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故事》火爆英倫:對今天的中國求知若渴

系列紀錄片《中華的故事》火了!與西方媒體以往的一些制作不同,這部系列紀錄片從普通中國人的視角追溯中國過去4000多年的歷史,講述中國從古代夏商周到改革開放時代的巨大歷史變遷。《中華的故事》撰稿人兼主持人邁克爾·伍德說,中國歷史文化是令世界觀眾著迷的主題,關注中國不需要理由,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歷史很重要。究其背后原因,正是因為隨著中國的日益發展,西方媒體和公眾越來越需要公允、平實地重新把脈和認知中國。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通過視覺形象向西方普通觀眾講述一個真實而客觀的中國”
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美國公共電視網(PBS)聯合制作的《中華的故事》今年1月21日起在BBC二台黃金時間段開播,共6集,每逢周四播出,每集1小時,持續至2月25日播完。選擇在中國農歷猴年來臨之際推出,不僅收視率頗高,而且為走進英國的中國春節增添了喜慶,促使更多英國人對中國傳統春節感興趣,營造了中英文化交流的濃濃氛圍。
記者認真觀看了這部系列紀錄片。《祖先》《絲綢之路和中國船艦》《黃金時代》《明朝》《末代王朝》和《革命時代》,從中國古代夏商周到如今的改革開放,紀錄片每集聚焦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從普通中國人和中國家庭的角度尋訪各個歷史時期在當今時代的投影,通過中國各地百姓的所見所聞來探索其祖輩所經歷的重要歷史事件,充分展示了中國在文化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成就,包括絲綢、陶瓷、青銅器、書法、繪畫、玉器、園林和影響世界的古代科技發明等。
伍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這部系列紀錄片的受眾是普通的西方觀眾,而不是學者或對中國有比較多了解的人,因此,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通過視覺形象向西方普通觀眾講述一個真實而客觀的中國,十分重要。記者也注意到,紀錄片中的許多畫面堪稱唯美:揚州的明月,杭州的西湖,喀什的沙漠……僅在揚州,攝制組就拍攝了馬可·波羅紀念館、史可法紀念館、廣陵古籍刻印社、雙博館、瓜洲古渡、揚州評話和揚劇等10多項與當地歷史、文化有關的內容。“我們想通過揚州的揚劇、評話等地方文化,將揚州文化展示給全球觀眾。”伍德說。
倫敦政經學院教授西蒙也觀看了《中華的故事》。他認為,這部系列紀錄片新穎講究,視角獨特,以相當接地氣的方式,講述了中國的歷史和傳承,是一部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好片子。
“跨越了信仰與民族的鴻溝,感到一種難以言喻、震撼心靈的力量”
伍德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也是知名歷史學家。他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喜歡遙遠的東方文化,喜歡中國歷史、中華文明。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上大學時,伍德就到訪過中國的多座城市和鄉村,中國秀美的自然風光讓他陶醉,流連忘返,中國歷史與社會的變遷,更令他深感興趣。隨著對中國研究的不斷深入,拍攝一部全面反映中國的紀錄片的想法,不斷在他的腦海中縈繞。
2007年,伍德寫下50多頁的《中華的故事》拍攝方案。他和制作人麗貝卡·多布斯把方案交給美國合作方,對方也很感興趣。然而,由於其他項目拖延,這部系列紀錄片直到2013年才正式開機。多布斯認為,在西方幾乎還沒有介紹中國歷史的優質電視節目時,拍這部關於中國的紀錄片正當其時,因為中國如此重要,現在正是西方需要了解中國的時候。
伍德坦言:“拍攝這一系列紀錄片是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場不可思議的探險,對今天的中國,我們求知若渴。”在長達3年的拍攝期裡,伍德和他的團隊去過中國12次,先后到過北京、無錫、西安、開封、曲阜、延安、揚州、哈爾濱、桂平、喀什等地,足跡遍布中國大江南北。
“一個時代滋養一種氣質。”紀錄片中,行走在洛陽街頭的伍德感嘆道。洛陽的龍門石窟、白馬寺和麗景門等,都被記錄在鏡頭裡。攝制組走進一個售賣文房四寶的臨街店鋪,伍德親切地稱之為“阿拉丁的藏寶洞”。他還把街頭藝人剛剛寫就的杜牧名句“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翻譯成英文,並由衷贊嘆:“多麼美好的詩句,多麼美好的詩句!”
在氣勢磅礡的龍門石窟前,攝制組一行驚嘆不已。伍德站在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前時,忍不住脫口而出:“終於可以想象中國唐代的繁榮與昌盛!這種極具沖擊力的視覺感受,使我跨越了信仰與民族的鴻溝,感到一種難以言喻、震撼心靈的力量。”
“西方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國的現在和未來,就必須了解中國的過去”
英國小學教科書中涉及中國歷史的內容並不多,僅僅隻會稍提一下商代的青銅器,高中課程中更沒有與中國歷史相關的內容。伍德認為,英國公眾對中國歷史了解太少是個問題。“中國既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新興大國,西方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國的現在和未來,就必須了解中國的過去,這也是我們拍攝制作《中華的故事》的出發點,”伍德告訴記者。
BBC近年來播出了不少以中國為主題的紀錄片,但遺憾的是,那些紀錄片大多是以西方人慣性思維評價中國,甚至對中國受訪者的講話斷章取義。《中華的故事》則在拍攝中盡量讓中國人自己來講故事,盡量客觀中立地講述中國歷史。不少看過這部系列紀錄片的中國網友注意到,連出鏡的考古學家和天文學家,也幾乎清一色是年輕華人,“這說明BBC還是有變化的”。
多布斯說,逐步強大的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現在正是西方需要了解中國的時候”。BBC國際部曾委托國際民調公司“全球掃描”對全球24個國家約2.5萬人進行調查,詢問他們眼中中國對世界的影響,結果顯示,英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正快速改觀。
2015年,英國人通過投票直選出歷史上第一位華人議員,這是在英華人地位提升的反映。英國已連續多年在中國春節到來時發行有關中國生肖的紀念郵票和紀念幣,英國首相府、相關部委和機構競相舉辦中國新春招待會,也表明英國人對生活在這裡的華人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折射出中國的正面形象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這些對英國媒體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西蒙在接受採訪時告訴本報記者,英國仍需要對中國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中華的故事》將對此大有助益。有消息說,英國中學將從明年開始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相關內容列入教科書。這是除了漢語教學外,在英國普及中國文化的又一項舉措。(駐英國記者 黃培昭 本報倫敦2月26日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