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滿足底層年輕人內心向往 充實自身精神生活
“網紅”,原本是“網絡紅人”的意思。然而在當下,“網紅”一詞逐漸特指那些依靠秀臉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財富而走紅的青年女性。每當媒體提及“網紅”,幾乎都對其加以撻伐,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知識階層,更是一碰到“網紅”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膚淺”“拜金”“媚俗”等罵名與“網紅”總是如影隨形。對這些“網紅”的鄙夷和批判,也成為一種主流輿論。
“網紅”們走紅的方式的確膚淺,粉絲對“網紅”的追捧,也確實物質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網紅”們為何能以如此膚淺的方式走紅?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又為何毫無保留地把熱情和時間,獻給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網紅”?對於這些現象存在的內生合理性,鮮見具備人文關懷的思考,這是不應該的。
其實,隻要我們願意試著去理解“網紅”現象,年輕人追捧“網紅”的真正原因並不難找。“網紅”之所以能夠依靠發自拍、發美食贏得追捧,不就是因為許多社會中下層的年輕人,需要依靠這些東西來滿足自己對現實和未來的幻想,讓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嗎?對於大多已經在社會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數有幸享受較好教育環境的年輕人而言,這種充實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許過於廉價,過於媚俗了。但對大多數社會中下層年輕人而言,“網紅”們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閑生活,正是他們最真實的內心向往。
對他們來說,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數青年都沒有機會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們欣賞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強人所難,經濟上的壓力則讓他們難以負擔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費成本,進一步擠壓著他們的精神空間,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或許隻能在網絡上用這種廉價方式尋求精神生活的滿足。
我也是年輕人,我幼時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這些“網紅”的粉絲。他們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擔子。我深知和他們相比,自己是幸運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絕不會對他們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們的社會也應該有更強的同理心,去理解“網紅”現象背后的社會現實。
說“網紅”膚淺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網紅”自己的錯,也不是“網紅”粉絲群體的錯。社會文化既需要有陽春白雪,也需要有下裡巴人。如果要讓網絡文化環境更加高雅,更加豐富,那麼我們就應該對社會階層差距的根源開刀,讓身處社會中下層的年輕人能過得更富裕,更有尊嚴,讓他們能夠有余暇和條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
試想,如果有一天,每個人都可以走進影院欣賞一場精彩深刻的電影,每個人都可以抽出時間,攤開書本,在閱讀中遨游知識與藝術的海洋,那人們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網紅”來填充自己的心靈?努力去創造一個這樣的社會,遠比坐在清談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網紅”更有意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