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加"到"相融"媒體發展迎新契機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隨著互聯網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傳播格局、輿論環境正發生深刻的變化。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0.3%,互聯網無疑已經成為輿論新陣地。在新的輿論傳播環境中,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關於新聞傳播的重要講話,重點強調了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適應新形勢,做好新時期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並明確指出,“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
通過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進一步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搶佔輿論制高點,發揮黨媒在新聞輿論中的領導作用,是適應現代新聞輿論工作的發展趨勢,也是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座談會中習總書記對媒體融合在推動新聞輿論工作方面的肯定,必將為正在開展的媒體融合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當前,我國媒體融合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等領銜的“國家隊”借助母媒體的資源優勢,打造全媒體平台,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搶佔先機。同時,各地方媒體紛紛試水,積極開拓新媒體市場。融合發展已成傳媒發展新常態。
基於差異化發展的格局,我國媒體融合開始進入攻堅期。移動化、定制化、數據化、社交化已經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關鍵詞。在移動傳播環境中,“兩微一端”成為轉型標配,不少傳統媒體充分發揮內容優勢、品牌優勢,實現內容生產與深加工一體化,建立融媒體中心,打造“中央廚房”,打破傳播渠道壁壘,提升自身微傳播力。同時,為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傳統媒體在探索過程中,積極利用大數據分析、雲計算等,為用戶提供定制化內容服務。此外,社交化是當前傳播環境的新特點,不同於以往的單向傳播,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平台,為用戶提供跟帖、分享、互動直播等方式,加強與用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並借助分享機制,拓寬傳播范圍。
以體制改革為動力,打造新型傳播產業鏈。隨著融合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傳統媒體在理念、體制等方面的局限性也逐漸顯露。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強調,“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時效性。”媒體融合發展亦需要創新,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既需要傳統媒體打破觀念、體制、技術等多個方面的枷鎖,也需要新媒體重視內容生產。傳統媒體則要切實進行組織結構革新,適應市場化機制,利用市場配置,吸引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優秀的人才進入媒體融合的改革發展中,從而有效整合媒體資源。同時,通過體制改革,傳統媒體將直面市場競爭,在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同時,也要提升自身經營利潤,積極開發相關產業,為發展傳播產業鏈助力,實現傳統媒體的全面轉型。
以正確輿論為旗幟,加強新聞輿論導向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移動互聯網時代,隨機化的傳播主體、多元化的傳播渠道、海量化的信息內容,使得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移動新平台逐漸成為輿論主戰場。信息傳播中也出現了一些雜音、噪音,如傳播虛假信息、“標題黨”、版權侵犯等問題。隨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不斷融合,主流傳統媒體在第一時間積極發聲,搶佔輿論制高點,及時進行正面宣傳,合理疏導群眾情緒,可以更好地發揮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同時,通過加強依法治網,規范傳播秩序,打造由政府主導,法律保障的網絡規范體系,既是我國新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環境保障。
以理念革新為先鋒,充分發揮互聯網思維。培養傳統媒體的互聯網思維,以服務用戶為核心,實現內容生產、表達方式等多方面的網絡化,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已成為媒體融合的必然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以雲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革新現代傳播方式。借助新技術,傳統媒體不僅可以實現對信息採集、生產、加工、存儲和發布等多個程序的融合,也可以實現報紙、電視、廣播、手機、PC平台等多個終端的融合,在同一平台上滿足內容提供商、廣告服務商、用戶等不同需求。在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雙向互動的傳播技術,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內容推送,多級菜單服務,內容分享與互動平台,以提高用戶體驗。隻有使用戶獲得了好的體驗,輿論引導才會有效。
總之,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平台相加,而是內容、理念、體制、技術、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隻有進行新舊媒體的雙向融合,才能使媒體融合從“相加”邁向“相融”,實現各種媒體生產要素、資源的整合,依托和諧的傳播環境,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與傳播體系,最終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以實現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導向,並更好、更快、更多地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
(黃楚新、彭韻佳,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