內容,擅長時政新聞的深度報道與分析。“澎湃新聞”在媒體創新方面做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它卻開創了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新范式,其新聞生產實踐的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澎湃新聞”堅持開放式的生產機制,與優秀的時政思想類優秀內容團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積極探索“策展”式的新聞生產模式,調動一切創意與策劃資源為新聞生產服務﹔第二,“澎湃新聞”致力於新聞內容的交互式生產,強化新聞追問功能與新聞跟蹤功能,暢通受眾對新聞信息的評論和反饋渠道,高度重視受眾原創內容的發現和挖掘,極大地提高了UGC(用戶原創內容)轉化為新聞素材源的可能性﹔第三,借助集團資本投放,傾力打造特色品牌,做強時政內容報道,以優質原創新聞產品為牽引,迅速搶佔“兩微一端”媒體傳播新陣地,延伸新聞產業鏈,全面提升供給水平,實現新聞價值的傳承與內生增長。

四、結束語

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加速融合、媒介格局深刻演變的今天,新聞生產必須實現創新發展,必須遵循新聞傳播規律,適應新興媒體發展特點,強化互聯網思維,融通思變,積極推動新聞信息產品供給體制的轉型與創新,發展新聞傳播新業態,探索新聞採編新流程,拓展新聞供給新渠道,創造融合發展新模式,有效整合各種媒介資源與生產要素,讓勞動力、技術、資本等創造新聞產能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新聞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要堅持內容建設為根本,通過專業、權威的新聞報道滿足受眾的剛性信息需求,發揮輿論在社會中的引導作用,同時保持對受眾需求新變化的高度關注與實時追蹤,不斷增加多樣化、個性化的訂制信息產品供給﹔要優化新聞信息生產模式,綜合運用融媒體技術打造多功能、一體化的新聞信息採編制作平台,促進新聞信息傳統生產方式向即時生產、數字化生產、受眾參與生產等新方式的轉變,在一次採編過程中實現新聞信息產品的多種生成以及多終端投放,提升新聞生產力和產品競爭力﹔要強化信息服務意識,重視用戶關系的建設與維護,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借助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研究分析用戶的信息接收習慣,實現新聞信息的精准供給與投放,培育互動思維,完善互動機制,提高用戶對新聞信息的關注度與參與度,在交互情境下不斷提升用戶滿意度。綜上所述,我們要調動一切資源和力量實現新聞產業的供給側改革,使新聞產業煥發出更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馬玉寧.淺談媒介融合時代的受眾觀念[J].新聞世界,2013(12).

[2]羅文霞.淺論中國傳媒業資本運營創新[J].經濟研究導刊,2013(12).

[3]彭蘭.網絡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張志安.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2015)[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5]宋周鶯,劉衛東.中國信息化發展進程及其時空格局分析[J].地理科學,2013(3).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